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看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违背,都是不正确的。斯大林的实践在
许多方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他最终建立了一个
变了形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不等于说,如果斯大

第 283 页
林完全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去实践,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建成真
正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克思在西方比较先进的资本
主义国家的条件下所作的一些设想,未必适合俄国的国情;另一方
面,即使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观点,在实践中实施也未必绝对正
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商品、货币的思想,实践证明带
有相当的空想的性质。可见,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才科学。
斯大林在同党内“左”的和右的倾向斗争过程中保卫了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战胜了这些倾向。但与此同时,他
也把这一理论神圣化了,以致捍卫这一理论本身成了党的最高目
的。这在斯大林以及以后时期党内历次理论斗争中得到了明显的
反映。每当俄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点发生矛盾时,苏
共总是让实践服从理论,而不是理论由实践来检验。例如,
年,布哈林提出经济平衡论,实际上是表达了国家计划起宏观调控
作用,并且应按供求规律、用间接手段来管理经济的思想。这一思
想是在深入研究了苏联当时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很有见地的。
但苏共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围剿式的激烈批判,其主要依据无非是
认为它对“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命题有自己的解释。年代
后半期,东欧各国在经济改革中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观点,
苏联理论界也有人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可以说,这一观点的出现,
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一种反映。苏共不是实际地
考虑这种观点的合理性,而是以现成的理论为框框对其大加讨伐,
理由就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不符。
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曾为苏共党内思想的活跃营造
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特别是在他执政的最初几年,党内关于
发扬民主、发展经济的探索空气还是比较浓的。但是,由于赫鲁晓
夫没有触动高度集权的体制,所有这一切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行
政命令方法之上的,因此到后来,苏共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思想

第 284 页
僵化、教条主义化的老路上。探索新道路越来越需要新思想,但苏
共党内却越来越没有人起来提出不同意见。保持全党表面上的一
致仍被认为是绝对必要的。如我们所知,赫鲁晓夫把党组织分成
工业党和农业党,很显然是一个给党的领导带来混乱的决策,实践
上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但是,关于该问题的决议却是党的全会通
过的。在全会上,有人对赫鲁晓夫的这一创意大加吹捧,称这是一
个十分出色的变通之计。探索精神被窒息了,逐渐为千篇一律的
歌功颂德、文过饰非所代替。
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后,苏共思想上缺乏活力、理论上缺乏创
新的趋势更进一步发展。由于客观上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大对立的阵营,苏共十分强调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资产阶级、修正
主义观点的斗争,实际上采取的是对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的政策,把
许多不同观点和意见(其中有不少是正确的)当做“帝国主义和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看待,加以镇压和压
制。这一方面导致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愿过问政治的倾向,
进一步窒息了积极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使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
习气泛滥起来,个人迷信之风也随之卷土重来。在这一时期,苏共
理论宣传部门出版了大量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和言论集,称这些著
作是“党的巨大瑰宝”
“,政治才略的教科书”,称他本人为“真正列
宁式的领导人”
“、英明的领袖

“、英明的理论家

“、世界和平的
旗手”等,而真正研究理论、特别是研究现实问题的著作却寥若晨
星。这是苏共思想、理论上陷于贫乏的典型表现。这一时期后来
被称作“停滞”时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此。
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化给苏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极大地削弱了党的免疫力,使广大
党员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思潮的侵袭。
教条主义的典型特点就是脱离实际,封闭在现成的理论中。这种
理论在自我封闭的条件下“自我完善”,结果是越“完善”越脱离实

第 285 页
际。一旦进入开放的环境,理论便再难以驾驭实践。改革开始后,
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大多数苏共党员发现自己过去熟知的
那套理论、观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步调。更糟糕的是,过去那套理
论完全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对待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导致了党内的
普遍迷惘和束手无策。当时报纸上的一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苏共
党内的这种状况:一间房子的大门敞开着,拥挤在房子里的人们愤
愤地抗议为什么没有人引导他们走出这间房子,为什么没有人告
诉他们应当怎样走,而他们自己却没有一个人试着迈出第一步
其思想之僵化跃然纸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新思维”出现
了。它一下子吸引了广大党员的注意力,把他们引上了一条前途
未卜的改革道路。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在戈尔巴乔夫全面阐述了
党的“革新”理论和措施后,有
名代表对戈尔巴乔夫连任总书
记投了赞成票,占当时代表总数的
。国外不少报纸也观察到
了这一点。如德里一家报纸报道:“戈尔巴乔夫再次当选总书记,
表明人们对他的党的领导方针的信任投票。这是在国家历史的转
折阶段第一次通过全党的信任投票、而不是一个中央委员会的投
票选出总书记。”苏共的这种情况,说明了党的多数在思想、理论
上的迷失,说明苏共自夸的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其说服力甚至
比不上“新思维”,反映出长期以来苏共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重
大缺陷和失误。
其次,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助长了“左
”的倾向,强化了投机
心理,造成了党员心理、道德和思想素质的严重下降。教条主义往
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从固定的条条出发,追求纯而又纯的东西,
因而往往导致“左
”的倾向。由于这种教条常常是难以做到的,或
是严重脱离现实的,久而久之,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的风气就在党
内蔓延开来。一些抱着个人目的的人乘机混入党内,攫取权力,另
《真理报》

日。


第 286 页
一些本来抱着真诚愿望入党的人则深感失望,逐渐丧失了理想和
信念。这种状况从
年代到
年代整整影响了几代人,使党内
普遍潜伏着对党离心离德的危机和信仰危机。在改革进行了几
年、人们被改革激起的巨大热情消退之后,这种积蓄已久的危机便
开始显露出来。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在改革中屡屡
表现出机会主义无原则性和对政治的实用主义态度,大多数党员
对苏共不断衰落和最终垮台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冷淡和漠不
关心,都与党内长期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
再次,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使党失去创新精神和革命政党的
锐气,虽然提出改革却又不能领导改革,在同党内外的“民主派”
和反对派的竞争中丧失领导权。在戈尔巴乔夫对党进行“根本革
新”之际,反对他这一套做法的声音也是有的,后来还有一部分共
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起来制止戈尔巴乔夫的路线。他们声称坚持马
克思主义,反对全盘否定党的历史,有的还谴责戈尔巴乔夫搞“资
本主义复辟
”,是“共产主义的叛徒
”。但是,在同戈尔巴乔夫的
“主流派”和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的斗争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
败下阵去。就连轰动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也不过坚持了

小时,最后还是输给了对方。究其原因,盖在于“左派”对于他们
要捍卫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而没有“发展”,对于改革只有谴
责而没有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因而实在难以把广大党员和群众
吸引到自己一边。很显然,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苏共内部长期的
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它使苏共总是扮演阻挠、妨碍改革的角色,
而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