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导致了党内派别的迅速崛起。党内对改革存在不同看法,这是
很正常的现象。然而苏共把党内民主理解成:不但这些不同观点
有权公开表达出来,而且相同观点的党员之间有权离开党的组织
第 244 页
搞横向联合。这样,党内的不同意见开始以组织化的形式出现,最
终在党内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有自己政治纲领和领袖人物的派别。
年下半年开始,苏共为召开党的二十八大,就党本身的
问题开展了全党性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开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在这基础上,党内横向联系的组织逐渐形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
莫斯科党的俱乐部为代表的在各地陆续建立的党的俱乐部。
年
个城市的党的俱乐部联合举行“为苏共的民
主行动纲领而奋斗的共产党人改革者”大会,向二十八大提出了
“民主行动纲领”。这标志着苏共党内一个重要派别民主行
动纲领派的产生。民主行动纲领派称自己的倾向是“主张对苏共
进行根本改革,使之成为在多党制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议会型的现
代民主政党”。在对苏共的以往模式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后,民主
行动纲领派把自己关于党的改革的目标概括为两步:第一阶段,把
政权从垄断执政党手里转到苏维埃手里,实行党的民主化。这里
面包括取消宪法第六条,进行意识形态改革,在民主章程基础上改
革组织结构和党内关系等。第二阶段,苏共变成在多党制、法制和
议会制国家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议会党。民主行动纲领派称:“我
们主张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但我们认为,苏共的政治领导权只应在
选举中获得,并通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以及建设性地解决社
会所面临问题的能力来得到确认。”与此同时,名为“马克思主义
党的俱乐部”的持另外一种观点的俱乐部也联合在一起,成立了
自己的俱乐部,并于
月,莫斯科等
年
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行动纲领”。
围绕这一纲领形成的派别就被称作马克思主义行动纲领派。该派
主张消除长期形成的极权官僚主义制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主
张生产自治和市场是社会民主调节,向解放人的创造性、消灭剥削
①《苏联问题资料》,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②《苏联问题资料》,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45 页
和异化的经济体制过渡。剩下的支持苏共二月全会提出的行动纲
领草案的部分,后来就被称为苏共行动纲领派。这是苏共的三个
主要派别。在这三大派别之外,还出现了一些规模明显要小的派
别,如共产党人倡议行动纲领派等。在苏共二十八大上,以绝对多
数通过了苏共中央提出的行动纲领。
多党状况和党内派别化没有引起苏共的足够重视,相反被认
为是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和深化。因此,苏共非但没有制定相应的
对策,反而接受既成事实,甚至把它作为党的新体制的基础。
年
月的苏共二十八大就是在这基础上确定党的建设新框架的。
这个标志着彻底放弃传统党建理论和模式的新体制有如下要点:
党放弃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而通过党员发挥领导作用。
“二十八大”通过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
(即原行动纲领)宣布
“:苏共坚决放弃政治和意识形态垄断,放弃
取代国家管理和经济管理机关的做法。
”它“在同其他社会政治力
量的自由竞争中捍卫政治领导权”。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明确提
出“,苏共起着议会党作用”。
推进党内民主化。声明指出:“苏共坚决放弃在行政命令
体制下形成的那种硬性集中的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原则即坚持
选举制和更换制、公开性和报告制、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有权坚持
自己的观点,包括在党的舆论工具上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
”
干部实行选举制和任期制。声明表示
“:在干部工作中,党
将放弃形式主义和圈定名单的做法。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有
权作出干部任命决定,党内的干部任免权有上级机关下放给党组
织和全体党员。
”
党内有不同意见的自由和按兴趣与问题成立横向联系组
织的自由。声明强调,要“保证建立横向组织和横向组织活动的
自由,这类横向组织包括党的俱乐部、党组织书记委员会以及按专
项利益、职业利益和其他利益成立的其他联合组织”。
第 246 页
监察机构与执行机构平行,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声明确
认,党的监察工作也应是民主的。各级监察机关“要独立地选举
产生,不受党的委员会的支配,只向选举它们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
议汇报工作”。
尊重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声明授权“各共和国
共产党可制定自己的纲领性文件和标准文件,依据这些文件自行
解决政治问题、组织问题、干部问题、出版问题和财政经济问题,在
各共和国的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实行党的方针,
同其他党和社会运动,其中包括同外国的党和社会运动联系”
。
苏共二十八大的实际作用是认可了党的涣散、软弱无力和党
内派别发展的状态。所以,来自激进派的和传统派的声音都对会
议的结果不满意。激进派认为二十八大迈的步子太小,以叶利钦、
波波夫、索布恰克、肖斯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还因此发表
声明退出苏共,但该派的大部分人表示继续留在党内为党的进一
步民主化而斗争。传统派则认为,二十八大削弱了苏共,党实际上
已经不能称为一个政党。
其实,对于苏共来说,最致命的还不在于实际上产生了派别,
而在于派别活动凌驾于整个党之上。二十八大以后,党内各派各
自为阵,拒绝服从统一的领导,苏共分裂的倾向加剧。造成分裂的
力量大体上有三种情况:第一,一些人索性从苏共内部分离出来,
另组新党,例如
年
月部分退出苏共的民主行动纲领派成
立的俄罗斯共和党。第二,一些人在苏共党内建党,如
年
月谢瓦尔德纳泽、雅可夫列夫等人成立的“民主改革运动”、鲁茨
科伊成立的俄罗斯共产党人民主党等。第三,一些加盟共和国的
共产党员呼应这些国家独立的要求,成立独立于苏共的共产党,如
①以上引文均见《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人民出
版社
年版,第页。
第 247 页
立陶宛共产党、爱沙尼亚共产党等。此外,新派别还在产生,如
年
安德烈耶娃为主席的“苏共布尔什维克
行动纲领派”等。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纲领和主张,各行其是。
苏共真正成了充斥着争论、无法贯彻中央主张的俱乐部。
这种情况,对一个仍然在执政的党来说是十分危险、十分有害
的。因为它使本来应对改革负起责任的党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而使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国家状
况的恶化归咎于党。所以,二十八大以后,苏共的地位与威信直线
下降。
月成立的尼娜
责任何在?
对党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加强党和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党
的执政有更加巩固的基础,使党有能力领导整个国家的发展与前
进。应当说,这个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苏共的改革没有达到
这个目标。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们说,一个政党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能不能看
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为改革而改革,毫无主动权地随着改革的浪
潮漂流,就把握不住这一点,把握不住改革的正确方向。苏共对自
身进行改革,失误就在于此。
作为一个仍在执政的党,苏共不能不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
发展负责任。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民的关切度。它使
经济发展问题无论如何都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苏共却没能负起
这个责任。相反,苏共领导人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权力斗争,并且
十分热衷于这种斗争,以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苏共二
十八大上,一个代表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
“:从政治局委
员们的报告中,我没有听到那种人民常有的对国家命运的强烈担
心。”
第 248 页
由此造成的一个明显后果,就是在政治改革“突飞猛进”的同
时,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在这一点上,美国大使马特洛克的说法没有错:如果只听发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