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库里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不可以用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中失
败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不但被扣上了“反党”、
“反列宁主义
”的帽子,而且还被逐步降职、褫夺职务,直至最后
“自绝于党”而被开除出党。连本性善良、最初不同意对反对派采
取组织手段的布哈林,后来也同意采用组织手段。反对派对斯大
林、布哈林为代表的多数派的攻击同样是变本加厉的:从批评党的
机关的“官僚主义蜕化”,到认为斯大林执行的是一条资产阶级思
想路线,把他看做资产阶级和官僚主义的代言人。
争论发展到后来是如此失去理智,以致托洛茨基开始看到政
治迫害乃至从肉体上消灭反对派的可能。“我担心你们正要像乌
斯特里亚洛夫那样,即像热月派篇章那样来枪毙我们。”到
年,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公开谈论的话题。托洛茨基在党的会议上
称“:斯大林为他们自己所提出的当前任务就是分裂党,清除反对
派,使党习惯于肉体消灭的方法。
”他预见到这种做法对党的肌
体的危害:“组织上的恐怖制度不可能仅仅限于对付所谓意识形
态上的异端邪说,不管这些异端是真的还是臆造的。这种制度不
可避免地一定会渗透到(党)组织的整个生活和全部活动中去。
”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对派的失败带有必然性。这样说至少有
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反对派反对的实际上不是个别人,而是一
个群体。这个群体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利
益。支持它的是高度集权体制的受益者。这一点,决定了理论论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第
页。
②《托洛茨基言论》下册,第
页。
《托洛茨基言论》下册,第
页。
《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第
页。
第 97 页
争背后隐藏的权力斗争的本质。二是,反对派的论点有时是正确
的,但他们采取的方法却是过时的派别斗争的方法,这种方法已经
被列宁所否定。正是这两条,使反对派处处被动,如同一个人,要
同一群手持冲锋枪的战士决斗,却又穿一副老掉牙的盔甲、手持长
矛,无论如何也不能逃脱被击倒的命运。
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取得了胜利。通过把所有与之意见相左
的领袖人物从政治上完全搞臭的办法,斯大林确立了他在党内的
统治地位,结束了列宁去世后的过渡时期。斯大林成了列宁开创
的事业的合法继承人。
斯大林党建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继续其对党的建设的探索的。
所谓探索,首先是继承。斯大林的继承是怎样的一种继承?由于
认识和水平所限,更由于党内斗争的极端化,决定了其理论的不可
避免的片面性。他的继承带有很大的缺陷。和反对派一样,他对
歹宁的理解也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总体认识没有、也不太可能达
到列宁的深度,没有在列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许多重要方
面还严重背离了列宁的思想,最终形成了集权的模式
或许可以
这样说:斯大林更多地继承的是列宁党及其活动的外在形式,而不
是其灵活、辩证的内核。
教条地、绝对化地对待列宁的思想,把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
景抛在一边这是斯大林对列宁的继承的最大特点。关于列宁
思想和斯大林思想之间的区别,德国学者鲁道夫
巴罗有一个十
分准确的描述。他指出:“列宁采取的措施,是同当堡垒受
围困
时为了生存而发生的残酷斗争相联系的,这种措施不应该在已经
发生变化的新环境中,成为对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无可挽回的
限制。斯大林领导下的党,把列宁贯彻过的所有事情(如禁止派
第 98 页
别存在,使党内不可能形成另一翼),都一成不变地确立下来,使
早先的、最初的、适合于非常情况的结构形式固定下来。
”麦德维
杰夫的说法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
“:总括起来说,斯大林并未破坏
年代初奠基的政治体制机制。因此,他并不是推翻基础的人。
但他发现、掌握并发展了体制中所包含并已付诸实施的东西中最
不好的部分。
”“斯大林主义是产生于我们的社会、我国和我们的
体制内部的现象,因此要把斯大林执政时期发生的事情同列宁执
政时期的事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革命与斯大林时代之间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次革命都会创造出几种可能性、几
种选择、几种发展方案,而斯大林主义则把其中的一种变成了现
实。
”③
斯大林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在外部特征上,这种体
制和列宁时期的党十分吻合。就党的建设方面而论,反对派反对的
就是这个体制,而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斗争中屡屡获胜,组织上依
靠的也是这个体制。为了增强这个体制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斯大林
采用了列宁的有关论述作为理论基础。年联共(布)第十五次
代表会议引用列宁的话,并把它作为“党的出发点”
“,党的出发点
是:‘谁只要稍微削弱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特别是在无产阶级
’
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帮助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
。
斯大林把列宁时期不得不实行的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体制当成了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惟一模式。
[德
鲁道夫
巴罗:《抉择对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②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页。
③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99 页
斯大林在他的著作中论述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时,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论列宁主义基
础》和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两本书。
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列宁主义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被描述为有六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第
二,它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第三,它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
最高形式;第四,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第五,它是意志的统
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第六,它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
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在这里面,除了集中、纪律、专政
外,我们是看不到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痕迹的。
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斯大林概括了苏共党的建设
的六条基本经验:第一,没有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取得胜利;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如果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如果不打垮那些在工人阶级的队
伍中进行破坏活动的小资产阶级派别,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不能
获得胜利;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不同机会主义者作不调和
的斗争,不打垮投降主义者,就不能保持自己队伍的统一和纪律,
就当不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第五,如果党陶醉于胜利
而骄傲起来,不再注意自己的缺点,害怕批评,那也当不了无产阶
级的领导者;第六,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不同广大群众保持广泛
的联系,不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疾苦,不向群众学
习,那它就不能成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政党。在这六条经验中,我
们同样感觉不到这个党是一个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既有党内民主、
又有集中的党。
集权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发展和强化。它导
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变形,也导致了党本身和党的运作的重大变
形。这个变形的过程是用沉痛的教训写成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 100 页
第六章
党政关系的变形
在斯大林党建模式体现出的一系列变形中,最根本、最具决定
意义的,是党和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变形。党被放到了权力体系
中的不恰当位置,处在权力的直接腐蚀之下。这样的国家和党,不
仅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控制,使官僚主义盛行,人民失去主人
翁感,而且反过来损害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使党、国家和人民
之间产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