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
〔1〕4戊戌变法)(四、第216页。 〔2〕《戊戎变法》(四:),第217页。 〔5〕《戊戌变法》(四:),第236—237页。
69
国之不振。四十年后,中东(即甲午战争^笔者注》事已,益 愤而叹国人之充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 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梏究,当自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 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 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貶,不为个人私利而貶,庶愿可达而志不丧。自 计已决,义无反顾。”〔1〕
二、学习日本,东学之渐
“东学之渐”的说法来自于孙宝琯的《忘山庐日记》,它十分 恰当而有趣地概括了甲午过后中国出现的学习日本的热潮。
“以敌为师”这种做法实际上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但十 分明确地放下架子,大张旗鼓地形成一种学习的时尚,却是在甲 午以后。在大失面子之后中国人也就不要而子了,顽强的实用理 性再一次占了上风。
学习日本是战争再给中国人的一个礼物,当时在中国的外文 报纸这样说道:“战争和賠款迫使中国人民相信他们之所以不如曰 本,是因为日本采用了新法,所以有今日的强盛。”〔2〕清末民初文 名大著的小说家包笑天,甲午时是苏州水乡的一位年少秀才,他 晚年回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仍旧生动如昔:“那个时候,中国和 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割去 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 藏在中囯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 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
〔1〕张謇:《大生沙厂股东会宣言书I《铱季子九彔丨实业录X
〔2:!^ 493 ^:。
70
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1〕这种“为什么”在当时大 多数士人心中都有。不过答案也是很明确的,一时间过去十几年 零零星星片片断断关于日本学习西方,“脱亚人欧”的种种事象逐 渐明晰起来,以前被我们讥笑的一些事情,比如日本人不伦不类 地学穿西服,吃牛排,现在都有了不寻常的意义。结论自然是:以 敌为师。
不过,从极度的看不起到由衷的佩服,而且在刚刚被迫签订 城下之盟的情况下,低下头去拜胜利者也是无理蛮横的侵略者为 师,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个时候也恰是日本人极 其狂妄的时候9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先生说:“在中日甲午战争 0894—1899中,日本赌以国运,诚惶诚恐地悉力以赴,结果大 获胜利,从此,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为之一变,不论在政治上、经 济上或文化上都轻视中国,并侮厍中国人为‘湥Ч
在那个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的时代,国际上的 道义是不被人看重的。这种对中国人的轻视,实际上是当时日本人 的普遍情绪。在这种情形下向日本学习,所受的屈辱将是加倍的。
这时中国士人之所以要学习日本,首先是由于日本是一个颇 具可比性的成功榜样。日本的战胜说明了它的强大,而它的强大 则说明了它学习西方战略的成功。在那个时代,尽管中日两国是 一衣带水的近邻,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 解却不多,理所当然认为中日同文同种,历史文化背景相近,日 本能成功,中国“循迹而作”,自然也会成功。很少有人注意到日 本与中国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某些大相径庭的文化传统。不过,在 学习之初,有这种想法也是很自然的,只能随着学习的深人,才 会逐步意识到两国的差异。
门〕包笑天:《剑影楼回丨乙录I笫145页,香港大华出饭社,19”年。 〔2〕实薷惠秀1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第11页。
71
所以,在学习曰本的热潮中,日本的经验最为中国人所看重, 大家最关心也是最想知道的是日本“变政”的经过和内容,所以 这段时间最先流行的是《日本国志》和《明治维新史》这样的东 西。在这方面,孝有代表性的言论是康有为的话,在他看来,妒 国要想由弱变强:最方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取法日本。曰本就像 中国维新的向导之卒,測水之竿,探险之队,尝药之神农,识途 之老马,“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 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木之良规,悉 发现于我神州大地矣。” 正因为如此,康有为详尽而不无某改地 编辑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经过的《0本变政考》,逐条、遂事地向 光绪介绍“日本经验”。这本书的主要参考书就是他和他的长女康 同薇一同收集的原安之的《明治政史》、坪谷善四郎的《明治历 史》、和木村芥舟的《三十年史》等日本史学著作和黄遵宪的《日 本国志》,
学习日本的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更方便地 学习西方,更实用地单握西方。甲午后第二年,光绪在一份上谕 中说:“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 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宇 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径日本择要翻译,刊有足本,、何 患不事半功倍。”这段时间大量的日本翻译西方的著作被再次 翻译成中文引进,不少士人还积极地学习东文(日语〉,力求直接 阅读0文书籍,由于那个时代的日文汉字颇多,如果不追求所说, 仅仅是阅读,很容易达到目的。当时黄遵宪、孙宝瑄还有孙治让 等人都变成了 “东文通”,孙治让还打箅办一个“东文馆”并托人
^ 1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223页。 〔2〕《戊戌变法》(二)第49页,
72
“延一华友樁通东文者为教习/…〕康有为自己虽然不学“东文”, 却让他长女康同薇学。并由她协助于1897年编成《日本书目志》。 据统计,在丨—1889年间,从口文翻译著作占总翻译著作的 15。15^,而1902 —1904则达到占60。2外。〔2」而在中间间段的 1895—1895年,可以肯定只会比15。 1兴的比例高。这段时间被介 绍到中国来的外国史书中,有不少是从日文转译的,有些还出自 日本人的再编辑,像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冈千仞的《米利坚 志》等等。康有为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大力引进“布学”,是缘于 他1879 —1880年间他的两游香港,那时他邂逅一乡人陈焕鸣,陈 氏精通英文才华出众,曾受聘任中国驻日公使馆英文翻译,后弃 官隐居于香港。他在日期间,收罗了不少日本所翻译的西学书,这 些书籍被应邀至陈家的康有为看到。于是“吾(指康有为^笔 者注〉于君所见日本书目,乃惊日本之治学,而托买群书。自幵 译局后,请译日本书,派游学,因缘实自君来也/夂”在那个时代, 康有为的确是名符其实的早慧者,有这种“先见之明”应该是情 理之中的事々
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日本渐,也在这个时间开始涌浪,由于 费用低,交通方便且文字相近,去日留学从一开始就有迅速上升 之趋势,这一趋势虽然被政变和随后到来的庚子之变打断,但未 几就达到高潮,1905’⑶06年间,留日学生攀升至万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引进外加游学的东学之渐中,大量 的由日本转口的西学名词进人中国。湖南名绅也是劣绅叶德辉曾 抱怨说:“自梁启超、徐勤、欧榘甲主持时务报、知新报,而异学 之波词,。西文之俚语,与夫支那、震旦、热力、压力、阻力、爱
〔门《汪康年师友书札》,口)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76页, ^ 2〕《剑桥晚清书国史》下,第409页,
〔3〕《南海先生诗集丨延香老屋诗粲》,上海广智书局^ 1911年,第16—17页。
73
力、抵力、涨力等字触目鳞比。”〔1〕不错,令老学究们头痛不已的 新学的名词概念,相当大一部分都来自日本的转口。诸如科学、经 济、政治、国家,社会阶级、主义、政党等等,有的名词引人还 经过一番曲折,比如“经济” 一词用来对应&:0110017,在时务报 1896年第十四册的一篇文章《日本名士谈经济学》中已引进,但 接下来却又极力回避,因为经济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表示的是 “经国济世”,为怕引起误会,时务报一段时间内尽可能用资生、生 计、平准、理财等词来代替,可借都流行不起来,最终还是回到 “经济” 一词来,以它来对应5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