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二:尽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中等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独立意识。在当前的学校里,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这些孩子都是家中独苗,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这些孩子在家里家外几乎很少自己做事情,独立意识自然很差。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又好逸恶劳,所以这些孩子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对于他们长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事会影响和耽误他的学习,因此事事帮孩子包办,孩子渴了大人给倒水,铅笔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由父母来整理。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可时间一长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去放飞,孩子就永远学不会飞翔;不经历摔打,孩子永远都不会变得强壮。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孩子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做事。不要害怕他们失败,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点,放开手脚,让他们去接受锻炼,这样才能使他们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陈同学,是2000年西藏自治区的高考状元。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母亲是怎样介绍孩子的学习经验的:
“我从来不先给孩子检查作业,而是让孩子自己检查。等孩子查完了,我再检查,查出有错误的地方也不告诉她哪里错了,只告诉她有错,让她再查,直到她自己发现为止。慢慢地她就养成习惯,一是耐心细致,二是不依赖父母,学习靠自己。”
再比如北大学生马同学,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她“写”日记。当时她还不会写字,妈妈就让她把每天有意思的事说出来,她帮助记录,一两句都可以。到后来上了小学,孩子开始识字了,妈妈就坚持让她自己写日记,在学习的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她克服困难、不依赖别人的习惯。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身价值,孩子也不例外。让孩子在自觉和独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方法三:父母一定要自己做出表率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许多时候,家长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样就使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誉荡然无存,更别说要求孩子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有空就控制不住自己,动不动就玩游戏、看电视;还有的父母做事三心二意、虎头蛇尾,或者嘴上说一套,做事又一套,明明要求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眼之间自己就因为一点小事怒气冲天——这样的做法怎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们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已是大人,没必要再去学习。的确,我们当然不必要为了作表率再去读一遍大学,拿个什么学位回来。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种姿态。比如: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一有空闲,我们就坐下来读读书、看看报。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贯穿于孩子每时每刻的行动之中。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细节7 别对中等生期望过高
作为家长,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成为独占鳌头的佼佼者。
然而事实却是,在同一个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是优等生;另一部分孩子是中等生,或者学习障碍生。而面对中等生的孩子,许多家长心里开始不平衡。为了督促孩子,他们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旦孩子稍稍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他们就会严厉批评,甚至拳脚相加。
这绝非危言耸听。
近年来,有些家长因为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动辄打骂,直至殴打致死的悲剧屡见报端。仅在嘉兴一地,就不止发生一次。2010年3月30日,在嘉善务工的贵州籍女子,因3岁女儿背不出唐诗而失手将其打死;8月17日,在桐乡打工的云南籍男子,因4岁女儿不认真数数,拿起铁衣架一阵乱打,当场就导致孩子死亡。
目前,不少孩子的父母是进城打工者,他们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培养孩子。相对于本地居民而言,他们所付出的辛劳要多出好几倍,确实不容易。他们辛辛苦苦工作,就是希望子女能读好书,将来有出息,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作为向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理由。一位中等生在自编的歌曲里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父母的辛劳和孩子的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
当然,有的家长属于“已经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在当初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上学的机会。因此在生活富裕之后,他们总想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更好一些,或者说完成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这些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殊不知,这种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要求,未必就适合孩子,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中等生在网上这样倾诉自己的烦忧:
“我知道父母教育我是为我好,父母以一生的血汗换来的经验也一定不会害我,可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候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家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您有何感想?是为这些父母鸣不平呢,还是对这些孩子充满同情?
对中等生的培养一定要遵循客观的规律,不能凭主观意念,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提出要求要切合中等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当前,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不可否认,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促进其进步的动力。
然而,我们对中等生的期望不能过高,不能脱离其实际的承受能力,急于求成。那样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知心家庭》节目曾播出过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十几名,达到这样的成绩她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因为她的妈妈每次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最少要进前3名。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她多么想考一个第一名给妈妈看看,也给自己看看。然而,不管她怎么努力,从来都没有进过班级前10名。一连几个学期过去了,这个目标看来是永远无法达到了。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无比愧疚的心理下,她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么好,可她始终不能满足妈妈的要求,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
还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酷爱体育,特别在足球场上,他是班里的主力。
然而,他却总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中等,甚至没有一次进入过班级前20名。父母对他在学习上的徘徊不前很不满意。
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他每门功课必须在90分以上。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了85分,这已经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了。然而,回到家里他还是被父亲训斥一顿。因为跟班里的那些优等生相比,这样的成绩还是差了一些。
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地,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更是连连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放下过多的期望。扎扎实实、稳步前进,才是最适合中等生的成长道路。
方法二:要学会平和面对中等生,不要太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