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2年,《时尚》杂志在和《哈泼斯万象》的发行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士毅花大价钱把《哈泼斯万象》的时装版主编、年近70的维瑞兰挖了过来,并给她以《时尚》杂志总编辑的职务。维瑞兰以富有想象力和大胆开放的方式,捕捉时代脉搏与精髓,让杰奎琳·肯尼迪、滚石乐队,和所有的20世纪60年代的亮丽人物都成为《时尚》的灵魂人物。
到20世纪70年代初,不景气袭击了美国,越战也久打无果,美国人已经无心于奢华的享受了。这导致《时尚》读者群的丧失。而巴黎女装界推出的迷你裙遭到美国妇女的抵制,《时尚》许多重要的广告客户———迷你裙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都迁怒于《时尚》杂志的误导。《时尚》发行量明显下降,广告客户严重流失。
士毅决定让维瑞兰退休。维瑞兰得知这个消息,惊讶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士毅,以至于士毅夜里做了噩梦。
和维瑞兰一起下台的还有凯丝。凯丝在1926年就进了《时尚》工作,是社交版主编。没有人告诉凯丝她已经被解聘了,直到一天早上凯丝上班时发现搬运工人在她的办公室里。他们告诉她说,他们是被雇来把她的桌子搬走的。没有多少积蓄、年近80的凯丝茫然地回到了家,终日呆坐不语。后来有一天,人们在她公寓楼前发现了她的尸体,凯丝是从10层的公寓窗口坠地身亡的。
接替维瑞兰的是她的助理米拉贝拉。米拉贝拉一直是士毅市场调查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在这个问题上她和维瑞兰意见相左。士毅非常注重市场调查,了解读者对每一期杂志封面的反应,以及他们对每一篇特写的喜爱程度。士毅要求编辑要根据读者倾向去决定刊物内容。米拉贝拉接任后,更加严格地按照士毅的理念办事。
米拉贝拉让《时尚》杂志和女性运动以及妇女时装界的变化趋势步调一致,注重杂志以实际生活环境为衬托。随后的10年里,《时尚》杂志的读者人数攀升到百万人以上。米拉贝拉成为业内众人仰望的明星。
但是米拉贝拉的命运也不好。
到1988年,米拉贝拉已经在《时尚》工作了36年,其中一半的时间担任总编辑。这年6月的一天,一家电视台播发了一条新闻:全世界最出名的杂志《时尚》的总编辑米拉贝拉刚刚被撤换,将由安娜·温特接替。此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惟有米拉贝拉还什么也不知道。她听到的是丈夫告知她消息的电话,看到的是她丈夫为她放的新闻录像。
这时的士毅正因为自己不俗的经营成果而变得越加干练、自信。对于他认为能力不足、效率不够的人,甚至年龄稍长的人,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和米拉贝拉相比,他更喜欢年龄刚过30岁的、娇美的安娜·温特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更喜欢安娜·温特本人。
米拉贝拉在得到解聘消息的当天给士毅打电话,以证实这条新闻的可靠性。士毅只是没有丝毫歉意地说:“我想是的。”后来士毅给了米拉贝拉一笔可观的离职金,以作弥补。士毅自己也承认:“处理方式是有些蛮横。”
其实,解聘一个米拉贝拉又算得了什么,连为他长期担任《纽约客》总编辑的、美国文坛最受尊敬的巨匠之一威廉·肖恩,士毅都能毫不留情地赶走,不管员工是多么地不满。
士毅让他的家族企业迅速成长着,他的家族累积了巨大财富。他是一个平民,但却以他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士毅是美国权利最大的平民之一。无怪乎有人说:“当你像士毅·纽豪斯那样有权有势时,你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士毅·纽豪斯是个害羞内向的人,他一直为达不到父亲的期望所压抑,为太难成功的未来所恐惧,甚至为这恐惧所压倒,一度想自杀。他似乎并不是个干大事业的人。他童年的朋友毫不掩饰地这样评价他:“士毅根本不是他(指士毅的父亲)理想的儿子。我想他想要的是一个坚决、能干而又聪明———很杰出的类型———显然士毅不是那么一块料。”但是,士毅出人意料地成功了,一跃成为全世界财势最雄厚的媒体老板。
士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心怀恐惧的同时又不断地战胜、超越自我。因为有着超越的欲望,恐惧也就成了激发他斗志和干劲的力量。只是,能够从恐惧中超越出来的毕竟不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正像一个掉进黑暗山谷的孩子,从谷底走出来,又能登上峰顶,这样的人并不多。
引子
悟道
☆人在成功时,自我消失了,因为光环模糊了眼睛。人在逆境时,自我凸现了,因为赤裸得没了遮掩。于是,就有了起点和反弹。
☆人就是那个把石头推上山顶,石头滚落下来,接着又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人克服一个个困难,越过一个个障碍,一直走到终点,他享受的不是把石头推上山顶的欢乐,因为石头还要落下来。他享受的是一次又一次推石上山的艰难,在艰难中步步推进的快感。
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1)
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
———向来一意孤行的石油帝王保罗·盖蒂
他为自己是个叛逆而感到骄傲自豪,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违反常规。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就应该是个叛逆者。
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世家。在他还不满2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又去世了。他上中学的时候成绩平平,那时他很孤独。在他的脑子里,总是有些狂热的东西,或沉迷于慈悲的梦幻中。上了大学,他不断地批判社会的各种弊端,却瞧不起大学教育,也因思想的狂妄被学校处罚。
爱因斯坦在上中学时曾被学校劝退过,在给他的通知书上写着:“你在班上留着是全班的不幸,而且还影响其他学生。”他第一年考大学也没考上,第二年考上了,却不理想。在大学,他很少到课堂上听课,考试前用别人的笔记来应付。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数学和物理的自学和实验上。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空间最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学过。”
保罗·盖蒂1902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岁,他就对父亲的油田探测和钻探油田事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到16岁,就到父亲的工地上去工作,凭自己的能力,每天挣3美元。后来,他先后进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因为不满那种循规蹈矩的教育,他转到英国牛津大学。保罗·盖蒂说:“我在牛津学到:任何认真的学生很快就培养出的自律之道———这真是无价之宝。”他在牛津还学到了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想。
保罗21岁的时候,想做一个外交官,但是父亲期望他继承父业,他是父亲的惟一孩子。父亲建议他在进入外交界工作前尝试做一年的独立勘探者。保罗同意了,因为勘探石油对他也同样具有吸引力。
保罗从他在10多岁就已经熟悉的俄克拉荷马的油田开始。那个地方有人连续发现了大量油田,但保罗干了一年却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块土地上的开采权要拍卖了。保罗考察后认为那里可能蕴藏石油,但有不少凿井人都有和他一样的看法,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资金雄厚之辈。因此,竞拍一定非常激烈,拍卖价格也一定很高,可是保罗的父亲给他规定的购买价格和预测价格只有1。5万美元,相差很远。他几乎无法去参加竞标。
但是保罗·盖蒂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请他的一位做银行副总经理的朋友替他参加拍卖。其他竞争者看到这位副总经理出场,立刻开始沮丧起来。大家都认为这位副总经理一定是代表一家大公司来竞价的,对这块土地的开采权志在必得,因此很多人都放弃了竞价。结果,保罗用500美元就获得了开采权。
保罗终于钻出了油,并把油田卖给了一家炼油公司,保罗和父亲三七分成,得到了1。2万美元。这次不算大的成功让保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石油业中有一番作为。
1916年,保罗和父亲合组了盖蒂石油公司,他拥有30%的股份。他疯狂地钻井,第一眼是干的,但是他毫不在意,继续钻第二眼井。
保罗钻井和其他人有一点不同。在当时,石油地质科学还没有被普遍接受,许多油商对“书呆子”能为他们发现石油的观念都嗤之以鼻。保罗则不然,他坚持学习最新的地质科学,并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也注重经验,在油田老工人中发掘所需要的专家。
到保罗24岁的时候,他已经挣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