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接联络,只会在国外同他们见面,而在苏联国土上,仅限于“邮政信箱”这一渠
道。然而1959年10月,6 年前在维也纳被中央情报局收买的情报总局中校军官彼得
·波波夫被捕,他就在莫斯科直接向他的上司转交情报。他是通过一个“切点”完
成这一切的:人流中两个人好像完全无意地撞一下。波波夫的案件过去之后,1960
年第二总局局长奥列格·米哈伊尔罗维奇·格里巴诺夫将军决定监视美、英两国使
馆。这些规模巨大的行动每年进行两次,每次为期两周,而且监视面涉及外交官家
属,居住在莫斯科的记者、商人,还有使馆工作人员。监视活动基本上都由七局的
行动小组完成,但却是由第二总局指挥的。在1962年初,有一个行动小组开始监视
别尼科夫斯基在莫斯科的英国情报接线人的妻子詹妮特·奇卓尔姆。当时她从大使
馆出来,想从别尼科夫斯基那里取定期提供的一批微型胶卷。在阿尔巴特区,七局
的一个监视者发现了奇卓尔姆和一个陌生俄罗斯男子“切点”式接头。两名监视人
员一直“护送”奇卓尔姆太太到大使馆,但因为他们接到命令不暴露自己,所以没
有拦住她让其交出刚到手的纸包。另外两名工作人员跟踪别尼科夫斯基,但20分钟
后且标就消失了。从这时起第二总局就知道了莫斯科有一个英国情报机构的间谍,
并且怀疑这可能是一个情报网,但暂时还没有涉及到别尼科夫斯基的证据。
不久,别尼科夫斯基的过分自信使他处于败露的边缘。按照规定,情报总局和
克格勃的所有官员如果去外国使馆,都应该预先取得第二总局的同意。但别尼科夫
斯基有一次去英国大使馆,并未执行这一规定。第二总局的人很恼火,于是情报总
局局长谢罗夫将军(别尼科夫斯基的酒友)便亲自写道歉信请求不要计较这次误会。
格里巴诺夫将军表面对谢罗夫的道歉表示满意,但亲自命令在别尼科夫斯基的家和
工作单位进行监视。借助安放在别尼科夫斯基邻居家窗台上花盆里的长镜头,可以
清楚地拍摄到,他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把收音机调至某一频道,收听广播并作某些记
录的。
1962年7 月,莫斯科来了一名英国商人格伦维尔·威恩,他是英国情报机构的
通信员。别尼科夫斯基再次违反保密规定,在“乌克兰”饭店威恩的房间里同他会
面,这足以使第二总局对他产生一定的怀疑。更可疑的是,进到房间里以后,别尼
科夫斯基打开了收音机和浴室中的水龙头来掩盖交谈声。但格里巴诺夫的技术专家
们还是分辨出一些谈话的片断,这是别尼科夫斯基从事间谍活动的第一个证据。此
后,第二总局让住在别尼科夫斯基楼上的一家去黑海度假,在他们房间的地板上钻
了一个小洞,安上一个大头针针头大小的镜头,通过它可以看到别尼科夫斯基使用
“米诺克斯”牌相机、密码和一次性密码本的情况。为了对他的公寓进行彻底搜查,
第二总局制定了一个能使他离家几天的计划。毒药专家把别尼科夫斯基的椅子用毒
药处理了,别尼科夫斯基暴病了几天。已经接到指示的情报总局的医生们,通知他
要住院治疗几天。在这几大中,第二总局的人从他家里翻出了从事间谍活动的必备
用品。但为了能通过他挖出一个大的间谍组织,并没有马上逮捕他,而是让他“逍
遥法外”。
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大量情报都是通过电子侦察得到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有
赖于克格勃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驻莫斯科使馆成功的渗透工作。据说,危机过
后赫鲁晓夫甚至“向情报总局表示谢意,因为在华盛顿截获的电话交谈有助于了解
美国官方内部发生的事情和进行讨论,从根本上讲有助于最终解决危机”。但是考
虑到事态发展之快和执行委员会的保密机制,电子侦察实际上对总统及其高级顾问
们做出的那些重大决定,只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情报。虽然总部一再要求,但驻华盛
顿的克格勃间谍头目费克利索夫似乎未能搞到大量可信的情报。费克利索夫当时的
情报来源同别尼科夫斯基有很多相似之处。此人是代号“萨沙”的美国军事情报人
员,1959年在德国服役时,被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沙利亚平收买。萨沙是
一名领薪金的间谍(他的女友一直靠他的钱糊口,所以在德国他负债累累)。据尤
里·诺先科说,他提供整箱整箱的文件来换取克格勃的钱。1962年萨沙调到华盛顿,
但他无权接近执委会的文件,所以只能提供些二流情报。
萨沙成功地度过了加勒比海危机,而别尼科夫斯基却没他那么走运。正当危机
高潮的时候,安在他房间天花板里的镜头发现,他正在研究假护照。格里巴诺夫怕
他的叛逃打算得逞,便命令马上逮捕他。10月2 日,英国情报机构和中央情报局便
得知他的事已败露。当天在莫斯科的一根电线杆上出现了一个暗号,这表示别尼科
夫斯基在“邮箱”里留有资料。到“邮箱”取资料的中央情报局的人被克格勃抓获,
但他声明自己有外交豁免权。对此人的监禁引起了一场颇为可笑的第二总局各处间
的误会。此前从没有中央情报局的人去过“邮箱”那儿,克格勃误认为别尼科夫斯
基只为英国情报机构效力(当时,他是英国情报机构同中央情报局联合行动的当事
人),因此此案由二处(英国。加拿大和大洋洲处)负责,他们不愿意让负责美国
事务的一处插手这件事。当不知所措的中央情报局人员说出自己是何许人也时,二
处不得不同竞争对手一处一起调查这个案子。
在旷日持久的审讯中,别尼科夫斯基遭到严刑拷打,在1963年5 月的公审会上
他被判处死刑,遭到枪决。别尼科夫斯基暴露后,他的酒友、克格勃前任主席谢罗
夫将军也失宠了。别尼科夫斯基被捕后,谢罗夫的情报总局局长职务也被撤了。在
一次毫无节制的狂饮之后,他在阿尔巴特大街旁的一所院子里开枪自杀。有关他死
去的唯一报道是他过去的一些同志匿名发表的一条简短消息。
第十二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东方,第三世界和西方
(1964-1972/73)
1964年,很多主席团成员疏远了赫鲁晓夫,加勒比海危机一直被认为是苏联的
耻辱。1963年农业歉收,赫鲁晓夫不得不动用宝贵的外汇及黄金储备向西方购买谷
物。实际上这是苏联历史上谷物进口首次大于出口,所以从那时起监视世界谷物市
场行情,就成了克格勃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引起对赫鲁晓夫政策不满的主要原因,
是他频繁地改组党和国家机构,这无论如何不可能取悦他的同事和成千上万的公职
人员大军。
谢列平和他的宠臣谢米恰斯内是最积极的阴谋策划者,他们支持主席团中反对
赫鲁晓夫的人。谢米恰斯内还组织了窃听赫鲁晓夫私人电话的活动。赫鲁晓夫的儿
子谢尔盖后来抱怨说:“在这以前我习惯于克格勃和其他机关在盟国范围内活动…
…可突然这个组织调转了枪口。它不再保护我们,而是跟踪监视你的一举一动。”
在克格勃的帮助下, 阴谋策划者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使对手措手不及的效果。
1964年秋赫鲁晓夫到黑海度假,临行前同事们还是笑脸相送。10月13日他被叫回莫
斯科参加主席团紧急会议。代替往常护送队伍到机场迎接他的只有谢米恰斯内和克
格勃的警卫局长。据赫鲁晓夫的儿子讲,谢米恰斯内明显有些神情紧张。他向赫鲁
晓夫俯下身去,然后压低嗓门告诉他:“大家都在克里姆林宫等您。”“马上走!”
赫鲁晓夫答道。
谢米恰斯内后来一再说,赫鲁晓夫的某位同事建议逮捕他,但主席团否决了这
一提议,不过仍决定在必要时向他提及斯大林搞镇压时,他在乌克兰所起的作用问
题。另一名阴谋策划者尤里·安德罗波夫向一名中央委员会成员讲明:“如果赫鲁
晓夫不听话,我们就给他看由他签署的1935-1937年的逮捕文件。”但是赫鲁晓夫
很快默认了无可挽回的结局。因为他的悄然隐退实现了十月革命以来最平静的政变,
他得到了列宁山上的一套住宅,一处别墅和每月500 卢布的退休金。苏联报刊解释
赫鲁晓夫隐退是因为“年纪老迈和健康状况恶化”。此后他成了平民百姓。新闻界
对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1970年,《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