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越大。
让我们来看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如何讲述他们成功的秘诀的: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他们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及时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另有一位科学家说:在实验室,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切伟大成果都属于“我们”,而不是某一个“我”。这种群体意识不正是得益于从小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的习惯吗?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儿,他都严肃地指出,并说:“最小的一点错误会导致最大的损失。”这话不正是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那句“东西要放整齐”的教导吗?
由此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让我们牢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坏习惯,酿恶果
有一个知名的理论叫木桶定律,也许,它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向我们解释不良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坏习惯所致。
某地一家企业招工,报酬丰厚。应聘者皆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5位佼佼者经过重重关卡,顺利到达最后一关。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年轻人在办公室等待总经理的面试。秘书进来说:“总经理临时有点急事,让你们等他10分钟。”秘书走后,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住老板的办公桌,东翻翻,西看看。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年轻人倍感迷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刚才我不在时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而这一不经意的行为致使他们丢掉了一个好工作。
还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可以白打谁也不会知道,一个小时内打了40分钟的电话给家里、给朋友。后来他被开除了。
类似这样的坏习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坏习惯在时刻阻碍着自己走向成功。他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茫然不知,而此时恶果已酿成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这种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并且自身从未发觉到它的恶劣性,以至于在对自身命运意义重大的面试这一关上也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丧失了好机会。
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这种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自动化的行为,自己看不见,而别人却能看得见,即使发生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但是一旦成了习惯,便身不由己,经常在不经意间铸成恶果。
有一篇颇具震撼力的调研报告,标题是《悲剧从少年开始》,是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的追溯调查。
调查表明:这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诸多坏习惯,这正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根。这些人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其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他们从小就有不良习惯,而只要这种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
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身上的这些坏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爱学习、不懂礼貌、不守法;贪吃好玩、好奢侈、爱享受、自私自利、任性妄为;重“哥们义气”、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一切都是自童年开始。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先进青年与平庸青年之分。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好习惯可以让我们插上翅膀,飞往天堂;坏习惯可以让我们挂上锁链,走向地狱。遗憾的是,当我们被锁链束缚时,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中。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首先,习惯是注意的结果。
习惯依赖于本能、习惯和价值这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使得人们注意那些与生存紧密相关的事物;在生活中,人们获得了习惯,并开始学会忽略一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价值则指导人们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
本能、习惯、价值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会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在指导注意力分配的过程中,比如,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去打网球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复习功课。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选择。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条件。
第二,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比较为公众认可的一种看法是:行为、环境、个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根据这一观点,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主动地以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引导主体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
对此,柏拉图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调节的调节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人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第四,习惯是动力定型。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通常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处于不自觉阶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习惯;第二个层次开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也是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这时达到了类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
比如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认真地听讲,学习中耳、眼、手、口并用;自我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需每天监督孩子学习,他们自己也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了。
简单地说,习惯是通过对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
比方说,一个孩子可以经由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