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8.有效执行计划的集中力
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或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创业者所进行的工作。集中力可以使你把可用的资源集中用于最有效的部分,避免不分主次、盲目从事。
9.忍耐力
创业者一定要有超越别人的想法和行动,并有为自己事业的未来献身的能力。只有对自己的长期目标深信不疑并极有耐心地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由于新时代的创业者置身于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各种不同的组织内,且由于许多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你应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方式,有目的、有侧重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怎样培养上述能力呢?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自省
要修炼自我,必须乐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省是察看、检查的意思。自省即是对自身的察看和检查,这是自身修养完善的手段,也是通过修养而达到的一种习惯和美德。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反省:为人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用?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创业者通过自省,进行自责,能够及时检查并发现自己的每一个细小过失,进一步有目的地严格要求和提高自己,防微杜渐,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乐于自省的人是工作、生活中深思熟虑的人,乐于自省是一个人自觉性的表现,能这样做,其进步必然快,古人云:“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一个人只要多反省自己,任何事都可以变成自己的借鉴,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
2.自控
自控是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以最适当的方式进行。与自控相反的是失控,如感情冲动、表情异常、言行出格、一反常态,以及平时的魂不守舍等。苏轼曾言:“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古语云:“大量能容,不动声色。”这就是自控。
自控不等于凡事都无动于衷。该喜不喜,该悲不悲,该怒不怒。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都是理所当然的,但关键是要程度适当,不能有失分寸。
善于自控有气质、性格上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实践、修养的结果。见多识广、看通看透、理性明智,再加上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能处乱不惊,能容常人难容之事,善待常人难待之人。
对于自控和自省素质的培养,应多从实践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逐步建立起优良的个人风范。
3.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读书是生活中最值得也最合算的投资,支出少,收获大。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启迪思维,也可以指导工作。有些书籍似乎对你的工作没有多大联系,但其中闪烁的智慧和思想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一个人智慧的发展。从长期看,多读书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熟悉、掌握经营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反复锤炼。多实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敢于实践;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实践出人才,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经过检验,有能力的人才能被信任和赏识,只会空谈,不动手投入的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书本上总结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变成自己的智慧,为我所用。读书和实践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多思考与多实践、多读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85节:每天读书至少10分钟
每天读书至少10分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这个“阶梯”的理解应该是,人们一生的经历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得知识,那么就只能依靠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理。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来只是补习班讲师的英文教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也慢慢把自己带向成功之途。
聪明的人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甚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个中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不甚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照着这些义理去做。
他说,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20岁,只能逐句去理会,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进行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将为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精神上的极大丰收。
提高阅读品味
书籍是从浩瀚的人类文明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瑰宝,如果我们想要使自己的思想更丰富,必须从这里吸取养料。
阅读不只是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提高品位。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修身养德”,让自己具有更高的修养水平。
每天用一定的时间坐下来,品品香茶、读读好书,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
所以,一定要读好书,读较高水准的书,而不要在一些低级下流书刊中寻找刺激,那对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位是毫无帮助的。“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交谈。”反之,读一本坏书就是跟一个思想下流的人交谈,长期受他的影响,那就会“近墨者黑”,所以一定要警惕自己休闲的品位。
提高阅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