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决自己的成败。俗语说: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与失败,不能单靠他做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机会不等。一个人在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不能避免,而且也不宜避免,因为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问题的关键是,个人应如何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定自己的成败?以及人应如何根据自己的成败经验去寻求更多的成功?
人生经历中失败是不可避兔的。个人必须树立面对失败局面的一种正确态度。个人自觉对人对事已经尽了全力之后的失败,对失败的结果应坦然接受;不文过饰非,不愧疚怨尤。只是,应注意的一点是,尽量把失败的结果局部化或简单化,不要说“我失败了!”而应换个方式说“我这次失败了!”或“我做这件事失败了!”如此,可以避免失败后烦恼情绪的类化作用或扩散作用。
(3)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重要。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想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除理想外,他也应该有平常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他应该有欲望,有需求,有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特征。因此,一个正常的人,不必因为自己有这些特征而感到愧疚。
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不必苛求自己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不必冀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也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事事胜过别人。只有你觉得你和别人一样重要,你才能做到不傲不谄,不亢不卑,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敞开胸怀,容得下别人,不嫉妒,不疑惧,和谐地参与在团体生活中。在团体中,有机会做领袖固然可以当仁不让,没机会去领导别人时,就退而甘愿接受别人的领导。若说人生如戏,那么台上台下都是人生。上台时表演供别人欣赏,下台后欣赏别人表演。果能如此,个人就不会失去自尊的感受。
(4)欣赏但不冀求别人的赞许。评论一个人的性格是幼稚还是成熟,通常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行为表现是决定于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因素。赞许就是外在因素之一。若是一个人的行为完全靠别人赞许而决定,就显得他不够成熟。幼儿的行为就是如此。幼儿的人格在形成阶段,事事需要学习,所以在CR面前求知的表现,总是讨人喜欢,邀人赞许。到了青年期,性格渐趋独立,冀求别人赞许的倾向逐渐减低,改为按他自己的主张行事,是为内在因素,亦即独立与成熟的表现。此后与人交往时,不是不喜欢别人的赞许,而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以寻求别人赞许为目的。一个性格成熟人格独立的人,他做人做事,不受制于别人的赞许。因为,如果赞许成为个人的需求,个人势必依赖别人的赞许而做事,结果就是不但使人做事失去信心,事事想讨好别人,以获得周围每个人的赞许,只好随时放弃自己的主见去迎合别人;甚至不惜卑躬屈节,仰人鼻息。像这种人,不只是他做人做事失去原则,行为表现缺乏一致性,甚至为讨人赞许不得不说出违心之言,做出违心之事。固然,所谓八面玲珑的人,在社会上是能到处讨好的,甚至这种人在社会上也可以得到报酬,获得成功。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观点而言,这种人纵然在表面上获得成功,达到目的,他也未必能心安理得地真正快乐起来。因为他的行为时常损害到他的自尊。不过,像这种内心深处的烦恼,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第三部分 第52节:抛弃无谓的烦恼(11)
更新时间:2008…7…14 10:50:39 本章字数:1969
□争取应得利益,体现个人价值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做人就要本本分分、规规矩矩,他们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严谨自好,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单位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形象也是公认的好。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总是吃亏。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这种人总是吃亏?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分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有些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标准。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有些人还总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争”便是不道德,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还有些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要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有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道德的举动了,甚至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1.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世俗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生活就会出现困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到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受害。
2.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作积淀。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会错过一系列的机遇,这样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无疑,这对我们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地大范围地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部分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就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