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是何等的人物,竟说出了如此美妙动听的话语?想一想,在兵车辚辚、军旗猎猎的戎马倥偬中,在白骨蔽野、血流漂橹的征战杀伐中,尚存以宁静求致远的深思,真是难得。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有没有在氤氲着宁静的氛围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唐代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后掩卷遐思,仿佛置身于月华初照的桂林中,耳边万籁俱寂,唯鸟鸣啾啾,桂花闲落,一派禅趣盎然。从如画的诗中放逐灵魂,让它奔腾在遥远深邃的遐想中,难怪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宁静带给了人们多少奇幻的遐想?宁静,听起来是那么的富于诗意!它使人们的思想在宁静中升华,抛弃了尘滓,变得清澈剔透。它使人们的灵魂在宁静中获取了自由,肆意翱翔,全无拘束。现代的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希望在没有汽车和水泥的地方,如小溪畔、青山侧、夜月下、纱窗前,或沏一杯香茗,或执一柄钓竿,或披一身箬笠,或秉一支蜡烛,或揽一卷诗书,跳出尘世,回首往昔,瞻望未来,与自己相对,与自然神遇,真正体验一番天人合一的境界。悲哀的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竟被冠以“梦想”的字眼。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人们的空间已被汽笛声和钢筋混凝土充斥和占领,人们像是战争中的俘虏,被锁在森严的监狱中无处可逃。于是,“宁静”成了稀罕的名词。人们需要掌声和鲜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需要激情和冲动来丰沛自己的感情,但是却忽略了,盛筵过后,人去席空,空虚落寞的感觉袭来,恐怕难以招架。掌声和激情能有多少储存在自己的心中?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又犹如昙花一现,匆匆间便把失落和绝望丢给自己。唯有宁静,能拯救我们。宁静,拓展了生命的广度,加深了生命的内涵。只有在宁静的滋养下才可以找回自我,提升自我。宁静中,问一问自己,最近一段时日可曾过得充实?有没有空虚得仿佛失掉了自己?是不是对前途没有信心,被忧郁和痛苦笼罩?宁静可以凝聚思念的神思,把有限的生命延长到无限的宇宙意识上。李白有诗曰:“唯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辛弃疾有词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怎样一个超越本我,物我两忘,与自然同一的宇宙意识!这样的情怀来自于对人类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这觉醒却萌发于宁静的沉思与顿悟中。宁静给了我们一个从容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神思可以和先人交汇,获取心灵上的顿悟。宁静给了我们一双翅膀,载着我们的思想、灵感、感悟、情思一起飞翔,像一个广袤无垠的天空,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宁静可以致远。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处的空间
三毛说,她想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不要有窗,也不必太宽敞,只要容得下一桌一椅一台灯即可。桌上放一叠书,灯下是一个真实的人,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北宋初年有个叫林逋的隐逸诗人,喜欢种梅养鹤,远避人世。这个人喜欢独处,不与人接触,把自己的心交给白梅青鹤,疏桐浅池,写得出好诗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多么细微而丰富的境界!在昏黄的月光中,在水波微漾的小池畔,独对疏梅,忘却浮云,夜色静谧,心得永恒。独处是一种简单而专注的情调。作为情调,独处肯定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氤氲着陶然的沉醉,洋溢出远离繁复的轻松洒脱。那是一种完全属于自我享受的氛围,缓慢的,懒散的,在“无所事事”中悄然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正像释迦牟尼独坐在菩提树下冥思数天而得涅槃,鲁迅在冷箭暗枪中独自奋然前行终死征途一样,都是在独处的世界里大彻大悟,找到适得其所的归宿的。有些人不喜欢独处,喜欢喧闹,喜欢有人吹捧,这些人永远活在生活的表层,达不到深邃的灵魂深处。这里有两个意境,一个昙花一现,一个悟得生命本真。独处中还可以静观自我。人可以在不断的自省过程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否定前我。在独处的时候,可以宁静地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从而避免漂浮于尘世,在冷静地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升华自己。独处可以是随意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必要刻意地去寻找这样的机会,也许你会在这样寻找的过程中,错过一个又一个独处的契机。或许就是一个偶然,你竟放下了匆忙的身影,静静地走进属于自己的空间,随手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把收音机调到自己喜欢的那个频率,然后肆意地容忍身心的放逐。瞬间,你也许会感到生命的永恒在于宁静的思索,也许会感到充实的人生实在是自由的飞翔,也许……
独处,没有人打扰,没有人干涉,独享这份宁静,把一切繁忙琐事全都抛撒,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卸去所有的羁绊,不必掩饰,不必约束,不必警惕。独处时,自己就是自己,或许享受,或许痛楚,总在滋润着生命。独处的时候并不寂寞。独处,是一种精神的充分自由,是一种心灵的淋漓释放。独处,可以在融洽过去与现在的默契中,看透一种本色,完成一次精神的解脱、心灵的释放、生命的体验。要是不独处,怎能体味疏影横斜的妙境,怎能参透暗香浮动的韵致?独处,还是一种坦荡,一种沉思。也许你厌倦了尘世的浮华和喧嚣,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狡诈,你可以选择独处。独处,为你开辟了一个只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单纯的风景,纯净的天地,清新的心情和沉静的思绪。不总是有人感叹那无根的飘零、无由的躁动、诱惑的世俗吗?拥有独处,才会给漂泊的心寻到一个诗意的栖居,让浮躁的心有沉稳的归宿,把世俗的心涤洗干净让它远离红尘。独处是美丽的,就好像人生漫漫旅途中一座心灵驿站。现在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过大,使得人们整天疲惫不堪。工作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剥夺了读书、听音乐、郊游的权利。但是,人不能屈服于繁琐的生活,而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把独处进行到底。你可以放弃很多无所谓的应酬,因为那是真的没意义。何必为了短暂的虚假情谊而牺牲自己的时间?你还可以放弃很多根本没有必要的烦恼和忧虑,简简单单地做自己,把自己放飞在无拘的天空。独处很容易,但对一些人来说,又似乎很难。他们没有决心,做不出舍弃的决定,在渴望和羡慕而不可得的痛苦中,让自己沉沦。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自己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人还要存活,但后者,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亲近生灵,感悟本真
生灵和人是可以相亲相爱的,不是仇雠。有一个作家,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隐居在山村。那里山多,一座连一座,望不到尽头。山上有高耸的崖壁,还有茂密的森林。一到天黑便有哗哗的响动,那是野外的鹰飞倦了,回归巢。作家幼年的时候,常和几个伙伴去山里玩,一玩就是大半天,中午顶着烈日出去,晚上披着星星回。作家常常因为错过晚饭的时间而受到母亲的责骂,但作家还是乐此不疲。进山,对于作家来说有无穷的乐趣,没有喧闹的噪音、城市人的复杂,只有千奇百怪的生灵陪着作家,成了作家们的朋友。山里有一种猪獾,顾名思义,长得猪头猪脑,脾气也和猪差不多,只有耳目很敏捷,一有人的动静便会逃之夭夭,所以人是很难一见的。不过,也有些专门寻找猪獾的人,都是些利欲心的屠门猎户,要把猪獾捉了去,扒皮取油,赚钱营利,以至于吓得猪獾闻人丧胆,避之恐不及。猪獾对作家的态度要好些,因为作家没有害它的心。其实,生灵和人是一样的,趋利避害,对它好的,它就喜欢亲近,没有戒心;对它不好的,就远远地避开,戒心重重。因为作家每次进山都带着足够一天的食物,中午不用回家。作家通常把食物当成零食,从早上吃到天黑。整个岩石上,到处都是作家食物的残渣,对于蚂蚁和猪獾很有诱惑力。等作家睡着了,猪獾便会蹑足潜踪地跑过来偷食作家的食物。它开始很小心地试探着,一点一点前进,待寻到了食物便会拖着跑回去,躲在突兀的石头后面偷偷吞食,吃完了,便小心翼翼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再拖一块来,如此反复几次,也许能吃个半饱。也许是作家的食物有些油腻,吃得多了便会有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