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工业的节能降耗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国老百姓未来的生活质量。
我想这些能使工业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高科技产品,正是中国目前和未来几年所需要的,所以熊泉对他的公司前景这种乐观的态度,在谈话的时候总是明显地“写”到了脸上,他坚信这个产业和他的公司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正是激励创业者前进的激情。
信誉结人脉
熊泉198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考上了中美联合招生的李政道项目。虽然熊泉当时学的是微电子方面的专业,但当时美国的李政道项目只招收数理化专业,所以他考了物理专业。到了美国之后又开始学微电子,包括最后到MIT读博士后都是学的微电子。后来他进入了美国AMD公司的通讯部门工作,主要是负责射频的研发方面的工作。
正是长期从事通讯行业的工作,让他十分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因为这个行业的发展,熊泉开始和中国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美国,我们这样的人已经比较稳定了,但是我还是在思考自己的发展怎么会更好,我想我这样的背景,只有做和中美都有关系的事情,才会对我们的发展有好处。”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他在2000年应一个朋友的邀请回国加入到他们的公司之中。
“这个公司也是做通讯的,他们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现在的CDMA系统,但这样的大项目对资源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也赚了不少的钱,但仍然是个很难做成的事情。”熊泉选择在2002年离开了这家公司,但这段经历对他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这个公司他的角色开始从工程师转到了管理者。对于这个转型,熊泉当时还有些不情愿,“我在美国就是做工程师,把精力都放到了技术产品方面,而对公司的管理不是很熟悉。当时公司要求我去做管理,我还是比较犹豫的,毕竟感觉工程师做的是比较实在的事情,做管理就比较虚了”。
不过在当时领导的劝说下,熊泉还是转型了,而且到现在他都觉得这个转型是对的,对他很有用处。“中国其实不缺人才,而是缺把这些人才组织起来一起做成事情的管理者。所以现在我觉得,企业对海外回来的人并不是需要他们的技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来的先进管理方法”。
其实熊泉选择回国,就是准备自己创业。在2002年他离开了回国后的第一家公司之后,也曾经想过开始创业。但是当时新经济的泡沫刚破裂不久,融资很艰难,而且他对市场也看不准。所以熊泉当时还是决定先工作,再找机会创业,这样他就到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59'第59节:企业实录(8)
“中星微就是做芯片的,我了解到了中国做芯片的过程,而且将上下游的关系也都建立了起来。”在对市场和产品有了了解的情况下,熊泉到2004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创业的时机成熟了,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建立了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
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熊泉多年以来积累下的个人信誉,和他做生意的人都比较信任他。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信誉的珍贵。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当时还是个很小的公司,但供应商都愿意把产品让他们来做,这就是对他的信任。“到现在有一家厂商令我记忆最深,当时这个厂家为我们生产一个部件,他们说其他的事情帮不了我,但可以给我一个比较优惠的价钱,还能让我45天后付款。这对于需要资金周转的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熊泉对信誉看得很重,就在45天快要到的时候,资金没有周转过来,他已做好准备用自己的钱去把这个款付掉,但还是比较幸运,美国的资金周转过来,按时把钱付了出去。
熊泉的信誉不仅仅体现在生意场上,还表现在他对企业员工的责任上。熊泉告诉记者,他创业这几年对自己没感觉什么压力,但公司的合伙人、员工和现在的投资者对他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他要对得起他们的投资和帮助。所以在创业几年的时间里,熊泉从来没有晚发过一天工资,用他的话讲,“就是这个公司什么都没得干,我也要给大家发工资。公司这么小的情况下,这些人愿意来这里干,就是对我的信任,这是我非常感激的。创业主要是我自己的事情,这个风险不能让大家来承担。”
信誉是熊泉始终坚持的,他认为靠信誉,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就能一点点做大。
人脉聚资金
和熊泉聊天是比较轻松的,他基本上是有问必答,而且都不假思索,是个特别直爽的人。
2000年就回国开始工作的熊泉,虽然回国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自己的创业之中,但他知道回来就是要自己干一番事业。在2004年的时候,熊泉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首先是要有产品、有市场,还要有资金。这些方面对于一直在美国做工程师、回国后又做过项目管理的熊泉来讲,技术、产品和市场他心里有底,而且也能够把握,但资金却是个比较大的问题。
“为启动这个公司,我自己先投了20万美元。”已经在美国有些积累的熊泉首先将自己的钱赌了进去,他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初期把资金寄希望于风险投资是不大现实的,风险投资没有看到你公司的产品和市场,他们不会轻易地给你投资。
当涉及对于当时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有没有担心时,熊泉很坦白地说,“做事情就要投入,比如精力的投入、全身心的投入等等。投钱也是投入,这样才能尽力去做事情。而且对于这个项目,如果你自己都不敢拿钱出来,那别人为什么要拿呢?”
但是,20万美元这笔钱太有限了,不过至少说明熊泉对这个事情的坚定信心。此后他开始面临的问题又是钱的问题,他开始着手从朋友和同学那里再筹集一些钱。“其实这个时候我也找过VC,不过只尝试了一个多月,后来就放弃了。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谈VC,要花很大的精力,公司也很难争取到好的价格;另一个,没有产品出来还是比较难说服投资者”。
熊泉的融资之路首先是从他身边的一个朋友开始的。“说实话,说服头两个投钱的朋友还是比较容易的。第一个投资的是我比较好的朋友,我和他说了这个项目后他刚好手上有钱,就拿了10万美元给我去用了。他也就影响到了后面的几个朋友,最后我筹集到了50万美元。”
对于朋友对他的投资,他到现在仍然深怀感激之情。他告诉记者,虽然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这些钱放到其他地方也许随时可以拿出来用,流动性很强,但是给他了就是无限期的使用。虽然钱筹集到了,但是这些钱毕竟也不多,他说每次资金进来都只能支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熊泉当时还是有相当大的压力,但这个压力一直都是由他自己来承受,他从没有让团队感觉到有资金方面的压力。
'60'第60节:企业实录(9)
“马上就到了第三阶段,主要是和VC谈了。我们在2006年2月份就谈好了,3月底资金就进来了,是600万美元。本来我们打算只找300万的,但我们与投资者一拍即合,投资者对这个项目很看好,也希望对这个项目多投钱,所以从300万增加到了600万。”这笔钱的数额超过了熊泉的想象,对他相当重要,而且投资方还表示如果项目需要做大,还愿意追加投资。这正是他的公司要大发展的关键时刻,有了VC做后盾,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大干了,他相信公司在一两年内就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当然,这笔投资来得并不容易。熊泉谈了很多VC,但大多无果而终,最终还是他的人际关系和他多年来的信誉帮他打开了VC的大门。
“其实你去和VC把技术讲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说服他们的主要障碍是信任不信任你”,所以熊泉觉得谈VC,入门是相当关键的。“能谈下这个投资,最大优势是这个FUND(基金)的一个合伙人与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有比较好的交情,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接触,所以在信誉问题上已经过了这一关了。下面就是项目在市场上有没有需求,这个就比较容易了,我们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项目的前景,最后他们就投了”。
熊泉认为这个FUND的合伙人是他的朋友这一点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这个非常信赖他的朋友把他引荐给了这家VC公司的大老板。“这个老板的最大本事就是会看人。他来中国后,我有机会和他在中国吃了顿饭,就把这个项目和他说了,他觉得不错,就让我去找他们公司投资中国能源方面的FUND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