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 155 页
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是贵重
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
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交际情
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
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歪打正着出笑料。
抗战期间
多公里的北暗的各机关团体,,驻在距重庆
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捐劳军文艺晚会。一连两晚,盛况
空前。在正式开演之前,先垫一段相声。老舍自告奋勇,并请
梁实秋先生做搭档。梁实秋有言在先:在演出时用折扇敲头
的时候不能真打,只能点到为止。到上演的那一天,两人走到
台前,泥塑木雕般地绷着脸肃然片刻,装着一副傻样,没有说
话,台下的观众已笑成一片。他俩几乎只能在一阵阵的笑声
之间进行对话,一逗一捧,诙谐幽默。当须用折扇敲的时候,
不知老舍是一时的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背诺言,竟抡起大
扇向梁实秋的头上敲去,梁实秋本能地把头向后一闪,折扇
正好打落梁实秋的眼镜。说明迟,那时快,梁实秋连忙手掌向
上,两手前伸,正好接住落下的眼镜,并保持那姿态久久不
动。台下掌声、喝彩声经久不绝。相声本来就容易使人发笑,
老舍这一喜剧性的“歪打正着”,更加让人如醉如痴。观众们
以为这 是他俩的 绝活,连声高呼“:再来一回!”老舍,尤其是
梁实秋心中有数:这“绝活”只能来一次!
荒诞之中明事理。
在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
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
第 156 页
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
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
而达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诞性,说出的话就越
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
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员演节目时,
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
个说“甲 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
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
蹊 跷,问是 什 么 原 因。这 个 演 员 说“:甲子、丙 子 都 是生 的,不
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
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演员借皇帝“馄
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演绎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是“生”就
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这显然是荒诞不经
的,引人发笑。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
的机趣。这种幽默语言的产生,不能不归功于巧夺天工般的
荒诞推理。
)明知故犯生幽默。
某年
首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曾播出一个特别节目
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赛。有位美国朋友在按规定用汉语讲一
件含有汉语知识的完整事件时,这样说:“有天,我去拜访一
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中饭。我说,做饭很麻烦。他说,又不是
请客,做顿便饭,不麻烦。我说,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
便饭了,大便饭也够麻烦的。”听完他的叙述,台下的观众笑
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第 157 页
表面看来,这位美国朋友不懂得“便饭“这个名词按汉语
构词习惯不能和形容词“小”与“大”搭配的道理。其实,这位
朋友并非真的不懂,他只是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
习惯,制造歧义,违反逻辑事理,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
(饭)“(饭)”联系起来,制造笑料罢了。
有个相声叫《歪批三国》,其中有这么一段:甲问乙“:刘
备卖过草鞋,张飞卖过肉,你知道赵云卖过什么 ?”乙说“:不
知道。”甲说“:你没听过《天水关》(注:一出三国戏)里姜维在
校场上唱的那两句吗?‘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
龙老迈年高。’这赵云不是卖年糕的吗?”听众听到这里,无不
捧腹大笑。把“老(迈)年高”理解为“卖年糕”,相声的作者利
用谐音制造歧义,造成了笑料,取得了幽默生动、令人解颐的
效果。
)答非所问妙解困。
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
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就幽
默。答非所问并不是思维混乱,而是用假错的形式,幽默地表
达潜在意图。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休息时,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
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非洲大使答道:
“跟贵 国一 样,每 人死 一次。”
外交官问话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对非洲的落后存在挑
衅,大使并不理会其问话的要害点,故意将死亡率针对每个
人,颇具匠心地回答,营造着别样的幽默效果,幽默有效地回
敬着外交官的傲慢,维护了本国尊严。
第 158 页
答非所问讲究机巧,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
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逻辑的连续性,寻求
异军突起的表达,幽默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 :“您最近在做些什
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
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
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
那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信息。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
方问话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
继续纠缠。
第 159 页
积极“守愚”,以退为进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
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
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
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真愚
本质。
天赋聪明,肯定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何运用和表现聪
明 。
“ 聪 明 ”是 个 很 值 得 玩 味 的 词,它 既 有“ 脑 子 好 ”“、反 应
快 ”“、思 维 敏捷 ”的 含 义,也隐 含 着“不 稳重 ”“
“
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俗话
说:天妒聪明,其实人更是如此。
老 子说“:大 巧若 拙,大 辩若 讷。”意 思是 最有 智慧 的人,
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
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
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
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
第 160 页
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有更高的才华,这种才
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
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
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
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
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
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 还告 诫世 人“:不自 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 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
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
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
反 地,老 子告 诫 世人“:企者 不立,跨者 不 行。自 见者 不明,自
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
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
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为恃才放荡,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
聪明才智。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才不可露尽。
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很爽快,且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