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滑头"处世-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墙缝、壁橱、阴沟里?如果你因为过着这阴暗、充满人性脏
臭与羞辱的日子而灰心丧志,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你连一
只蟑螂都不如。恐龙已经绝迹,蟑螂却仍在世上猖狂,只因它
活下来了,所以你也要在最黑暗的时刻,最卑贱的时刻,最痛
苦的时刻,屈辱地活下来!像一只蟑螂那般活下来!
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你不要去计较面子、身份、地位,
也不要急着出头,这种日子很容易让人沉不住气,但只要沉得
住气,只要“存在”,就有希望,就有机会!这不是安慰你,而是
事实本
必然会有一些收获:
就如此
重新出头的那一天,你会得到更多的尊敬,因为人虽
然屈服于强者之下,但打不死的勇者却有更强的号召力和感
染 力!
有过蟑螂般的生活经验,便不怕他日横逆之来,换句
话说,对不如意事更能悠然而对,能屈能伸,阴暗的日子能过,
风雨的日子能过,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事能为难他的?
所以,不要做恐龙,去学蟑螂吧!
第 86 页
置身事外,明哲保身
亲人、
特别是当你的人生的大海
朋友以及熟人
掀起风浪之时。人的社会生活有其自身的跌宕起伏、狂风暴
雨,明智的办法是避在一个平静的港湾里,待惊涛骇浪自己消
退。你的应变措施经常使事情变得更糟。不论是天道还是人
道,一切应顺其自然。明智的医生知道何时应该开药方何时
不用开,有时候不开药方是更见功力的。有时袖手旁观是平
息尘世风波的好方法。如果你现在暂时低头,将来你会将其
征服。要弄脏一条河流是很容易的。但未澄清之水,你却不能
通过动手动脚使其清澈,只能任其自清。拨乱之道,莫善于待
其反正。
明白的不明白,不明白的明白。知道像不知道,这是最高
的境界。
常 言道“:百 病 从口 入,百 祸从 口出。”与人 交谈,该说 什
么,不该说什么,不可不慎。在生活中,矛盾多源于长舌,是非
常起于搬弄是非。很多事情本身并没什么太大干系,人走茶
凉,事过境迁。无奈总有人闲着无事,硬将闲事作谈资,更喜
欢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无风也被掀起三
尺浪。说闲话是闲人的忙事,忙人大可不必去理会。是非终日
第 87 页
有,不听自然无。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喜欢在
人背后说三道四的人,也往往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你对我
不仁,我对你不义”。中国人希望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尽量少
结对头冤家,得罪一人容易,结识一人难。所以古人感叹道:
“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
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韩愈甚至认为不管可不可与言,
都不必言,道“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
已传。”这就是“沉默是金”。多言多舌,往往惹事生非。中国
人向来崇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事尚要生非,多事更易
惹祸。人都有好奇心,有人用得不是地方,专爱了解别人的私
事,以打听奇闻轶事或小道消息为快乐。其实,一个人了解别
人的隐私越多,有可能惹的麻烦就越大。任何人都不喜欢别
人太了解自己,因而对凡是了解自己的人,都存有深深的戒
备,甚至衔恨在心。即使是好友,某天一时高兴把他的私人秘
密告知了你,翌晨或许就后悔不迭,心存芥蒂。秘密落在别人
手里,对自己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恐怕有哪一天被人背后弹
劾,所以就只得先下手为强。有句古语:“知事少时烦恼少,识
人多 处是非多。”因 此“,东 家长,西家短”的杂谈,对于有 自己
的正事要做的人,都莫去有心打听。乐于大街上围观的人都
是些闲散人。
“本身不作亏心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中国的父母经常
教育自己的孩子切莫多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在中国传统
社会里,国家法制从意识形态到上层建筑皆不完善,在没有法
律的保护下,哪怕是出于好心卷入他人的纠纷,不但不能解决
第 88 页
矛盾,可能还会吃力不讨好,连自己也赔了进去。由于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道德、习俗来协调,缺乏严格完备的法律保
护,因此每个人学会自我保护尤为重要。“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只要大家能管住自己不出差错,人与人之
间自然就不会发生冲撞。古人虽崇尚见义勇为,但除了少数
侠客外,大多数普通百姓没有这种习惯。中国人遇事不愿出
头,因为社会并不欣赏这样的人,也不太多宣扬他们的事迹,
因而司马迁说道“: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之前,匹夫之侠,
湮灭不见。”对此,社会也不提供必要的条件。中国人向来重
视社会团体的能力,虽然衙门的管辖范围并不广,但一些民间
的调停纠纷组织(如宗族祠堂和现在的居民调解小组等等)却
弥补了它的不足。单靠一个人出头露面而打抱不平未见得吃
得开,别人会说你多管闲事,甚至怀疑你有什么不轨。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冤家少一堵墙。”常常被
人们视为处世艺术而津津乐道。这也是为子女后辈着想,所
谓“当路莫栽荆棘树,他年免挂子孙衣”。所以从表象看,中国
人大都是好人佬、和事佬。待人接物,讲究礼尚往来“你敬我
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处世格言,常被人引用。中国人相信人
的所作所为,都是因果报应。所以,处世应当遵循古人之教
训:沉默是金。
两千多年来,鲁仲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崇高的
地位。作为一个对历史进程没有任何重大影响又没有留下什
么了不起的文章论述的人物,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是
中国历史上的怪事。事实上鲁仲连不过是迎合了中国文人的
传统思想,取巧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本事,几千年来也没几个人
第 89 页
能学到家。
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境界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里说得
最明白“:永忆江湖成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以帝王之师辅
佐乱世逆转乾坤,然后功成身退隐居世外,追随老庄的天地大
道。集孔孟的入世和老庄出世于一身,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
心目中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有没有过?有,但只有一个。五
千年以下,留侯张良一人而已。既然达到这样的境界太难,那
就退而求其次,于是鲁仲连这样的人物就成了最佳选择:以世
外高人的身份指点卿相名将,又以世外高人的身份从不真正
介入,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声名得来更是容易,这样的划算
买卖到哪找去 ?
世人都在传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高妙风范。但鲁仲连凭
着三寸不烂之舌滔滔宏论的时候,信陵君已经窃得虎符锤杀
晋鄙,统帅八万精锐之师杀奔邯郸之围而来。有没有鲁先生
的那篇宏论邯郸平原君都已经得救了。鲁仲连所保住的不过
是本人的面子和保住邯郸城的重要性实在是难分彼此高下,
所以他才对鲁仲连如此感激涕零。可怜信陵君费这么大周折
担负这么大风险最后还要浴血奋战解救邯郸之围,在平原君
心目中未必就比鲁仲连更值得感激,这投入产出比的相差也
实在太大了点。如果鲁仲连肯去经商,肯定是古今中外最精
明最成功的商人。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的鲁仲连游历天下,不
求仕不求利,他靠什么来养活自己?没准跟孔老夫子的得意
门生子贡先生一样是兼营珠宝生意的。也只有商人才能有这
样精明的智慧。
除了不义帝秦,我们鲁先生另外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就是
第 90 页
聊城之围了。但再仔细分析当初的形势,燕将攻占聊城之后
在本国被人谗言,已经断了退路。田单举齐国之兵围聊城,虽
然一年多也打不下来,但也是早晚的事情。摆在那位聊城燕
将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我们鲁先生所作的不过是写了一封
信,卖弄了一下当时纵横说客人人精通的煽情手法把人人都
知道的事实再说了一遍,逼得这位将军提前自杀了。说到底
他也没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说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出
手,这就是鲁先生的智慧。他在信里说的得是好听,一开头摆
出一副忧心聊城平民苍生的架势来。问题是当田单攻占聊城
之后屠城的时候,我们的鲁先生跑到哪儿去了?嗯,屠城不屠
城那是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