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记得《孔菊与潘菊》(朝鲜古代历史小说——译注)的故事吗?孔菊哭哭啼啼地往无底的缸里倒水。百岁的癞蛤蟆看不下去了,于是帮助她堵住了缸底,孔菊才得以倒满了水缸。然而对于现代孔菊来说,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癞蛤蟆了。即使癞蛤蟆出现了,因为自尊心作祟,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请求。
这两个人的说法都一样。如果你想把工作做好,希望让任何人看见之后都会做出“他的工作做得不错”的评价,就不能对安排给自己的工作稀里糊涂地蒙混过关。原来我是“安逸族”,“人生在世,干吗那么拼命,应该考虑一下人生的质量”。但是,工作狂的世界却是截然不同。
职场生活之初,面对工作干得多的人,我会感觉自卑。在我看来,那些工作繁重,这里那里忙个不停的人很有魅力,显得特别出色。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受到好待遇的人都是做出很多重要事情的人。“到死只知道工作的人过得真没劲,随他们去吧”,其实完全可以这样想。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人好像比我活得更精彩,即使到了将来,他们似乎也会过得比我更好,比我更热烈,拥有比我更有意义的人生。
后来,我来到了美国,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我深切地学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愚蠢地往无底缸里灌水有多么重要。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研究生院学习期间,拼命地用蹩脚的英语学习,真的快把自己折磨死了,而且因为我还不习惯鲁莽,不顾一切地学习,所以就更加痛苦了。
最开始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很满,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参加什么“超负荷忍耐大赛”。需要完成的作业和需要阅读的书太多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这样下去,我哪里还能有什么创意,还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构思?可是,某一刻,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了,就像一个新的地平线。
最开始,同时把身体、心脏和大脑的作用发挥到极限,的确有些困难。等到习惯了以后,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了。那时候,我恍然大悟,要想达到质的飞跃,首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像跳高,助跑时要全力以赴,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慢慢悠悠像散步似的助跑,绝对不可能跳得很高。
一年春天,我回了首尔,一位“老前辈”狠狠地批评了我,把我批得涕泪交加。
“即使成功率达到40%的棒球选手,也是在十次尝试中成功四次左右。如果只尝试一两次,怎么能知道成功率是不是40%?首先,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才能证明你做得好。记者也不可能每次都写出特别报道,也不可能每次都是妙语连珠。写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好作品出现。”
又是同样的话题,鲁莽一点儿,盲目一点儿。
当我再次回到华盛顿的时候,我真的决定要让自己鲁莽起来了。首先,我开始每周写一篇专栏。我每天都要采访,写报道,很难再单独抽出时间。于是我只好赶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写专栏。第一个月,有一篇我自己感觉达不到标准,虽然是自己苦心写出来的,心里也舍不得,最后还是果断地丢掉了。还有一篇在编辑过程中被淘汰了。于是,这个月我只有两三篇稿子登上了报纸版面。
刊登于报纸的专栏文章大都是九张200字稿纸的分量。有时候,我一旦开始写东西,就会连续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书桌前。早晨起床开始写,等到写完初稿的时候,太阳常常已经落山,外面已经漆黑了。夏天,我坐在书桌前,屁股上都起了痱子。自从初次高考失败重读的夏天之后,我还从来没有这样努力做过什么事。
有一天,我实在没有力气了,就给韩国最优秀的专栏作家打了个电话。
“昨天我写了篇专栏稿子,竟然用了七个小时,怎么才能写得更快,更好呢?”
“思考的时候可以多投入些时间,写的时候一气呵成。”
我也向美国专栏作家询问了写专栏的方法。
“早晨起来,看看新闻,从当天发生的事情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主题。然后给五六个人打电话,跟他们讨论,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聚精会神地写作。”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偶尔,我能听到人们对我的赞扬了,“上次你写的文章,读起来很轻松,很有趣”。我在心里自言自语,“你读得倒是轻松,我写的时候可是很吃力啊”。我就像一只优雅地浮在水面上的天鹅,两只脚在水下拼命挣扎。
我每周给报纸和《朝鲜周刊》写一篇专栏,有时也在博客上写文章。就这样,我“盲目”地写了一年之后,开始总结。除了每天都写的报道,我还写了差不多1000篇文章,足以出版一本书了。那年年底,我获得了报社编辑部的“最多专栏奖”。这本书里的部分文章就是那段日子埋头书桌前完成的作业。
我在从来没有放心休过一个周末的状态下,度过了春夏秋冬。每到周末,我就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但是我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即使没有人称赞(当然,如果有人称赞我会更好),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我在超越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也许那年我真的很鲁莽很盲目地往无底缸里灌水,在某个瞬间,无底缸真的被我灌满了。
回头看看我在美国度过的七年生活,别人只要在美国生活一年就能看完的旅游景点,我从来都没去过。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愿意玩儿,另一方面,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将来等我退休了,即使天天写东西又有什么用?即使以前没有太多的旅行,恐怕也不会感觉太委屈。但是,如果没有过那段昼夜读书写文章的日子,我会很后悔的。
4、艰难的时候发挥“次女精神”
前不久,有位三十多岁的朋友移民到美国,开始新的事业,没有休息日,拼死拼活地工作。这位朋友长得非常漂亮,几乎什么事都不用亲自动手,我以为她平生的理想就是活得像个贵夫人,然而这次却出乎我的意料。
朋友和韩裔美国人结婚,来到美国之后,认识的人也不是很多,为了适应陌生的环境,确实没少吃苦。某一天,她果断地与从前告别,又是市场调查,又是银行贷款,并且不计报酬去熟人的单位学习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最后终于开起了自己的商店。
因为每天都要接待客人,朋友疲惫不堪。有一天晚上她给我打电话,说:“以前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坏人竟然这么多。”当时我感觉心里特别难受,好想拥抱她。如果是别的情况,也许我会抢白她,“这么大年纪了,你才知道啊”,但是这种情况却不一样。我曾经亲眼目睹她结婚、移民,彻底打乱了生活,这次好像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我担心她会不会就此回韩国,但是也因为看到了她的变身和挑战,所以深受感动。
“茶袋放进开水之前,无法知道里面茶叶的香味。”我的朋友也是这样,越过国境之前,遭遇困难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坚强多么勇敢的人。我也没想到她会那么果决那么干练地接受面前的新世界。
并非只有美国是这样,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不可能没有痛苦。这个时候,心理痛苦的强度跟在韩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如果感觉在美国的生活比在韩国的时候痛苦,而且遭受歧视,心里委屈,那么这个人在韩国的待遇应该比较优越。越是在韩国生活富足的人,就越不容易适应美国的凄凉生活,既没有人可以倾诉心中的苦恼,又没有人可供自己使唤。
相反,对于曾经在韩国吃过“冷饭”的人,定居美国的过程却并不怎么痛苦。也许只有就着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本国吃过冷饭的人,才能发挥出非同寻常的竞争力。只要踏上美国的土地,不管你在本国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毕业于什么样的大学,都要赤手空拳重新开始。这种时候,因为脱离了经历和背景,真正的个人实力也就表现出来了。
“掌上明珠型”的长子受到整个家庭的支援,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也被认为是家庭的顶梁柱,与之相比,“二等市民型”的次女却总是就着热水吃冷饭,独自忍受着委屈,然而正是这个次女,却更能适应美国的土地,活得更潇洒。
准备去考驾驶执照的时候,受到公务员的怠慢就感觉是受到了人种歧视,心里非常委屈;操着蹩脚的英语去卖东西,商店服务员因为听不懂而流露出嘲笑,每当这种时候,我们平时总是受到优厚待遇的长子就会气急败坏,无可奈何地回家。也只有回到家里,面对熟悉的家人,才能气愤地抱怨,“那些家伙竟然听不懂我说的英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