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仔细端详崖壁上镌刻的大“寿”字,听到旁边人说,字高7。5米,宽3。7米,相传“寿比南山”一词即源于此。
整个团队下山后,旅游包车又顺路北去,向蓬莱进发。
游览蓬莱阁时,因为说是仙境天堂,志坚又要忙着作笔录。
蓬莱,在古时叫登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风光秀丽,素以“蓬莱仙境”闻名于世。蓬莱以气势磅礡,烟雨浩渺,以及海上奇景闻名。蓬莱之有名,还在于它有一座巍峨壮丽的蓬莱阁,它是蓬莱风光精粹之所在。
蓬莱阁位于城北丹崖山顶,又下临大海的千仞赤崖之上,高大的宫殿,凌空拔起,云雾缭绕,巍然而立。蓬莱阁始建于宋代,明代扩建,清代重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代建筑群。阁高15米,重檐八角,绕以回廊,正厅悬挂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蓬莱阁”三个镏金大字匾额,笔力遒劲,阁南有几处宫殿,高低错落,与蓬莱阁浑然一体,统称蓬莱阁——
蓬莱阁附近,古迹比比皆是,蓬莱有十大仙景,“仙阁凌空”、“海市蜃楼”——
十大景胜中最奇的莫过于“海市蜃楼”。蓬莱被说成“仙境”,是与这里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分不开的。不过这一胜景平日不易看到,他们这批旅游团队到得此处景点之际,已辟出专场,出售门票,安排专人为游客放映据实景抢拍的海市蜃楼的录相片,不过据随团导游介绍,此次旅游日程安排相当紧凑,这么多人坐下来看专场,不太必要。企财股长接着劝说众人,按照导游员预定好的日程行动。
然后,导游平举小喇叭,让整个团队静一静,继续朗诵她的解说词,志坚随之又笔下生花。
这“海市蜃楼”一般在春夏之交,尤其是清明节前后,出现的时候多一些,这里看到的海市,大多是楼台城郭,车马川流的景象。一会儿隐隐露出一带渔村,一会儿劈起一片山峦,一会儿山头上幻出宝塔,一会儿洼里出现城市。有时能看见渔港,望得见停泊的船樯,烟囱及其缭绕的烟雾,影影绰绰飘来飘去,忽近忽远,消失了又出现。最后越来越淡,转眼间,碧海青天,什么都不见了,真像是传说中的“仙琼阁”。
导游员在这蓬莱阁上刚解说完,有人就提出要到崖下的砾石滩上,拣点儿小石子带回家作纪念,大多数人都随声附和,只有志坚及少数年龄偏大的人不愿前往,也就兵分两路,约定一小时后在原处集合。
志坚略加照应留在附近的人员,又挪动几步,细细地从匾牌介绍开始阅读起来。因为蓬莱阁自古为文人雅士荟集之地,今留存观海述景题刻二百余石,翰墨传芳。志坚一边看,一边回味。他一时矇矇眬眬想起童年时期老人们讲述八仙过海神话传说时的音容笑貌,记起少年时代翻阅印有神话故事的连环画的场面,又回忆起十多年前观看有关电视片的情景,继而联想起刚才导游解说到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之时,有时能看见渔港,望得见停泊的船樯,脑海中又猛然展现当年在部队驻地____这边军港;舰艇收锚启航;对岸码头;渔轮出海归来。他几年前就有了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接着又学到了有关的文学理论及相关知识,几天来还连续观赏到多处美丽如画的景区,真有一种蠢蠢欲动的创作激情,简直就手痒痒了。可是此时的他,尤如俗语所称:壶中煮饺子,肚儿里有,嘴上倒不出来,仅仅抱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到了晚上;他坐下来真要动笔写作时,想起用这平时所学:作品开头要像虎头,中间要像猪肚、熊腰,结尾要像豹尾;又要遵循起、承、转、合规则,还想结合几天内匆忙中所观所录。可是脑海中翻腾了一阵儿,情绪上激动了一时,落在纸上的字没有几个。
通过这次“卡壳”的教训,他加深了对教材中所讲的:“文学是人学,要以情打动人,而不是以景打动人”;文学创作,贵在“创作”二字;诸如此类道理的理解。他在部队时就养成了当场作记录的习惯,可是现在想进行文学创作,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一大障碍,只作呆板的照相式的记录,思维就容易迟纯,思路也不能开拓,他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再不干此类费神费时见什么记什么的傻事。要养就舒畅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凡是遇到奇闻、异事、美景,多联想,多体验,尽量悟出人际关系所附之情,众多事物暗涵之意;以至所述之事不怪诞,所道之理不荒谬;让读者阅后,就如同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亲眼所见一般。
后来志坚又随旅游团去过烟台、威海和青岛三城市的诸多景区,只不过到了晚上於旅馆下榻之时,才在日记中记下:“烟台——中国苹果之乡;位于威海港口的刘公岛,是我国海防重镇,历来有‘东隅屏藩’、‘渤海锁钥’之称;碧海青山、绿树红瓦、风景如画的青岛;神仙窟宅,灵异之府的崂山”就这么支离破碎;了了数语。
第六章 画中人(上)
在青岛住了一夜,一大早旅游团队先去了市区东部的崂山风景区。志坚看到这崂山山顶是方圆仅数尺的小石坪,只容两三人登临立足,在顶上举目远眺,唯见云游浪卷,水天一色,分外壮观。据说黄昏时分看这山城灯火与星群煇映,如入梦幻之境。待日出霞染,观赏那“巨峰旭照”,别是一番景色。难怪古人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涝”。
在景点附近众人用完午餐,包车又迂回到海边,沿着海岸线一路前行,时间不长,便来到了崂山南线的太清宫又称作下宫的旅游景点。
这地方志坚太熟悉了,当初此地简直就是他的家。当年是文革时期,下宫的殿堂作了部队的营房,只不过在附近盖上了食堂、车库及其附属设施。那时他是本年度的新兵,跟随所在部队从东海到此处学习,并参加观摩将在附近海域进行的综合演练,一驻就是两个半月。他一别十几载,现旧地重游,竟慨叹连连。
太清宫三面依山,一面临海。旅游包车停在了山脚下柏油公路一边的停车场内,众人便从高坡上一路步行来到了坡底。从此处再向右手拐弯,不到数步就是仅有十几米宽的布满碎石的海滩,它的前沿立一巨石,黑亮光滑,其下近旁是不知何年何月用长石条砌成的简易码头;后面有大小石块隐没水中,海水暗蓝,水质清澈,志坚立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那时每逢吃过晚饭,夕阳隐入山后,正值凉风习习,他穿着塑料凉鞋,伴随二、三战友;或涉过漫到膝盖的海水,或踏完干爽的大小不等的石块儿,登上巨石,然后脱掉凉鞋,双腿和屁股舒坦地靠在上面,或远观缓缓行驶的巨轮,或遥望高出于附近水面的天边波涛,那般情景如在眼前。
志坚既驻足观望,又专注回忆,一时落后於众人二、三十米。他过神来,便紧赶慢赶,迈进靠南边的跨院儿。见众人错落有致地站立在正房门前,认真听着导游解说。直到这时他才搞清楚这里共有十余个院落,一百五十多间殿堂。同时加深了对此处建筑不同于佛寺,没有雕梁画栋,全都是石壁石瓦,因而显得古朴无华的印象。志坚是熟客,再不往下细听。在前穿行了几个跨院儿,不时见那三三两两的和尚正在劳作。唯见一高大的银杏树,其主干之粗、树冠之大,实难细察,他便停住脚步,上下观赏揣摩。待后面靠前的几位赶来,即告知对方,说他相当年和另一新兵一人用双臂仗量一半,每人各仗量过两次,还余下将近一米。
在跨院儿的西北角,是山的南坡底部,又高于平地,上面铺一条东西长的宽阔石阶,东首一巨石矗立。正对石阶,上刻“波海参天”四个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小字一行。石阶偏南的地方,摆放几组石桌、石凳;石阶的南沿,有几株大树一字排开,其树冠遮天蔽日。志坚遥想当年盛夏,每到午饭后,在部队食堂打扫完卫生,不免要出点儿汗,然后来到此处从容歇息一番,倒也惬意。
他随团队西行数步,便到了三皇殿前。内中供一塑像,他不信神灵,不及细看,也不听导游员解说,独自出了院门,往四下里观瞧。一时又想起当年这宫内没什么塑像、牌匾,只是住一户随军家属,大人孩子住在里面。有一次,那位少女提了只小桶,出得院门,向前几步,下了七、八级石阶,又向西一拐走了四、五步,来到这神水泉边,放下小桶,取出内中工具,便弯下腰取水。此时正当中午饭后,他才回到营房,独自取了水勺和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