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家塾读书固然很苦,而却得到另一种享受,我自幼就不喜欢吃饭,喜欢吃水果,有“果虎”之号。而大人许我吃的水果又复有限,香蕉不许吃,番石榴不许吃(因为不许吃,所以至今我还是不吃番石榴),可以吃的限于柑、橘、苹果、梨子之类。夏天虽有荔枝,味甜色美,但不许多吃,龙眼也不许多吃,我此时很想快点壮大,能够自由吃水果。水果虽有限制,而在我六七岁之时,每逢夏天,却常吃汽水。那个时候,汽水叫做荷兰水,大约是由荷兰国输来的。玻璃瓶之底是椭圆形,不能站在桌上,只能倒在桌上。瓶塞用软木,以铁丝缠住,开时,要慢慢地把铁丝解开,再慢慢地将木塞移动,轰然一声,木塞飞到一丈以外,瓶中汽水随之喷出。此际须赶紧用手掌遮住瓶口,否则瓶内汽水也全部喷光,不留余滴。我喜欢吃汽水,更喜欢看大人开汽水瓶,其声有似放炮。
这个时候,学生运动忽然开始了,即破除迷信的运动。因为张天师来闽,往见各位官长,官长均待以客礼。学生闻此消息,不知由谁发动,当张天师往见学台(教育厅厅长)之时,武备小学(八叔父在那里读书)、西城小学(十一叔父在那里读书)、格致书院(十叔父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即聚合起来,包围学台衙门,叫张天师捉鬼给他们看,叫张天师发五雷给他们看,否则赶快滚蛋。自晨至午,不肯解散。最后学台只有请张天师从后门逃出,乘海船,到上海,再回江西龙虎山。
在学生赶走张天师之时,社会上的迷信并未泯灭。我们家乡每年有数次迎神大会。三四月间是迎接城隍菩萨,八九月间又迎接泰山菩萨。据传说,城隍放出鬼怪,泰山又收回鬼怪,鬼怪一放一收,盖寓神道设教之意,使人们有所警惕,不敢做出坏事。每次迎神之时,许多菩萨也同时出巡。路上行人拥挤。我们小孩子很爱看,也很害怕。不是怕城隍泰山,而是怕城隍泰山轿前的高爷矮爷,这两个菩萨,脸是黑黑的。高爷有两丈高,一摇一摆,慢慢地走。矮爷高不及三四尺,跳来跳去,往往前趋数步,忽又返回身来,向高爷鞠躬。路上若有小孩,他常跳到小孩面前。小孩见了,安得不怕。
当时没有星期天,星期天即礼拜日,这是洋人的花样,我们中国人是于每月初一及十五放假一天。依我家习惯,此两天须点香点烛,向祖宗叩头。除此之外,每年有数个节,元宵节当然放假,但此时尚未上学,所以元宵节一到,我们小孩,又喜又愁。喜是元宵可以看到舞龙灯,放花火;愁是元宵节过了,就要上学。其次为端午节,老师大约于五月初三开始放假,至初五为止。但初六往往补假一天,这叫做“病节”,因为要表示酒吃多了,所以老师不来上学。端午节有龙舟可看,吾家临河,所以我们一出大门,就可以看到龙舟。所谓龙舟并不全是龙头之舟,有白马,有黄豹,我记得白马舟驶得最快。端午节之后,就是中秋节,由八月十三日放至十五日,老师亦往往“病节”一天。这是一年三大节。而在七月中,尚有祭祖宗一节,叫道中元节,每家均做纸衣、纸屋。纸衣是花花绿绿的纸,各色都有,每色十张,卷后,用印有花纹的黄纸包之。卷纸衣时,女子已出嫁者,不许卷,媳妇可以卷,因为出嫁之女来卷纸衣,烧后,即为女婿之祖宗取去。纸衣要卷四五百包,于黄纸所制之包袱上,贴一条红纸,用嫡长子或嫡长孙之名,写明敬献先父、先母、先伯父母、先叔父母、先祖父母、先叔祖父母以及高曾以上祖宗。此日当然放假。这就是目前台湾的大拜拜。不过台湾的大拜拜更见破费而已。此中实有一个原因。当郑成功由闽渡海来台之时,祖宗坟墓均在闽省,每年中元节为了纪念祖宗,以示不忘本之意,故大大拜之了一番。反之,中秋节,则“月圆人不圆”,所以台湾之中秋节不如大陆热闹。日本侵略台湾之后,不欲本省人积有资本,对此迷信而又浪费的习惯,不但不加禁止,而且予以鼓励,经过五十年的光阴,七月的大拜拜遂成民间习惯。民间穷了,日本容易统治。因为革命工作须有闲暇的时间,又须有充裕的金钱。人民一年之所得,于一天大拜拜之中,全部用完,那有金钱;而为了维持生活,又那有闲暇。然就另一方面观之,日本这种政策是失败的。因为中元节乃纪念祖宗,即纪念大陆的祖宗。台湾与大陆隔有一海,而不会中断者,实赖这种习惯。本省同胞屈服于日本铁蹄之下,垂五十年之久,而仍不会丧失民族意识者,亦赖此习惯。
中秋节之后,尚有重阳节,即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依故乡习惯,要登山放风筝。在上海、南京一带,春天放风筝,我们故乡则于七月开始放风筝,一直放至重阳节止。这是因为风向不同之故。春天风太大,风筝送上天,即翻滚斗。秋天风平静,风筝容易上天。风筝所用的索子是特别定制的,质坚,可与别家的风筝交战。交战时,是把索子放下去,两索相遇,一个风筝即翻跟斗,缠在一起,此时索子不坚固者,即中断。不中断时,谁收回最快,谁就可掳掠对方的风筝,以为己有。败者不会引起纠纷,只有更制一个风筝,报仇雪耻。我们小孩子放的是小风筝,大人放的是大风筝,大风筝才有交战之事,小风筝不值得交战,所以在天上可以逍遥自在,很是安全。
重阳节之后,尚有冬节,所谓冬节即“冬至”之日之节,此节与别节不同,没有定期,或在十一月,或在十二月,因为节气是依太阳,月份又依太阴,在阳历,冬节均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所以吾人称冬节,为蕃仔过年前九天或八天。而在阴历,则冬节每年日期不同。过冬节前十数天,家家均舂糯米粉。舂时,须有特别技术,米粉才不会跳到地上,大率均雇兴化府人来舂。舂后,放在数个大藤篮内,由太阳晒干。米粉是白色的,所以每篮之内必放一个红红的橘子。到了冬节前一夜,一位新过门的媳妇,由两个女仆扶至厨房,用微温的汤冲在米粉之内,稍稍搅了数下,而后再由厨子用力搅成米糊。再由两位女仆协助新过门的媳妇,捧至祖宗神主(吾人称之为公婆龛)之前。此时全家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纵是刚刚满月之婴儿,也由乳母抱至“公婆龛”之前,先由年龄最长的人,撮了小块,搓成圆形,而后全家来搓。这种圆形的糯米,小的叫做“丸”,大的叫做“糍”,吾家搓糍,不搓丸。因为“丸”与“亡”音同,“萨”与“杀”音同,为了禁忌之故,自始就不搓丸。亲戚送节,也不用丸。第二天早晨(即冬节日)用前夜所搓之糍,煮熟后,和以豆粉及砂糖,供奉祖宗及灶神,而后我们才吃。我很喜欢吃糍,在搓时,总以为明天可以大吃特吃,哪知第二天吃时,吃了数个,就不再吃。
冬节过后,渐渐到了阴历过年。在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之夜,尚有祭灶一节。这一节,我们小孩子是最欢迎的,因为普通过节,都是酒席,我们对于酒席,不感兴趣,只爱吃最后一道甜汤及甜饼,而祭灶不用酒席,只用糖果。灶神于十二月二十四夜十二时上天,翌年正月四日又来人间,他辛苦了一年,所以临别之时,不能不予供奉。但何以只有糖果,而无酒席,我至今尚不知道。祭灶之后,过年快到了,此时书斋老师已经放假回家。放假大率由十二月二十日开始,至翌年正月二十日止,前后有三十天之多。放假,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不过是孔子说说而已,由小孩子观之,“学而时习之”,乃是“不亦苦乎”。
过年,这是一个大节日,依我故乡习惯,祭祖之时,先烧木柴,次烧银箔。据传说,烧木柴,乃元代末年,南人受了蒙古人的虐待,决定于是夜举火为号,驱逐鞑子,后遂成为惯例。这个传说是否属实,当考。大约此时我们萨家虽进入雁门关而尚未南至福州,否则亦将遭受此次举火为号之祸。因为吾家虽然不是蒙古人,而是色目人,答失蛮氏。始祖答失蛮,元时为中书参知政事,宣徽使,追封定国公,谥忠亮。元中叶始赐姓为萨。色目与鞑靼本有区别,而由百姓观之,必视为同一种。何况色目在元代又列为第二等人。蒙古是第一等人,色目第二等人,汉人(北方的人)第三等,南人第四等。其权利与义务,各种阶级是不同的。南人叛变,何能不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