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广是将兵之人。这个说法我同意,我认为真正的将将之人只有汉武帝一个人。假如说卫青、霍去病是元帅的话,那么汉武帝就是大元帅。他是最高统帅部的大元帅。汉武帝这个人是具有军事天才的人。史书有例子记载,在《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记载,汉武帝亲自要教霍去病学《孙武兵法》,霍去病不学。汉武帝敢给霍去病叫兵法,大家知道霍去病很能打仗,是武帝一朝非常有名的两个军事将领之一。但汉武帝要教他兵法,如果汉武帝不熟悉《孙武兵法》,他能教他吗?这是《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明确记载的。我们再看一下,整个对匈作战的决策、部署、攻击方向、出兵时间、兵力配备,所有这一切都是汉武帝亲自部署的。汉匈作战的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全部是汉武帝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所以我们在军事史上,大家忽略了汉武帝这么一个军事统帅。他能够成就他一生的武功,除了魄力以后,他是整个汉匈作战的最高统帅。还有一点就是精神。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打了无数次,汉朝打,到了唐朝也有这个问题,宋朝、元朝到清朝都存在一个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战争问题。在所有的战争中,只有武帝这个时期打得顽强,打得勇敢,是后来历朝历代都赶不上的。所以武帝时期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上升时期,是一个民族精神高扬的一个时期。所以这是几个方面,武帝确实贡献很大。
【画外音】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有四十四年的时间在对匈作战,这一时期武帝一朝涌现出了像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被后人称道的武将。同时连年的战争也让汉武帝一朝的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一代史家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苦无动于衷。那么对于汉武帝对匈作战,司马迁是如何评价?
我觉得司马迁当时很为难,他是两难。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对汉武帝的对匈作战,他持一种两难态度。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个《匈奴列传》。他把匈奴人说成是黄帝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一个非常了不得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所有那些中国境内的那些民族,包括匈奴在内,都是黄帝的后裔。我们现在都说炎黄子孙,最早提出我们国内各民族共同祖先的是司马迁,这是个很了不得的观点。至于真的是不是令当别论,因为关于人类起源现在的说法非常多,世界上到底是由一个人两个人然后产生出来一窝人还有由一批人产生出另一批人,这现在都是说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至少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认为匈奴人跟汉族人是共同祖先,有一个共同祖先,是黄帝。这是一个战争定位的问题,也是民族定位的问题。所以他把汉匈战争看成是一个国家之内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这是司马迁的一个基本的观点。而这一点本来两个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通有无。结果最后两个民族闹得是打起来了。打了那么多年,双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应当说在这个观点上,司马迁明显不太赞成两个民族的长期麋战,这是一点。再一点呢,我们没有讲过《史记》的八书,《史记》我们主要讲的是列传和世家,没有讲过八书。《史记》有一书叫《平准书》,《平准书》中间,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武帝连年的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为这个大家现在都很容易明白,打仗是烧钱啊。你知道那一个导弹,值多少钱啊。武帝时期他那个打仗,当然没有用导弹,但是它的军费包括什么呢?包括军饷、包括军粮、包括武器装备、包括赏赐,赏赐也是一个大头,将领得赏,士兵们也得赏。这个赏赐也是大头,这个花钱也是无数的。所以长期的战争给经济上必然带来损失,这是毫无意外的。再一个的话呢,司马迁对于汉武帝选将有看法。《史记》中间专门记载了这么一段话:“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汉武帝非常宠幸李夫人,所以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封侯,就让他怎么样呢?让他领病出征。出征,其实打仗的目的并不是很值得打得战争,无非到大宛去取宝马。为了取回汗血宝马让李广利出征,结果李广利很不争气。打得战争的损失很大。后人对这个事有评论的,司马迁对这个事情不同意。我下面引一首很有名的诗。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跟政治家王安石写得一首诗。王安石这首诗的诗名就叫《汉武》,“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臣赏汉臣。”这个诗说什么意思呢?他说壮士悲歌,出征的将士啊唱着悲凉的歌。出塞频,频繁地出去打仗。“中原萧瑟半无人”长期出去打仗,导致中原地区人口减半。王安石这个话不是他说的,真正说对匈作战导致人口减半的《汉书》,班固在《昭帝纪》后边写的几句话。“君王不负长陵约”,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当年汉高祖有个约法叫“白马盟誓”。就是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所以要让李广利封侯就必须让他出征,所以这叫“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臣赏汉臣”。很明显王安石写这首诗是批判汉武帝的。特别是批判汉武帝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封个侯,不惜发动战争。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很中肯的,很司马迁的评价是一致的。
【画外音】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开创了不少的第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思想统一中国文化的皇帝。也是第一个兴办太学提拔人才的皇帝。正是汉武帝的这些第一给后世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儒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由民间思想成为官方思想,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核心思想。也是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那么对于汉武帝文治方面的贡献,王力群先生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历代皇帝都知道“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要想把人心统一起来是非常难的。汉武帝在千古文治方面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尊儒。所以我们看汉代的历史,大家知道,汉高祖刘邦基本上没有什么信仰。文景时期是崇黄老之学,到窦太后一直是尊奉黄老的。到汉武帝这开始提出来尊儒。但是汉武帝这个人是不受约束的,假如说汉武帝生到今天,也属于比较不遵守规范的那些人,属于个性很张扬的人。他说的尊儒,实际上是王道、霸道交错运用。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汉武帝是儒法并用。他尊儒家是讲究一个封建的等级秩序。他用法家是要严惩贪官污吏。他是王道、霸道交错运用的这么一个皇帝,所以说我们今天要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表述并不十分准确。他尊儒是对的,百家他并没有废。百家之学,比如法家他还在用,并没有完全废。这一点,对后世来说却是贡献非常之大,这种做法培养了中国两前多年以来,以儒生为主的文官队伍,而且给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条件。我们知道,学而优则士,读书做官。读书做官实际上是武帝这个时期真正才开始的。所以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从这个方面来讲的,影响非常之大。汉武帝在文治方面第一条是尊儒,第二条是中央集权。汉武帝是一个中央集权思想极其鲜明的皇帝。大家知道秦始皇是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的,但是秦始皇是因为统治时间太短,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还来不及为中央集权制度修整一整套的配套措施,秦始皇就命丧黄泉了。沙丘病变,秦始皇并没有想到他之死,在这一点上秦始皇不及汉武帝。汉武帝把所有后世都安排好了。汉武帝我们上一讲讲过,汉武帝立了皇太子就是刘弗陵,然后又立了五个顾命大臣。顾命大臣、皇太子都立好,三天以后去世。那么应当说汉武帝在维护中央集权制这一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汉武帝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方面,他做了这么几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他设立内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一个,汉武帝大力地削藩,他平定了三个诸侯王的叛乱。我们讲过两个,淮南王、衡山王,还有一个江都王,三王的叛乱都被他平定了。第三点,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实行推恩策。推恩策是柔软三刀,表面上看起来,你做诸侯王你有权利,你把你的王土分给你的子孙,实际上是大诸侯国分中的,中的变成小的,谁也不可能对抗中央集权。这是温柔三刀,非常厉害的。最后一点就是汉武帝借口一个酎金事件。什么叫酎金呢?就是皇帝祭祀祖先的时候,诸侯要献金,作为一个酎祭的金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