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黄帝和老子的旗号。它实际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学说跟法家学说结合的一个产物。而窦太后是黄老之学最忠实的信奉者和吹鼓手,窦太后信黄老信到什么程度呢?由于窦太后信黄老,皇帝也得读黄老之书,太子也得读,窦氏宗族都得读,所以窦太后是黄老之学忠实的维护者。而汉武帝一继位就大张旗鼓地举起了儒家的大旗,等于是个PK,一方是窦太后,一方是汉武帝,他两个要有一番竞争,而这个竞争很尖锐。
黄老之学与儒家之学的竞争在武帝初年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期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往前追述一下,儒家学说与黄老学说的竞争远在景帝朝已经发生了。景帝朝曾经发生过一个重大的事件,有一个儒家学说的信徒叫辕固生,这个辕固生他是一个《诗》学博士,是讲《诗经》的。他对儒家学说是不遗余力地维护,而辕固生提倡儒学与另一个提倡黄老之学的一个读书人叫黄生,这两个人曾经发生过一场辩论,当时辩论的一个主题,辩论什么问题呢?就是像商汤,像周武王,他们取代前朝是尊奉的天意呢?还是以臣弑君呢?他们要辩论这么个问题。因为大家知道,儒家历来是主张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革命”这个词出现得很早,这个革命就是革先朝的命,革前面那个暴君的命,他认为商汤代替夏桀,周武王代替商纣王,这是顺应了天意,这叫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他顺从了天意也就是顺从了民意,这是正义的,是对的。但是黄生不这样认为,黄生是个黄老之学的学者,他觉得不能这样说,他认为商汤跟周武王取代夏桀和商纣王,是以臣弑君,就是以臣子的身份杀死了君主。黄生还讲了一个理论,他这个理论还很有名,我们中国古代的这些学者不太会讲理论,古代学者讲理论就是打比喻,黄生打了个什么比喻呢?帽子跟鞋子的比喻。黄生这样讲的,他说帽子再旧,帽子也得戴在头上,鞋子再新,鞋子也得穿在脚上。懂他这个意思了吧?他的意思是说,君主再有过错,他也还是帽子,臣子再有才干,他也还是鞋子。帽子跟鞋子不能颠倒位置,臣子跟君主不能颠倒位置,这就是黄生的主张。当然黄生的话,他打的比方一听有他的道理,黄生这个说法出发点也是好的,黄生强调的是什么呢?黄生强调帽子跟鞋子不能换位置,实际上强调的是君主跟臣子不能换位置,他说这个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西汉王朝的政权,就是说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你们做臣子的那些人任何人都不能把皇帝给推翻了,臣子再优秀他还是个鞋,皇帝再昏庸他还是个帽,这就是黄生这套理论的核心。其实黄生也是好意,他是希望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不允许再出现以臣弑君的现象。他这个出发点很好,但他这个出发点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了,他忽略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忽略了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刘邦不是鞋子顶到头上去了吗?在刘邦那个时代,帽子是人家秦二世的,是秦王子婴的,刘邦是个鞋子啊,但是后来刘邦就做了皇帝了,他忘了这一点了。所以辕固生就抓住这一点,反驳他了,辕固生说要照你怎么说,汉高祖刘邦夺了秦始皇的天下,这怎么解释呢?所以辕固生这个反驳很厉害,本来黄生跟辕固生是个理论探讨,但是辕固生就把这个理论探讨一下子引入现实政治中来了,而且一旦引入以后黄生就不能自圆其说了,这个时候黄生你到底说是帽子重要还是鞋子重要,他没法回答了,黄生的这个弱点被辕固生抓住了。他们这场辩论其实是在汉景帝朝发生的,当时主持辩论的是汉景帝,汉景帝一看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不讨论了。关于帽子、鞋子,以臣弑君啊,这个不再讨论。搁置争议,把这个争议冷冻起来,不讨论了。从此在景帝朝就没有人再讨论商汤跟周武王取代前朝是不是合法,这是发生在景帝朝的事件,所以我们从景帝朝发生近个事件可以知道,黄老之学跟儒学发生的争论是很尖锐的,甚至于会出人命。
果然不久,辕固生积极鼓吹儒学这个事情被窦太后知道了,就召见了辕固生,专门拿了一本书问辕固生,这本书就是《老子》,说这是什么书?辕固生很不客气,此是家人言耳。说这本书啊,是老百姓看的书,“家人言耳”,这句话把窦太后给惹怒了。窦太后为什么发怒呢?第一,她觉得他贬了道家学说;第二,窦太后的出身非常卑微。大家知道窦太后的出身,他那个弟弟窦少君,早年因为家里穷被卖,转卖了十几家,几十年以后才和他的姐姐窦太后两个人相认。窦太后出身很卑微,她觉得辕固生是揭她家的老底,是“家人言耳”。所以窦太后一怒之下是把辕固生扔到一个野猪圈里边,叫辕固生跟那个野猪搏斗,是要杀辕固生的啊,这个时候幸亏汉景帝给了辕固生一把剑,这辕固生也算是很幸运,一剑刺中了野猪的心脏,这才是捡了一条命。从此以后,汉景帝知道窦太后对儒家学者是非常不感冒,赶快把辕固生调走,调到一个诸侯国去做国相,不敢让他在中央政府做官了。所以你看窦太后在维护黄老之学上是不遗余力啊,甚至于不惜要杀人,她不是要借刀杀人,而是要借猪杀人,所以窦太后在这一点上维护黄老之学她是非常顽固的。所以汉武帝这样大规模地提倡儒家学说,窦太后是不能允许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大矛盾。就是黄老跟儒学的竞争。
第二问题呢,尊儒跟尊黄老对窦太后来说还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交权跟掌权之争。因为赵绾公开提出来,今后不让窦太后过问国家大事,等于让窦太后交出权力,这个窦太后绝对不能允许,所以窦太后对赵绾这个说法极端恼火。因为对她来说,不仅是两种学说的竞争,而且是交权跟掌权的竞争。窦太后是个什么人啊?大家想一想,她是一个历经三朝的一个太后啊,她是汉文帝的皇后,是汉景帝的皇太后,是汉武帝的太皇太后,她经历了三朝,这三朝她可以说都是待在权力的中心,这么一个老太后,她还没有蹬腿,你现在竟然叫她把权力交出来,窦太后能同意吗?所以赵绾这个说法一旦提出来以后,窦太后是立即大怒,当然,窦太后大怒之下,窦太后就采取行动了。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分析,窦太后内心对儒学有抵触情绪,但对权力却有着强烈的欲望。她是历经三朝的老太后,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要想让她交出权力是很难的,但是现在窦太后面对交权的问题她会如何处理呢?对待儒生辕固生,她可以把他投到野猪圈里,但是这一回她面对的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一帮人,在《史记·儒林外传》里,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位太后运用权力的呢?
这场较量实际上是窦太后和汉武帝之间的较量,而窦太后的经验,窦太后的实力,都是汉武帝远远不及的,汉武帝这个时候毕竟刚刚继位第二年,十七岁啊。十六岁当皇帝,才十七岁,而这个窦太后是历经三朝的经验丰富的一个老太后。窦太后做的第一件事,抓把柄。她首先派出人用特务手段去调查那个让她交出权力的御史大夫赵绾和另一个郞中令王臧,调查他们两个人的把柄。这两个人也确实不是太争气,一个方面呢在朝为官,另一个方面呢也确实有一些把柄,结果调查的结果呢两个人都有罪,就是都有过错,这两个人她采取的措施是首先抓住他们的把柄,然后把他们的把柄拿出来,结果是把这两个人投到监狱里去了。所以窦太后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谋略和政治手段的一个老太后,她首先是抓把柄,第二,她是区别对待,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讲政策了。什么是政策,政策就是区别。窦太后把推行建元新政的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汉武帝,这是她的孙子,这也是她的希望所在,也是汉朝政权的一个延续人,她没有处理还让他当皇帝,只是把他的“左右手”全给他砍了,这是对汉武帝。第二层,窦婴、田汀饬礁鋈耸峭馄荩加な撬闹蹲樱锿‘是王太后的弟弟,她对这两人处理怎么办呢?罢官。罢官就了了,不再处理了。第三层,就是御史大夫赵绾和郞中令王臧,调查出来把柄,投放监狱,然后逼着这两个人在监狱中间自杀。所以,窦太后处理建元新政的话,她处理得非常的巧,第一,抓把柄;第二,区别对待;第三,改组领导班子。窦太后知道,再用这一帮丞相、御史大夫不一定又要折腾出什么事来了,干脆丞相、御史大夫罢官以后,她任命了她所信任的两个人担任丞相跟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