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珍宝岛冲突背后中苏交恶,中美苏三国角力,一触即发的核大战为何没能打起来?
京西喋血 134
——吴瑞林与四野五纵的京西丰台阻击战
那天晚上,傅作义并没走远,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时天气很冷,他蜷缩在战车里;虽裹着一件棉大衣,还是忍不住浑身筛糠,冷汗浸透衣衫。是为侥幸逃脱而庆幸?还是被解放军的勇武所震慑?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如果活捉了傅作义,平津战役很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
四野是怎么炼成的 149
——刘亚楼在四野
刘亚楼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现代化战争理念带入了四野,致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天津战役是刘亚楼最经典的战事之一,炮兵、坦克兵之多,工兵首次大批直接参加攻坚突破,堪称解放战争之最,34万大军熟练的节拍、默契的协同一气呵成……
毛泽东点将刘亚楼当第一任空军司令,也是极为看重他的现代化军事素养。
柯柏年百年 170
他从没留过学,却自学成才,成为共产党第一代翻译家。
他翻译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些读物成为我党早期党员的马列主义启蒙。
毛泽东说:“翻译工作,要多请教柯柏年。”
延安时期,他是第一代外交人员,与美军观察组共事,与后来的美国政要成为好友。
大跃进时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痛批浮夸风,“文革”后首先提出“借贷光荣”,建议大规模缩减外援。
虽九死,犹未悔 191
——记红军战士欧阳启旭
左权后脑被炸开一个大窟窿,在他怀里停止了呼吸。
受张国焘造谣,康克清被红四方面军战士围着骂,他上前去去解围。
奇袭阳明堡机场,他曾烧了日本鬼子一架飞机。
作为白求恩的助手,他曾与之共事多年,说白求恩工作精益求精,但却脾气暴躁,常摔手术刀骂人。
他没上过学,三过雪山草地,却从一个红小鬼成长为知名野战外科专家,协和医院院长。
平型关往事 219
——70年前的血与火
在115师痛击日寇时,崞县、代县扑来援敌1000余人,此时林彪已无兵可派。
万分危急之际,从半路杀出一彪人马,他们却是八路军总部的特务团(中央警卫团)!
平型关大捷,国民党中央军、阎锡山晋绥军功不可没,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沧桑平型关,“九一三”之后,林彪从神变成鬼,平型关也经历了人间的世态炎凉。
鲁挺与乒乓外交内幕 248
坐在鲁挺身后的庄则栋小声问,我可不可以送他一件小礼物?
鲁挺认为这是运动员之间友谊的表现,便应允了。庄则栋把一件织锦送给科恩,科恩下车时,不失时机地将织锦高高举起。第二天,各大报刊都登出了中美友好的标题和大幅照片。
第三天,美国代表团团长找到鲁挺,提出赛后访问中国,鲁挺立刻请示国内。
毛泽东原不准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接到鲁挺报告之后,毛泽东在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就揭开了中美外交的序幕……
是战士,才能演好战士 267
——我所知道的李长华
他是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人民战士》的男一号。
他第一场演出,因观众里有中央领导,吓得他立刻筛糠,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人懵了。
毛主席在台下,用浓重的湘潭话说:“这个陕西娃娃忘台词了!”
坊间历有传闻,是林彪不让冼星海上他乘坐的飞机,致使其客死他乡。
真实的冼星海之死如何,且听文章一叙原委……
我的父亲阎仲川
——从作战参谋到副总参谋长
一
河北省定兴县杨村镇,距北平百余公里,紧临拒马河,明清以来一直是一个繁忙的水运码头,几十吨重的船舶上至县城,下经大清河直通天津。
1922年2月11日,父亲出生在杨村镇一户颇为殷实的上中农家中。因排行老二,取名仲川。据说,这份家业是我太爷置下的。1900年,遭袁世凯和外国势力的镇压,山东部分义和团转移直隶,保定以北的定兴、涞水、易州、固安、涿州一带和天津以西的文安、霸县等地被义和团控制。太爷从小习武,懂得一些拳脚,加之为人仗义厚道,被当地群众拥为义军小首领,拉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这场被清政府利用的农民革命,很快被镇压了。随后,老宅被查抄,太爷出逃,在察哈尔首府张家口警察局谋得一差。几年后有了些积蓄,在老家置办了家业,还在镇上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听家里老人说,阎家门最旺时,有几套马拉的大车,长年雇有长工,农忙时还雇短工帮忙。到了爷爷这一辈已家道中落,虽然吃穿不成问题,但已没有了往日的宽裕。
父亲八岁在本镇读小学。学校规定,学习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父亲说他并不是聪明学生,但为了争取免费,给家里作个交代,只能用功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吃完饭便立刻返回学校住宿,为的是学校里有灯可以看书自习。在校7年间,父亲每年都能争得班级前三名的成绩。
1937年6月父亲小学毕业。由于家境每况愈下,爷爷为了保障大伯能在保定六中继续读初三,想让父亲弃学经商,到天津当学徒。可是父亲太想读书了,便想找一个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学校继续学习。经努力考取了公费的保定工业职业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毕业后可进工厂当工人。
正当父亲准备到保定上学的时候,“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百里之外卢沟桥的炮声隆隆,搅得人们惶恐不安。9月初,国民党参战部队开始撤退,有一支部队经杨村南下,在拒马河上架设了浮桥。日本飞机在追击国民党撤退部队时,连续数日对杨村渡口狂轰滥炸。瞬间,家乡被战火硝烟笼罩。年仅15岁的父亲也被国民党抓了伕,强逼给一连长挑行李,走了十几华里,连长看他年少力单,才将他放回。
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大规模退却,使保定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一时间沉沙泛起,鱼龙混杂,以抗日为名的各种势力纷纷活跃起来。这其中有真正的抗日队伍,有自卫性质的联庄会,还有土匪和各种帮会势力,他们各霸一方,扩充地盘。1938年春,定兴当地的赵玉昆将几个村子里的农民武装集中起来,拉起一支队伍,赵玉昆本人被冀中军区任命为冀中定、易、徐、涞军分区司令(赵后来投降日本当了汉奸)。1938年6月,大伯带着父亲参加了这支部队。
在这里还要提一笔我的大伯阎伯泉。大伯1918年生人,“卢沟桥事变”时正值保定六中升初三。在我们老阎家,大伯可是一个见过世面、有学问的人,是阎家门的希望,也是老阎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小时候听奶奶说,那时候大伯从学校回家,穿着西装裤(当时农村还大多穿勉裆裤),白球鞋,夹着网球拍,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由于在保定府上学(当时的河北省会),早早接受新思想,成为进步学生。“卢沟桥事变”后,反日浪潮高涨,保定府已容不下一张读书的课桌,他便回乡参加了抗日队伍,并将自己的弟弟——我的父亲带到部队。
参军不到一个月,日军对杨村镇进行了“扫荡”,一把大火把整条商业街烧光,家里的杂货铺也未能幸免。此时大伯和父亲正在家中看望奶奶,被日军围堵在村中。家人极为恐慌,奶奶和大妈(大伯已成家)强迫大伯和父亲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的样子躲过此劫。大伯妥协了,扒下军装埋在水缸下面。父亲却坚决不从,他跳出后窗,利用地形与鬼子周旋,冲出了包围圈。大伯却因老婆拖后腿就再也没回部队。解放后家人偶提这段经历,都说如果不是一念之差,凭大伯的学识,如能坚持到革命胜利,其职位不会比父亲低(平津战役时大伯在北平王府井照相馆当会计)。当然,这都是后话。日军的残暴更坚定了父亲抗日的决心。
1938年9月,父亲被派到高丽镇干训队学习军事,内容主要为队列、站岗放哨等一般军事常识,教官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