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宋王朝-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朝原貌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出,便越来越强,以至到后来成了一种不可压抑的冲动,似乎不把这件事做完,就愧对那么多和我混得厮熟的宋朝朋友,愧对创造一代文化高度繁荣的先祖们。     一部历史长卷的创作,如果没有太多的感想和冲动就动笔,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没有对那个时代充分的研究,充分的了解,乃至于充分的热爱,爱到癫狂,爱到不能自已,就算最终能写出来,也是一堆垃圾。这对于很看重身后声名的国人来说,实在是件可怕的事情。我对宋学的了解乃至热爱,是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八十年代初,出于高校教学的需要,我开始涉足宋代的文学和史学,由粗浅的了解到对它感兴趣,就用去了数年时间。这些年里,深邃而博大的宋学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开始想研究它。不管什么事物,让你走到想研究它的地步,说明你已经迷上它了,只不过还没意识到这是一种迷恋而已。二十年里,我把凡与宋代文化有关的书读了个遍,写成了近千万字的《宋代职官通考》,这部书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大篇幅的一个年表。加上对王安石、欧阳修、韩琦等人的文集笺注,迄今为止,总共出版了四五十部著作。按世俗衡量一个学者的尺度,到此为止,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但学术毕竟是学者们孤芳自赏而大众不去问津的东西,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告诉更多的朋友,必须更换一种载体,而当今最好的载体,莫过于小说和电视剧。当一些熟人得知我要做这件事时,有的赞成,有的不屑一顾,甚至说这叫不务正业。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有机会能为更多的人服务,这就是我活着的快乐。     考虑到《赵宋王朝》是一部规模巨大的通代长篇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负责同志让我写一篇总序。我想了好几天,不知应该从何处下笔,最后还是回到了我为本书的题词:“抖开尘封千年的真切历史。”如果按当下时髦的方法约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除了“的”这个虚字之外,都是关键词,首先我的宗旨是采用小说的形式在写历史,我不愿意也不可能把这样一部大书写成戏说,这一点读者朋友看上几页就能体会出来。有人会说:写宋朝的书不少了,比如《杨家将》、《水浒》、《说岳全传》。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键词:“真切”。宋朝三百一十九年,从五代十国的血腥中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应该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应该有多少波澜壮阔、反复曲折,这是稍加思索就能感受到的。所以我说,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学作品,反映的只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是一些点而不是线,更说不上是面。试想,穆桂英五十三岁还得带兵,佘太君一百岁还得挂帅,大宋朝决不可能凭着杨家一群寡妇支撑几百年。这就出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北宋抵御西北二边的还有谁?这也正是我时时感到有必要把很多人还不熟悉的人和事勾勒出来。历史应该是一幅全景,是一个合力,一定有个主旋律。如果忽略了主旋律而只强调某个音符,就算演绎得再精妙,也只是在演绎音符,而不是整支曲子。再比如人们对宋代文学的认识,一提到宋朝,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是宋词,“唐诗宋词元曲”嘛,谁都知道这个顺口溜儿。然而宋朝真正经典的文学恰恰不是宋词。《东轩笔录》里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王安石中进士后,拜访宰相晏殊,晏殊赠给他一首词,王安石笑道:“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在政治家眼里,词算不得什么文学。翻开《全宋词》数一数,除了辛弃疾、陈亮等为数不多的人之外,有几首不是在说男欢女爱?因此我们只能说宋词是宋代文学的形式之一,算不上一代王朝的文学主旋律,人们喜欢它是可以理解的,就如同今天不少人喜欢流行音乐一个道理,而我们总不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艺术境界是流行小曲。宋人的文学成就,在于他们对社会、对哲学、对人生乃至对天地宇宙的思辩,大量优秀的散文、诗歌才是最能代表这一朝代文学的精华所在。     既然是一个全景式的反映,灵魂就是真实,这个真实,更多表现在历史氛围的真实上,宋朝有清明也有腐败,有强盛也有懦弱,有光辉也有阴暗。《赵宋王朝》不是赞美诗,里边也有不少错乱了的音符,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又涉及到另外两个关键词:把“尘封”了千年的历史彻底地“抖开”,让那些被人们遗忘和忽略了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真真切切地再现出来。如果能把那个朝代里的清明、强盛和光辉借鉴过来,把腐败、懦弱和阴暗摈弃出去,我们的人生可能会更加美好。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这话很有道理,所以我才想和读者朋友共同“品味古往今来的异同人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丑陋和阴暗”,但“更多的是雄奇瑰丽”。说远了!还是回到实际当中,从大处说一说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吧。 
          《赵宋王朝》 第一部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    一、“仁爱”和“民为本”是宋朝的主轴线     同所有的朋友一样,我读书也是从“关关雎鸠”开始。先秦诸子的光辉思想的确让我陶醉,同样使所有读它的人陶醉,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研究它,哪里还会有我耕耘的土地?我只好往下读,秦汉六朝,血腥味太浓了,我不喜欢。唐朝,血腥味依然不减,我还是受不了。到了宋朝,我陡然发现,那个军阀出身的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与众将相约:你们让我当皇帝,就必须听我一句话:回到汴京城,不准乱杀一人,违令者斩!这真是一句让人钦敬的话!要知道,赵匡胤的时代,是一个杀人杀了一百多年的血腥时代!或许有人说他是在做秀,但能够把秀做到这种程度,而且付诸实施,你还能责怪他什么?建国以后,他又立下严令:普天之下皆我赤子,绝不允许任何人草菅人命。他又为子孙后代定下规矩:除谋反者、贪污者、失入死罪者之外,所有大臣都不得处以死罪。这三条定得多妙:谋反当然罪不容诛,任何王朝都是如此;贪污受贿,今天也是死罪;只这第三条,恐怕还没有那个皇帝提出来过。什么叫“失入死罪”?就是官吏们误把不该判死罪的犯人判了死罪,朝廷会毫不留情地追究他的刑责。这样的仁政,恐怕是连孔子、孟子都难以想象的。我有些不相信,于是翻检所有宋籍,最后惊奇地发现,终宋一代三百多年,被明令误杀的人真的只有靖康时期的陈东、欧阳澈和绍兴时期的岳飞父子数人,就连指着鼻子骂秦桧的胡铨等人,也不过受了些流放之苦。这并不是说那些奸臣有什么好心眼儿,然而“祖宗法度”的约束力量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迫使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妄杀臣民,则是那段历史中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又是今天许多人不甚了解的。宋代大大小小的党争不下六七次,如庆历党争、元祐党争,两派政治势力水火不容,但却没有哪个官员因为“站错了队”而遭受杀戮。按说王安石也算个铁腕人物了,但他不敢轻易杀人。不仅如此,就是那些被贬的官员,也很少有“永不复用”的情况,往往惩戒之后,重新启用。想想两晋时期,杀人比杀只小鸡还要率意;想想明朝,一个胡惟庸案,就杀了数万人,一个蓝玉案,又杀了数万人,至于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朝,就更不用说了。元朝的戏剧家们为什么会塑造出一个包公的形象?一方面说明元朝统治的血腥,另一方面恰恰说明宋朝统治者明显而清晰的“以人为本”思想,元朝士子羡慕宋朝人,渴望有那么一个相对清明的朝廷,他们只能把这种渴望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吐吐胸中的块垒。关于民本的思想,先秦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提出来,而“民为本”是要以“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前提的,一个帝王如果不是从心底里重视他的臣民,爱养他的臣民,甚至把自己放在与臣民差不多平等的位置上,怎么可能做到以民为本呢?如果我们还不信,那就把历史翻一翻,比较一下,自会得出结论。苏轼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在“乌台诗案”中,有人想把他置于死地,神宗大笔一挥,判他流放黄州。为了不伤朝廷的面子,也不伤苏轼本人的面子,还特地给他留了个“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有人想把他置于死地”不足为奇,奇的是宋朝最高统治者却从不轻易把人置于死地!     对官吏如此,对偏安伪国、域外异族、国内叛逆又怎么样呢?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