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年签一次婚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出京城周边的好地形。问题是古人生活太朴素,即使贵为皇帝,也没有冰箱,
没有空调,两个小太监在一旁噗噗摇扇,摇得手腕子酸一阵,麻一阵。

    街上行人多起来,大家显得都挺和蔼,汽车尾气也不太刺鼻。好天气中一定
有一种让人愉快的东西,天洗了,人心也洗了。电视播报员骄傲地宣布,空气质
量,二级!按说二级天气像萝卜,像白菜,应是大家正常享用的,不必张扬,就
好比公仆吃饭理应掏钱,别人行贿理应拒绝一样,不值得特意宣传。但物以稀为
贵,二级虽不如一级,却也如宝贝般令人珍爱了。

    怀着喜悦心情,睡了一个凉快觉。

    第二天起来一看,西山又不见了。天不经脏,稍稍一弄,就蒙了一层灰。

    下一次洗天,不知要等到何日。

    二零零零年七月十六日

    /* 14 */第一队第14节 大门

    大门面街,街上极热闹,有饭馆、水果摊、杂货铺、鲜花店、书报亭,还有
总也走不完的行人和车辆。但大门这边不热闹,至少中午、下午、晚上不热闹。
大门是灰色铁门,上面写着三行大字:“灵室门前,禁止停车,违者罚款”。虽
然没说由谁罚,罚多少,却很管用,真就禁住了。周围密头麻脸停了许多自行车、
摩托车、小汽车,惟独这个门前光溜溜的,像演员退场后的舞台。

    灵室是医院的一个部门,过去叫太平间。太平间的叫法比较奇怪,仿佛人活
着无论怎么泰然、平静,都谈不上太平,只有咽气了,不动弹了,才会太平,太
平无事?天下太平?啊,我一蹬腿,天下就太平,我成什么了?对此,院方好像
也有所察觉,或者负责同志比较新潮,勇于求变,一经研究,得,就叫灵室。

    灵室门前,一天里,仅有早晨七八点钟,才可能出现繁忙景象。这大约跟风
俗有关,说到底,跟人的见解有关。沈阳人重视上午,人生大事都愿意上午办。
迎亲,通常在九十点钟,够早了。出殡更早,睁眼就办。

    秋季的一天,天气很好,金色的朝霞辉映着灵室大门,有备而来的人群簇拥
着大门,一辆面包车用尾部对着大门。车前空地摆一个青瓦盆,里面装满黄裱纸。
哭声起,轻微而有节制。随之而来的是劝慰声:七十三,八十四,八十六了,可
以了,高寿,超标,老神仙。

    在场的人以门和车为核心,水波般一圈圈漫延,悲伤度、紧张度依次递减,
越往外越低,脸也不那么绷了,心也不那么跳了,甚至于还有握手的,交换名片
的,悄声问昨晚球赛结果的,一不小心露出笑容,虽无恶意,仍觉不妥,赶紧往
回缩!不料还是被人觑个正着。那人佯怒:“好你个混小子,总是嘻嘻哈哈的,
也不分个场合,回头我告诉你们科长。”

    “没那么严重,”有人解围,“这是喜丧,完了还有酒呢。”

    早些年,盛京一带,奉天城乡,办丧事也备酒席,俗称“八中碗”。有调皮
鬼遇长辈,常打趣说:“老太太,啥时吃你的八中碗啊?”老太太则笑骂说:
“去!小王八羔子,回家吃你奶奶的八中碗。”

    出殡人群的最外圈,即是广大而无垠的社会另一块,一切按部就班,像平湖
一样无波,像海水一样喧闹。炸油条的小贩大声叫卖,寿衣店的女子埋头阅读,
读的是一本时尚杂志,白领丽人在封面作态,凝眸。上班族行色匆匆,忙里偷闲,
往大门这边看一眼。上学去的新新人类眼珠子乱转,想围观又不敢靠前。天空高
远,树冠斑斓,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没准儿当天下午,孩子们就带了滑板车,结
伴去逛北陵。没准儿哪儿也不去,皱着眉在屋里背单词。

    最里圈的哭声大起来,时间到,灵柩缓缓上升,从灵室下层升到地面,乘电
梯,乘床车,最终安卧于小面包里。

    一位壮年汉子率家人跪在车前,每人腰间系一条白布带,胳膊缠一块黑纱,
黑纱上缀一朵指甲大的小红花。壮年汉子是西装领带打扮,因此他腰间的传统丧
仪装饰便格外醒目。

    青瓦盆徐徐冒烟,汉子高举过顶,叫一声“妈,送你上路”,呱嚓!把瓦盆
摔破。这时,不知哪一位的手机,突然莽撞地响了。还好,不是刺耳的振铃,是
轻盈的电子音乐,米来都西拉嗖,拉都西都拉嗖拉嗖米……喜欢听歌的人猜测,
八成是西洋曲子,《蓝色的爱》。

    灵车队走了,去火葬场了,灵室大门重新关闭。

    一位穿工作服的老人手持大扫帚,在门前熟练地清扫。他主要扫那一堆灰烬
和碎瓦片,外加两三朵白纸扎的小花。

    灵室门旁,还有一个更大的、通往住院处的门。不断有人进去,有人出来,
缕缕行行,熙熙攘攘,无法统计进去的多,还是出来的多。有人进去时是一个人,
出来时变成了两个人,一个叫母亲,一个叫婴儿。

    二零零零年十月十八日

    /* 15 */第一队第15节 诊所

    诊所是私人诊所,门厅正中却挂着公家医院爱挂的红牌子,上书金色大字: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牌子下角有一个塑料袋,里边鼓鼓囊
囊装满了茄子辣椒。

    诊所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小伙子。中年妇女是大夫,看
上去却像居委会大姨。小伙子是患者家属,看上去却像调查人员,比较执着、比
较有心眼,善于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的那种。小伙子主要怀疑中年妇女的可靠性、
权威性,为什么不穿白大褂?为什么没在报上打广告?您原来是哪个学校的?认
识中医学院某某吗?卫生局某某呢?这药真是祖传秘方?有哪些副作用?百分之
八十的有效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如何才能保证患者,也就是我母亲,不在百分之
二十那里边?气功有用吗?要不要拜佛?

    中年妇女不怕问,越问越像大夫,高明而耐心,神秘而稳妥的大夫。渐渐的,
年轻人的兴奋点有所转移:只要能治病,费用多高都没关系,治好了还有重谢。
问题是如何瞒住我母亲,不让她知道身上长了东西。您去给她看病,说话一定要
策略,千万别提那个字。人一有文化就麻烦,当了官更麻烦,她总爱分析,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什么的。别说这个药,给一片B6她都能联想老半天。汽车结构越
复杂,越不好维修。

    诊所窗外,是沈阳东郊一条偏僻街道。路边,很显眼地停了一辆新款红旗,
小伙子就是开这个车来的。车钥匙有个皮穗儿,在指头上绕来绕去。

    不知什么时候,小伙子背后出现了一对老年夫妇,一声不响,规规矩矩站在
地当间儿。

    女大夫对小伙子说,他俩岁数大,先给他俩看,好吗?

    年轻人未置一词,慢腾腾起来,腾出椅子,到旁边坐下。

    老俩口靠前几步,并不落座,仍老实巴交地站着。

    女大夫问谁病了,老头儿答话,他不说病情,却说寻找诊所的过程。他们家
住城西车辆厂,昨天才听说这个诊所,听说了就来,白来了,休息,不上班。挂
个电话就好了,没人知道号码。今天一早,从南站那边倒车,走了两个钟头。要
是不堵车,一个半钟头就能到。

    不经意间,老太太捅了老头儿一下,老头儿不好意思地笑了,言归正传。老
头儿不是病人,老太太是,但老太太不说,让老头儿说。老头儿有些絮叨,大夫
不得要领,老太太也不满意,伸出手指,在桌上给大夫写字,但仍不说话。

    老头儿解释说,老太太的咽喉长了东西,做手术,切了,没切净。最有名的
大夫太忙,顾不上,主刀的是他徒弟,切了又长,不几天就飞了。联系好几家医
院,都不收。

    提到病名时,老头儿并不缩缩探探,藏着掖着,说那东西飞了时语气尤其平
常,就像说鸟飞了蚊子飞了一样。患者本人也安静地听着,没有一丝疑惧和沮丧,
仿佛说的不是自己,是社会上另一个人。

    老太太慈眉善目的,行动尚自如,不大像得了重病的样子。她头戴一顶炊事
员或保洁员戴的白帽,脖子系一条素花纱巾,身穿一件崭新的、肥肥大大的灰蓝
色制服,有肩章,有铜扣儿,像是列车员的上装。可能有子女在铁路工作,省出
一件,孝敬老人。平素舍不得穿,出门办事才从箱中取出,衣袖上的叠痕清晰可
辨。

    大夫问病人体重,老头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