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自杀的明因,写在纸面上的原因,史书记载的。但是我觉得吕不韦的死,绝不仅仅因为这两条,一是担心,二是自尊,吕不韦之死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背景。
(画外音):吕不韦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以经商起家,但却以政治投机开始了他的不平凡生涯,然而面对秦王嬴政的责问,吕不韦服毒自杀,这多少让人有些疑惑,吕不韦被秦王嬴政尊称为“仲父”,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制约地在秦国发号施令,一言九鼎,权倾朝野。为什么会看到秦王嬴政地责难信,就一下子被击垮了呢?背后还有什么更深的背景吗?
我觉得要讲清楚这个背景,要从吕不韦的门客讲起。吕不韦手下门客很多,史书记载,有三千人,嫪毐手下的门客是一千人左右。吕不韦养这么多门客,其实是两个原因,一是吕不韦想在门客中间选拔人才。吕不韦的门客中间确实是人才济济,其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后面要讲的李斯,原来就是吕不韦的门客。第二个原因,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竟然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多门客,心里很不服气。因为这个时期,战国后期,出现了著名的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这些人下面都有几千门客,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没有那么多门客,和四公子比起来太掉价,所以吕不韦盛养门客,就是这两个原因。吕不韦手下三千门客,为吕不韦做些什么事儿呢?第一,著书立说。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为吕不韦编著了一个很有名的书叫《吕氏春秋》。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总结了先秦诸子的精华,吸收了各家的优点,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吕氏春秋》修好以后,吕不韦曾经把它挂在都城咸阳的城门上,说谁能够改动一个字,赏千金。这件事让我们想起来当年商鞅说把木头搬一搬就赏重金。其实吕不韦说的改动一个字赏千金,按照今天的说法这叫炒作,而且是自我炒作。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东西炒,没有网络,没有媒体,就挂在城门上炒。我们都知道,写书的人,任何一个作家都知道,自己写的书,不可能一个字都不能改,书都是能改的,他说你改一个字,我就赏千金,只能说明两点,第一,自信;第二,权势。换一个人,写一本书往那儿一挂,说改一个字,赏千金。人家看是一般人写的,别说改一个字,把书整个拿下来烧了看你怎么办。一是自信,二是权势,所以他敢那么张扬地说谁改一个字,我就赏他千金。
这是吕不韦的门客给他办的第一件事——写《吕氏春秋》,第二件事,他养这么门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储备人才,所以吕不韦的门客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也可以说是秦王朝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吕不韦是想为秦国储备人才,但是秦王赢政怎么看待,他会觉得这是在储备人才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秦王赢政的真实看法。吕不韦在秦王赢政十二年自杀,本来他生前是相国,死后应当举行国葬,但是因为他是自杀,不举行国葬,是吕不韦的门客把吕不韦埋了,埋到洛阳的邙山,这个葬法当时叫窃葬。所谓窃葬,就是按照老百姓的那种葬仪把吕不韦安葬了。这件事被赢政知道了,赢政专门下了一个诏书,就是为吕不韦的门客窃葬吕不韦这件事下了一个诏书,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凡是吕不韦的门客,无论参加吊丧仪式与否,一律流放。如果参加吊丧的门客,有韩赵魏这三国的人,把他们驱逐出境,开始驱逐六国的人了。如果是秦国的人,俸禄在600石以上,不但流放,而且夺爵,把爵位免了,500石以下,只流放,不夺爵。但是所有门客一律流放,你看看秦王赢政对吕不韦三千门客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来,秦王赢政并不领情,并不认为吕不韦的门客就是他的将来的人才库,是他的智囊团,反倒对他们采取打击的手段。这说明赢政把吕不韦的门客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一股敌对势力,是威胁自己政权的一股势力,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严厉处罚。我们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上看到的另一种记载,说吕不韦因为六国的使者来请吕不韦,所以赢政担心,实际上,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简单,秦王对吕不韦是怀有深深的戒心的,不但戒备吕不韦其人,而且戒备吕不韦手下的三千门客,这个戒心很深。那么赢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韦呢?
(画外音):吕不韦收养门客三千人,从秦国发展的角度来说,吕不韦的确是在为秦国储备人才、选拔人才,并且吕不韦还组织人为秦王嬴政编纂了一部帝王教科书《吕氏春秋》,但吕不韦所做的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秦王嬴政对他的戒心,那么嬴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为呢?
只有一个理由,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了。吕不韦在庄襄王时期,作了三年丞相,在秦王赢政时期,作了九年相国,前后做了12年丞相。他这个丞相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职务,另一个,吕不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吕不韦是太后赵姬的前夫,赢政小的时候,他和赵姬还有过一段私密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姬还会给吕不韦一些特殊授权,所以吕不韦的权力可以说相当之大,这个巨大的权力是赢政非常担心的。除了权力之外,吕不韦还有多项军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非常重视每一个人的军功,吕不韦在掌权期间,继续执行统一中国的既定方针,不断对六国用兵,而且是节节胜利。特别在秦王赢政五年的时候,吕不韦派兵打了个大胜仗,这个胜仗是在魏国打的,他在魏国的地盘上,夺取了几十座城池,建立了一个郡,叫东郡。这个东郡实际上就是现在山东这一带,可以说,东郡的建立让秦国的国界和东方的齐国接壤了。本来和秦国接壤的只有韩国和魏国,东郡建立意义非常重大,让齐国感到了秦国直接的威胁。而且东郡的建立把六国南北隔断了,六国要想南北再合纵,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吕不韦有很多军功。这个军功具有双面性,一是吕不韦的政绩,另一方面又是吕不韦的权力基础。第三,吕不韦在他执政的12年期间,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集团,有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他是秦国两大政治集团之一。第四,吕不韦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失误。我们前面讲吕不韦非常了不得,他从一个商人看中异人,认为异人奇货可居,然后通过运作让异人成为安国君的嫡子,后来又继位,然后又辅佐赢政,吕不韦的所有运作都很成功。但是吕不韦在他的后期犯了错误,主要是这么几点:一是客观上形成了嫪毐集团,嫪毐集团的出现和吕不韦有直接的关系。吕不韦发现了嫪毐,又设计献了嫪毐,嫪毐又得到了太后的高度宠信,赵姬又那么糊涂,不但让嫪毐富贵,而且还给他权力。嫪毐后来专擅秦国的国政,成为和吕不韦对抗的一个大集团,这都不是吕不韦开始想得到的。这件事我们说,吕不韦自己脱身是对的,他不能和太后保持私密关系。他给太后找一个男宠,也没有大过错,但是吕不韦得分担责任。嫪毐集团虽然不是吕不韦的初衷,但是这个集团的形成吕不韦有责任,而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但秦国知道,天下人都知道,《战国策》讲了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说秦国去攻打魏国,魏国就有人向魏国的国君建议,说秦强魏弱,魏国肯定要打败,打了败仗,一定要割地求和。与其打败了再求和,不如先割地给他。他说秦国现在从一般老百姓上至高官,都知道秦国是两派,一派是吕不韦,一派是嫪毐。吕不韦这一派是坚决的主战派,嫪毐这一派不急于吞并六国,原因很简单,因为吕不韦是为秦国的利益服务。嫪毐呢,就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人,没有政治头脑,就想攫取更多的权力,所以看起来倒是嫪毐比较温和一些。如果我们主动把土地割让给秦国,肯定帮了嫪毐的忙,那么嫪毐集团就可以战胜吕不韦集团。主动献地,等于是给嫪毐功劳,嫪毐立了功以后,太后也很高兴,这样就可以击败吕不韦集团,也报了魏国屡次受吕不韦之害的仇恨。《战国策》专门记载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三点信息: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是对立的;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和睦,连魏国人都知道;吕不韦集团是坚定的主战派。最起码告诉我们这三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吕不韦的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自觉地形成了嫪毐集团,就是他并不想形成嫪毐集团,但是他由于献嫪毐,最后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