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后的庙号为元王。
第九十章 周贞定王
周贞定王,(卒于前441年),姓姬,名介,东周君主,谥号贞定王。他是周元王的儿子。元王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公元前441年chun,姬介病死,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第九十一章 周哀王
周哀王(?—前441年),名姬去疾,为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年周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个月为弟姬叔袭杀,葬处不明。
姬去疾死后的谥号为哀王。
第九十二章 周思王
姬叔(?—前441年),为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
西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杀
第九十三章 周考王
姬嵬(?—前426年),为东周第二十代国王周考王,为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
西元前441年,姬嵬杀害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而西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周朝领土内的西周小国,周朝的领土便更为缩小。
前426年周考王死去,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
——————————————————————————
周考王,名姬嵬(公元前?~前426年)。贞定王子。攻杀兄思王而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
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姬嵬死后的庙号为考王。
第九十四章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前402年),名姬午,为周考王之子。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晋”。
——————————————————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周考王子。考王死后继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
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后的庙号为威烈王。
第九十五章 周安王
周安王,名姬骄(公元前?~前376年)。周威烈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zhong yāng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shè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
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安王。
第九十六章 周烈王
周烈王,名姬喜(公元前?~前369年)。周安王子。安王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间,是秦献公在位的后期。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ri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
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后的庙号为烈王。
第九十七章 周显王
周显王,名姬扁(公元前?~前321年)。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显王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cháo。公元前356年,齐侯田因齐(即ri后的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为了广开言路,齐侯下令不论臣民,凡能当面指出自己过错的,赐给上等奖;以书面提出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的,也给奖。命令一下,几个月之内来朝廷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使齐侯了解到许多国政的弊端,自己的过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为了整顿吏治,齐侯多次询问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谁最好?谁最坏?不少人说,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的大夫最坏。齐侯派人实地调查,情况却正相反,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稳定,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让他们颠倒黑白,为自己说好话;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上司,遭致了诽谤。齐侯当即痛斥了阿大夫,将他及受贿后替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嘉奖了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齐侯如此不受蒙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齐国的风气为之大变,人人都忠于职守,不敢说谎。齐侯又选用贤能之士,委以重任。没有多久,齐国大治,成为当时一大强国。
姬扁在位期间,齐国与魏国有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史称“桂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53年。魏军在主将庞涓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求救于齐。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的谋划下,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魏军慌忙回兵,齐军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救了赵国。这种战术,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
另一次史称“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孙膑为了迷惑敌方,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以逐ri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然后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杀庞涓,俘太子申。这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
“桂陵之战”后的第三年,齐侯称王,史称齐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经先称王,接着,秦、韩、赵、燕等国诸侯也先后称王,以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齐国所以能很快地强盛起来,主要是因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富有,说自己有一颗直径寸许的明珠,能够光照前后各12乘车辆,并问齐威王有什么国宝。齐威王列举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将,回答说,这就是我国的国宝。这使魏惠王启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间的秦国,由秦孝公执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前,商鞅为了使百姓能相信zhèng fu,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