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67节:去奸佞

    4。去奸佞

    赵曙亲政之后,加韩琦为右仆射,每天前殿召见群臣,后殿批阅奏折。上太后宫殿名慈寿宫。

    太后撤帘、赵曙亲政后,该是秋后算账的时候了。朝中大臣都知道,太后与皇上之所以矛盾重重,很大程度上是有人从中挑拨所致,而这个挑拨离间的人,就是内侍任守忠。

    知谏院司马光率先上疏,说内侍任守忠谗言两宫之间,致使太后与皇上母子不和,如果不是太后贤明、皇上诚孝,几乎祸起萧墙。他请求皇上依照国法,将任守忠推出午门外斩首。

    赵曙看了司马光的奏疏,虽然也为之动容,但并没有降旨惩罚任守忠。

    韩琦见赵曙迟迟不发旨,他取出一道空头敕文,先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叫两个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概签名。

    欧阳修接敕后,毫不犹豫地就签了名,赵概却面有难色,因为这是假传圣旨,后果是很严重的,他怕承担责任。欧阳修说:“签吧!韩宰相总会有个说法的。”

    赵概无奈之下勉强签了字。

    韩琦做好这些事后,端坐政事堂,命人传召任守忠。

    任守忠来后,韩琦大喝道:“任守忠,你可知罪?”

    任守忠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到底犯了什么法。

    韩琦见任守忠装聋作哑,大声说道:“你身为内侍,不知报效皇恩,蓄意挑拨太后与皇上之间的矛盾,本当砍下你的人头,以正国法,因奉旨从宽处理,现把你安置到蕲州,你要感念圣恩,不可再怙恶不悛!”

    说罢,取出空头敕文,亲自填写,交付与任守忠。立即命人将他押送出京都。

    韩琦处置任守忠的手段是超常规的,但是处置这样的阉人,如果不采用特别手段,让他稍有喘息的机会,他就能兴风作浪,到时恐怕打狗不成,反要被狗咬了。

    韩琦为相多年,如果没有奉密旨,一定不会如此专擅。随后,他又把任守忠的余党史昭锡一并贬出京城,流放到南方去了。

    如此有目的地清君侧,赵曙事后也没有什么反应,如果没有得到他的默许,韩琦不会这样干,事情也不会这样顺利。

    数月之后,赵曙忽然问韩琦,三司使蔡襄这个人品行如何。

    韩琦不知赵曙的用意何在,回答说,蔡襄这个人颇为干练,可以任用。

    赵曙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居然下诏命蔡襄出知杭州。

    群臣见蔡襄被逐出京城,不知是何原因。有知道内情的人透露,说太后听政的时候,曾经对辅臣说,先帝既立皇子,不但宦妾生疑,就是著名的大臣也有异言,险些败坏大事,我不愿追究,已将章奏都毁去了。

    有人怀疑,这些烧掉的奏折是蔡襄上奏的。究竟有无此事,无从证实。

    蔡襄为人诙谐,说话有时可能不注意,这才引起了同僚们的怀疑。据说,蔡襄平日与陈亚关系很好,蔡襄曾以陈亚的名字为题,口占一句相戏:

    陈亚有心终是恶。

    陈亚立即回了一句:

    蔡襄无口便成衰。

    当时旁边有很多人,大家都说两人随便一句戏言竟是绝对。蔡襄欲想嘲人,反被人嘲,大家笑称这是诙谐的报应。

    其实,蔡襄也算是一个能吏,遇有案件,谈笑剖决,没有人不服。只因说话有时口无遮挡,触犯了主忌。治平三年(1066年)丁母忧,归兴化原籍,次年卒于家,追赠礼部侍郎,后来赐谥忠惠。

    二宏图未展

    1。生父的名分有争议

    赵曙是濮安懿王之子,过继给仁宗皇帝名下为养子。

    濮安懿王有三王妃:元妃王氏,封谯国夫人;次妃韩氏,封襄国夫人;三妃任氏,封仙游县君。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曾向赵曙提议,请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皇帝逝世已有十四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皇帝的大祥再议,也就是说等过了二十四个月后再说。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韩琦再次提出这个议题,赵曙便下诏,将这个议案送到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濮议”。

    当时的议论有两种意见,以翰林学士王珪、知谏院司马光、吕诲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是仁宗皇帝的兄长,赵曙应称其为皇伯,而以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为首的宰执认为,赵曙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奏请赵曙将两种方案都交给百官讨论。

    赵曙和宰臣们认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见,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们强烈反对称濮王为皇考。

    正在群臣争论不休的时候,太后得到了这个消息,她亲自起草了一份诏书,严厉地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应该称濮王为皇考。

    赵曙和韩琦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必须取得太后的支持。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省大臣共同议定,尊濮王为皇考,由欧阳修亲笔起草了两份诏书,交给赵曙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了的文书送到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一看,不由喜上眉梢,这份诏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只是多了太后的签押。

    由于此前太后与赵曙不和,关于太后的这份诏书,有人说是太后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之后,才知道诏书的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韩琦、欧阳修等人把诏书交给太后身边的宦官,由宦官说服太后签字画押。不管怎样说,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

    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又命在濮安懿王茔建园立庙,封濮安懿王子赵宗懿为濮国公,主奉祠事。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68节:御史们撂挑子

    2。御史们撂挑子

    濮议虽定,但人心未定。首先是吕诲等谏官,一齐交出御史敕诰,集体辞职,呆在家里待罪。赵曙命阁门将敕诰还给他们,说不批准他们辞职。吕诲等人又上疏固辞,说他们与宰臣们势不两立。

    赵曙看了吕诲等人的奏本后,心里很烦,便问韩琦、欧阳修,这件事情如何处理。韩琦与欧阳修齐说:“既然御使们说出了势不两立的话,那就请陛下作出决定,如果是臣等有罪,那就将臣等撤职查办。”后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意思是:如果是御使们错了,那就将那些人逐出京城。

    看来,两派因原先的观点不同,转而为斗气,竟至水火不容、有你无我的地步。

    赵曙心里也明白,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几位御史并无大错,说他们该说的话,也是其职责所在。然而,几位宰臣是支持自己的,而且自己主持朝政还要依赖他们。无奈之下,他只好牺牲几位御史,将他们三人贬出京城,下放到地方去。由于这几个人是无过受罚,他特地吩咐左右,不宜责之过重。

    谁知刚刚将几位御史的事处理完,又有一个人站出来撂挑子,他就是枢密使富弼。富弼的态度似乎很坚决,隔天一奏,五天上两疏,说自己的脚有病,请求辞去枢密使之职。

    脚病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原因在心里,他认为有人架空他,根本不把他这个枢密使当回事。

    原来,嘉祐年间,富弼为宰相,主持中书省的工作,韩琦为枢密使,主持枢密院的工作,中书省只要有事,富弼都要与枢密使相商。现在,韩琦与富弼的职位互易,但韩琦处理事总是独断专行,从来不征询富弼的意见,富弼心里很不爽。

    比如,当太后还政时,富弼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当韩琦突然促请太后撤帘时,富弼惊讶地说,我身为枢密使,是朝中重臣,其他事情或可以事先不知道,但太后撤帘这样的大事,事先打个招呼不行吗?难道韩宰相是怕我富弼分了他的功劳?

    韩琦得知富弼对他有意见,也对人说,这件事出自太后之意,不便事先言明。尽管韩琦这样说,富弼心中总还是觉得不快。

    赵曙亲政之后,富弼建议赵曙要早立太子。赵曙认为富弼这是个金点子,特加授他为户部尚书,以示奖励。

    富弼认为,册立太子是国家大计,朝中大臣都有责任提出建议,算不上什么功劳。且陛下受先帝深恩,母后大德,尚未闻所以为报,现在独加赏他,他不敢接受。因此,他拒绝受这个奖赏。赵曙不从。富弼再奏,赵曙仍然不批准,富弼勉强受了。

    赵曙见富弼去意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