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的丧期刚过,契丹主竟在两国边境举行大阅兵,声言要到幽州狩猎,其实,这是对宋采取的一种试探行动。他想看看,赵宋这个没有长大的皇帝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赵宋当时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军国大事经刘太后裁夺之后,再由皇帝赵祯签字画押发布执行。宋廷见契丹屯兵边境,担心他们乘机入侵。有人建议调动军队去边境加强守备。时任宰相的张知白是个明白人,他似乎看出了契丹人的用心,他认为,宋与契丹订立了盟约,两国互不开兵。契丹人的这次行动,可能是试探行为,如果宋向边境派兵,宋就有挑衅的嫌疑。这样,契丹人就有了借口。为了防止万一,张知白出了一个主意,就以那里的河道阻塞,朝廷以疏通河道为名,征调民工到那里去。实际上,这些征调的民工都是士兵。太后与赵祯采纳了这个建议,那些脱掉戎装的士兵,装扮成疏通河道的民工上了前线。
契丹人似乎也闻到了什么味道,大张旗鼓地搞了一次阅兵仪式后,草草地收兵了。这是澶渊和约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的一次不见硝烟的较量。
3。陷害
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耶律隆绪死了。
耶律隆绪临死之时,遗诏太子宗真继位,他嘱咐宗真说,一定要信守同宋的盟约,不得毁约。宗真含泪受命。
宗真即位后,改元景福,尊耶律隆绪为圣宗。
七月,派遣使臣到宋报丧,宋廷派遣龙图阁待制孔道辅前往契丹庆贺、吊丧。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赵祯即位之时,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贺、吊祭。两国真正体现了一种兄弟之邦的友谊。数十年来,宋、辽之间没有发生战祸。
但是,在此期间曾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尽管最终没有导致两国开战,但两国间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渐长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父皇临终时的遗嘱似乎也淡忘了。庆历初年,他见国内无事,人口日增,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怎么好,而宋又在西边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开交,他突然萌发了一种敲诈一下宋想法,夺取宋廷瓦桥关以南十县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动议,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南院枢密使萧惠为首,他认为,大宋同西夏征战多年,已经是兵疲民敝,正是进攻宋的好机会。另一种以北院枢密使萧李穆为首,他坚决反对南侵。他认为,契丹与宋订立盟约,两国多年互不开兵,现在突然兴兵伐宋,这是违背盟约。再说,即使开战,胜负也难料。
宗真不顾萧李穆等人的反对,决定采取行动,在宋那里捞一把。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宋,要求宋归还关南的土地,并质问宋兴兵伐夏及在沿边以疏浚河道为名,征调大批民工,实际上是增加戍兵的理由。
契丹使臣来到汴梁后,宰相吕夷简奏请赵祯,命富弼为接待使,与中使官到郊外迎接契丹使臣。
萧特末等人推说身体有病,不肯下车行拜见之礼。
富弼见契丹使臣如此傲慢,非常愤怒,他说他也曾出使北方,当时也是卧病车中,听到契丹国主的命令,立即抱病下车行拜见之礼。想不到契丹使臣竟然如此狂妄,我朝天子派中使到这里来迎接你们,你们竟然托病不见,到底是没有见过世面,才作出有辱君命的事情。
萧特末自知失礼,连忙下车行拜见之礼。富弼便将他们迎到驿馆,双方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谈话。萧特末见富弼襟怀坦白,便对富弼说明了来意。并对富弼说,契丹主的要求,宋可从便从,不可从,可另外想办法,或增赔款,或许婚姻;只要搪塞得住,两国便可相安无事。
富弼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奏明了赵祯。
赵祯闻奏,立即传召宰相吕夷简,商量如何回答契丹使臣提出的要求。
吕夷简认为,西夏战祸未平,契丹乘机求地,明显是敲竹杠。割地肯定不行,但我们正在与西夏打仗,如果再与契丹开兵,很难同时应付两个战场。来使萧特末透露,割地不成,可以和亲或给一笔钱也可,不如就从这两件事中选择一项来满足契丹人的要求。赵祯也有这个意思,但他还没想好,派谁出使契丹。吕夷简建议派富弼去,他说,富弼去年曾出使契丹,再次前往,可就是熟手,派他去,料想不至于有辱君命。
赵祯也觉得富弼去比较合适,便命富弼出使契丹,商谈解决契丹人提出的要求。
赵祯的诏令下达之后,文武百官都为富弼担忧,认为富弼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集贤院校理欧阳修引用唐颜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奏请赵祯不要派富弼出这趟差。
唐颜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指的是唐朝德宗年间,李希烈举兵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劝说李希烈投降,李希烈不但不听,反而还缢杀了颜真卿。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0节:斗智
欧阳修的奏章被吕夷简扣压了,并没有送到赵祯的御案上。
一时间,群臣议论纷纷,都说吕夷简与富弼有嫌隙,举存富弼出使契丹,纯属陷害。谁知富弼奉诏后,没有半点犹豫,欣然答应前往。他知道此去定是凶多吉少,陛辞时对赵祯说,自古以来,主忧臣辱,臣此次出使契丹,并没有打算活着回来,此去谈判,除了增加钱帛外,绝不答应契丹人的其他要求。
赵祯闻言,也不禁动容,面授富弼为枢密直学士。赵祯此时除了升富弼的官职外,似乎没有其他办法来抚慰眼前这位忠臣。
富弼却说,国家有急事,臣子理当不辞劳苦,如果先受爵禄,倒好像是奔官爵去的。赵祯见富弼固辞拒受,也就没有再坚持,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富弼便陛辞而去。
4。斗智
富弼出使契丹,还在路途行走的时候,契丹主又导演了一场好戏。他在两国边境的幽州、蓟州屯兵数十万,声言要发兵南下。
契丹人并不是真的要出兵攻打宋,而是虚张声势,增加他们的谈判筹码,意思是说,宋廷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随时都可以出兵南下。
契丹屯兵边境的情报很快传到了汴梁,赵祯马上将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商讨对策。有人建议在洛阳筑城,吕夷简却说,与其在洛阳筑城,不如在大名建都,这样可以耀威河北,表现出一种御驾亲征的态势,对契丹人是一种威慑。
赵祯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改大名府为北京。并命王德用判定州,兼朔方三路都部署。王德用到任后,日夜操练兵马,并大张旗鼓地举行阅兵仪式。
宋的这些行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做给契丹人看的,意思是说,你契丹人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宋军也不是吃素的,只要你敢来,我们一定会好好招待。
宋、辽双方在暗暗较劲,比的是实力,比的是底气。
契丹主宗真得知宋军在北京操练兵马,有御驾亲征之意,有些不放心,派人到北京打探消息。契丹的探子潜入北京,见王德用部下人强马壮,军威雄壮,连忙返回契丹向宗真作了汇报。
契丹主宗真听了探子的报告,心中颇感不安。看来,宋廷君臣并没有被自己放出去的风声吓住。恰在此时,出使南朝的使臣回来了,并带来了南朝皇帝派来的使臣。
富弼抵达契丹,立即拜见了契丹主宗真,他毫不客气地质问,宋、辽两国自缔盟以来,父子继好,已经有四十余年,怎么突然要求南朝割地呢?
宗真认为,南朝关闭雁门关,增塘水,修城墙,招集民兵,是违约行为。北朝的大臣们都建议出兵南下,但他不想用兵,便派使臣前往南朝询问原因,并索关南故地,如果索地不得,他就要考虑出兵了。
富弼解释说,关闭雁门关,是为了防御西夏;增塘水,在南北通好以前就开始了的,现在不过是继续以往工作;城墙倒塌了,进行正常的维修,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招民兵,是因为老兵退伍回家种田去了,有人走了,空下来的位子必须有人补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算是违约。
宗真不顾富弼的解释,仍然坚持要南朝割还关南的土地。否则,他就依大臣们的建议,发兵南下,以武力解决问题。
富弼立即说契丹主是忘恩负义之人。当年澶渊一役,南朝占绝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