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贬谪

    苏轼关押受审的事在朝中闹得沸沸扬扬,宫中的太皇太后曹氏也知道了这件事。

    这一天,太皇太后病了,赵顼进宫问安。太皇太后关心地问起了苏轼的事,她问赵顼:

    “听说苏轼被诏逮关进牢里,交御史台讯问,苏轼究竟是犯了什么罪案?”

    赵顼回答说:“苏轼怨望朝廷,毁谤君父,犯着大不敬的罪名。”

    太皇太后惊道:“果然吗?苏轼何至于此呢?有证据吗?”

    赵顼回答说:“当然有证据,御史台的御史连上了四道奏折,都是弹劾苏轼的。”

    “都是哪些诗句呢?”太皇太后问道。

    赵顼将苏轼涉嫌攻击新法的诗句随口背诵了几句。

    太皇太后听了,恻然说道:“就这句诗可作证据?就这种无理的证据,就可认定苏轼是大不敬,要将他处死吗?”太皇太后轻轻地咳了几声,接着说,“文人吟诗,都是一时的感触,并非有什么成见;就是有一二句讽刺朝政的地方,也是诗人应有的态度。诗三百篇,其中很多都含有讽刺的意思,人君不能因而嘉奖诗人忠君爱国的苦心,改善一切,反要罗织成罪,处以极刑,这哪里是人君慎狱怜才的道理?”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98节:审讯(2)

    赵顼见太皇太后有些不高兴,口称御史们弹劾苏轼,他不得不下诏过问此事。

    太皇太后说:“当初,苏轼兄弟初入制科,你的祖父仁宗皇帝非常欣赏他们兄弟俩的才学,曾高兴地对我们说:‘朕为子孙得到两个好宰相了!’现在有人指控苏轼,不是忌才,便是挟仇,你做皇帝的,可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跑啊!”

    太皇太后的话明显带有责备之意,而这几句话,成了太皇太后的遗言。

    十月十三日,御史们将案子做了个提要,送呈赵顼御览。恰好此时太皇太后病逝,赵顼要处理太皇太后的丧事,便把苏轼的案子拖延下来。

    赵顼对太皇太后很有感情,平常也总是刻意讨太皇太后的欢心,太皇太后对这位孙子皇帝也是疼爱有加,有时赵顼退朝晚了,她就会在宫门口等候,亲自照料他进餐,祖孙俩的关系一直很欢洽。

    太皇太后虽然身份显赫,但从不逾越礼法。按惯例,皇家后宫的娘家人,不得进宫拜见,太皇太后有个弟弟叫曹佾,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顼常请示太皇太后,可不可以带他进宫。太皇太后却说,宗法不可废,曹佾跻身贵显,已经是逾越了,所有国政,不得让他干涉,也不准他进宫。因此,宫内宫外一墙之隔,曹佾从未越过这道墙。

    太皇太后病重期间,赵顼禀明太皇太后,带曹佾进宫探望姐姐,交谈几句后,赵顼起身欲退出,好让他们姐弟俩单独说说话。太皇太后却对曹佾说:“这里不是你久留之地,随皇帝去吧!”

    赵顼欲劝说太皇太后,让曹佾多呆一会儿。

    太皇太后知道他的意思,不等他开口就微笑着说:“去吧!让他进宫已经是破例,不要呆太久,免得朝臣们议论。”

    赵顼知道祖母的脾气,只得带着依依不舍的曹佾,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太皇太后在世的最后十几天,赵顼衣不解带,通宵守候,毫无倦容。太皇太后在弥留之际,让宫女从箱子里取出一束封起来的奏章,亲手交给赵顼说:“等我去世以后再拆看,只是让你明白往日的旧事,断不可以此治人之罪,切切记住。”

    赵顼含泪收下。曹太皇太后又提笔写“博爱亲民”四个大字,赐予赵顼说:“这四个字,抵得千言万语的遗嘱!”

    赵顼连忙跪受,抽泣着说:“儿臣敬遵懿旨!”

    太皇太后听后,含笑而逝。

    太皇太后去世后,赵顼打开那束奏章一看,是当年仁宗皇帝立英宗皇帝时一些大臣的反对奏章。赵顼对太皇太后保全了他父亲更加感恩戴德,同时也对宫廷矛盾有了更多的认识。他遵太皇太后的遗命,没有治那些大臣的罪。

    太皇太后去世后,尊谥慈圣光献。

    太皇太后丧事期间,苏轼一直呆在监狱里等候宣判。数年之后,他告诉朋友,说当年在狱中等待案子结果的时候,曾发生了一件很神秘的事情。

    苏轼回忆说:“审问完毕之后,一天晚上,暮鼓已然敲过,我正要睡觉,忽然看见一个人走进牢房,一句话也不说,往地上扔下一个小箱子做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我以为他是个囚犯,不去管他,自己躺下睡了。大概四更时分,我觉得有人推我的头,那个人对我说:‘恭喜!恭喜!’我翻过身子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安心睡,别发愁。’说完,带着箱子又神秘地走了。”

    朋友们问这个人到底是谁。

    苏轼回忆说:“事情是这样的,我刚受弹劾,舒亶和另外几个人极力劝皇帝杀我,可是皇帝根本无杀我之意,所以暗中派一个太监到狱中去观察。那个太监进了牢房之后,我就睡了,而且鼻息如雷。他回去后向皇帝报告,说我睡得很沉,很安静。皇帝对近臣们说:‘朕知道苏轼于心无愧!’这可能就是后来被宽恕贬谪到黄州的原因。”

    太皇太后去世是国丧,遇到国丧,国家总要大赦。所以,依据法律和习俗,苏轼应获赦。那些御史本想借这次诗案,把反对派们一网打尽,如果大赦,他们的心血就会白废。李定奏上一本,对可能合乎赦罪的那些犯人,一律不得赦免。舒亶更进一步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轼的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

    赵顼其实很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他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些警告那些反对变法的官员,颇有杀鸡给猴看的政治意味,他已经准备赦免苏轼。

    王珪得知皇上要赦免苏轼,再次拿苏轼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的两句诗说事。他说:“苏轼这两句诗,显然是不臣的表证,如果不给予严厉的谴责,将来怎么能儆示后人呢?”

    赵顼却不以为然,他叫王珪不要吹毛求疵,苏轼这两句诗是咏桧,与他无关。

    王珪有些急了,直截了当地说:“苏轼确实有不臣之心,陛下一定要重处他不能放过他啊!”

    赵顼有些不高兴了,怫然说道:“你是想使后世的人说朕不能容纳人才吗?”

    王珪才吓得不敢再奏了。

    舒亶又奏驸马都尉王诜与苏轼交通声气,朋比为奸;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陈襄、刘挚等,亦与苏轼隐相联络,同一举动,都非严办不可。

    赵顼此时并没有听他们的谗言。

    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第三个是苏辙,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99节:端不平的一碗水

    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旧年除夕夜,苏轼被释出狱,在狱中度过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走出监狱大门,他停下来,用鼻子嗅了嗅空中的新鲜空气,一脸的轻松快乐。他真是积习难改,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另一首诗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在这两首诗里,至少有两句,如果由那些御史们审查起来,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

    塞翁失马还罢了,因为以失马表示并非噩运,重新寻获也并非是好运。换言之,人总不知道何者为好运,何者为噩运。但是,“少年鸡”则指的是贾昌。贾昌老年时曾告诉他人,说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仍可引申为指朝廷那些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伶人,又是毁谤。

    苏轼写完这首诗,掷笔于地,大笑道:“我真是无可救药啊!”

    十破灭的梦想

    1。端不平的一碗水

    乌台诗案前后,赵顼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