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随他的老兵们,一个个揽衣张臂,纷纷跳下河水。整个老鸦漩,叫声一片,哭声一片。一河急流,一河太平军军装沸腾翻滚。伴随老鸦的惨叫,石达开沉雷般粗嚎了一声,把吴三妹还给他的那把宝剑,“唰”地投向空中。飞泻而下的一道闪电啊,带着寒光,带着红绸,迎风飘舞,“嗤”地栽入河中。
河岸上的兵士们,一个个都把手中的剑,扔进汹涌的大渡河。瞬间,老鸦漩悬崖上,一片叮叮当当,红绸飞舞,寒光闪烁。成百上千只“翼王剑”,像箭镞飞射,像雷霆飞奔,“嗤嗤”响过,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本来那条汹涌的大渡河。石达开领着他七岁的儿子,面对激流卷走的生命和遗憾,深深低下头。河岸上,那支残破的队伍,都低下了头。许久,他们才在激流咆哮和绵绵风雨声中,集合起这支已经用不着再战斗的“投降”和“诈降”的队伍,在软绵绵的旗帜下,沿着老鸦漩下游陡峭的怪石嶙峋的河岸,继续向前。
“一河流水是妹妹期盼的眼睛,
两岸青山是哥哥依恋的泪痕。”
远处,有山民在峡谷中悠远地唱,恰似此刻石达开的心境。他们走着的一河流水和两岸青山,也是一条通向断头台的路。
吴三妹所以第一个带头跳进汹涌的激流,是因为她想到头天晚上,石达开把她作为了自己唯一的最后的女人。
顶着最后女人殊荣的光环,吴三妹只有把那把宝剑还给石达开。
可惜,那时,石达开已经不再需要宝剑。
难道,宝剑,那一把把带红绸寒光闪闪的宝剑,大渡河又需要么?此刻,行走在通往断头台道路上的石达开,可曾记得当初在涞滩码头,在狮子岭城堡,在那个月夜下,你顺手结束了佘三娘生命的那把宝剑么?你是否还记得你把佘三娘那身少数民族服装脱掉,赤裸着和他一起升上大江两岸高朗的月空么?
佘三娘和吴三妹所以有相同的命运,那就是她们应该不仅仅只属于石达开的女人!
翼王剑(1)
“大渡河里的鱼,抓起来剖开,它们的头和腮边中间,有根剑一样的骨头。那就是‘翼王剑’。”
望着滔滔的大渡河,伊嘎告诉我。
“大渡河,水流这么湍急,会有鱼?”
我的思绪,还在翼王别妻抛子那悲壮一幕中,没有走出来。而滔滔的大河上下,我也没有看到打渔的船只。
“怎么会没有鱼?”伊嘎说,“每到夏天秋天捕鱼的季节,大渡河、松林河,还有那些沿河峡谷中的小支流里,捕出的鱼,可鲜可肥可大了。那些鱼又肥又白,肉又嫩,味道非常鲜美。”
“可是,”我说,“那些鱼,是不是太平军将士,石达开的王娘妃子小妾儿子们的化身啊?还有鱼腹中那把剑,怎会那么神奇?到哪里去可以抓到这样的鱼,而且可以看到鱼腹中的‘翼王剑’?”
“多啦!”伊嘎说,“我家在大渡河边开了一个休闲山庄,取名‘大渡园’,我们每天都卖这种鱼。”
“哦……”我低下头,心里默念道,“客人们都吃得下么?”
我真希望见到这种鱼!可我又害怕看到那把“翼王剑”。我不安地在沙洲上踱步,银色的沙粒夹着溜光的鹅卵石,牵引着我浑如水面的滔滔思绪,我想寻找一种生命之河与大海之间,浑茫如斯、开朗如斯的对应关系,慷慨与悲壮,敌对与亲情,绝处与逢生。我拾起一枚鹅黄中夹杂粉红、溜光精致如玉的椭圆卵石,仔细一看,卵石上有清晰的山峰、弯弯的流水、淡雅的水草,还有孤独的渔舟和帆船的远影。
不甘心啊,不甘心!我想,大渡河水中的鱼,鱼腹中那把“翼王剑”,莫不是石达开,一位三十二岁的悲剧英雄,叱咤风云,征战万里,势如破竹,最后,来到大渡河全军覆没,未竟事业的化身?
“本来,他是完全可以渡过河的。”伊嘎说,“就是,王娘生子,全军庆祝三天。后来,河水暴涨,对岸布防的官军,已经到位。你叫他们怎么渡河,怎么能够渡河啊?”
这些,我已经知道。
“本来,他还可以渡过松林河,北上,像红军一样,去夺取泸定桥,杀开一条血路的,直逼成都。可是,官军买通了松林河上山寨里的彝族土司。两个多月,无数次进攻,还有收买,太平军都没有打通北上的路。”
我抬起头,望着不远处的松林河。松林河背后,一座苍茫无语的青山,虽然高,也不神秘,也没有“瘴气”,怎么就翻不过呢?
“他没有很好地执行当地的少数民族政策。”
伊嘎说。
我知道,伊嘎所说的,是教科书上的语言。真正阻挡太平军翻不过那座山峰的敌人,可能不仅是彝族土司,还有石达开自己。后来,顶着烈日,我随阿果驱车来到松林河,河水并不汹涌,河面也不宽。我想,没有过河,没能过河,大王,你真想渡过河去么?
“本来,石达开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设在安顺场的粮草军火库,在一天深夜,又遭土司民团洗劫,粮草军火被抢劫一空。他的几万人马,就只有在营盘山上喝西北风了。”
真是屋漏又遭连阴雨!
“后来,我们当地居民,常常在营盘山半山腰,石达开部队扎过营帐的山坡上深挖。大渡河边,十里百里开外住着的人,祖祖辈辈,都来这里挖掘。他们希望挖出当年石达开留下剩下的金银财宝。但是,始终一无所获。”
哦,我想,既然这样,真是这样,那么,石达开的覆灭,真正是已经走投无路,穷途末路了。除了满坡忠魂英魂与冤魂,和一河滔滔激流、满坡浩荡山风,他还有什么?
当初,气吞万里如虎的数十万铁军大军,哪里去了?
既然如此,那么,大渡河里嫩白的鱼,靠什么养得如此细嫩肥美?鱼腹中的“翼王剑”,还在诉说什么冤屈?
“而且,只有这一带河里的鱼,鱼腹中才剖得出‘翼王剑’。”
伊嘎说。
伊嘎很殷勤。他姐姐娜木措已经告诉他,我是他们的朋友,是个画家,从某省某市来的,画了许多很好很有名的画。伊嘎喜欢写诗写
歌词,还会弹吉他,边弹边唱、边走边唱。诗画同源,我告诉伊嘎。本来,伊嘎在他们家开办的彝族山寨风味
美食“大渡园”忙着业务。娜木措说完,把我交给她的弟弟,嫣然一笑,闪进她们那个山寨爬满葡萄藤山核桃林中的美食园。我也觉得,在大渡河安顺场如此厚重、开阔而又苍凉的生死绝地,和娜木措如此美丽、苗条而又轻盈的少数民族姑娘一起游历,也许是一种罪过,或者,在重复一种罪过。
好在,我和伊嘎不用介绍就交上了朋友。伊嘎说,我看得出来,你对这里的一切,感情很深。
我说是的,差不多魂牵梦绕了我半辈子。二十年前,我画过它,可是,我没有亲自来过。伊嘎热情地当我的导游。他说他乐于把这一切告诉远方来的客人。他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这片山水上发生的一切。
“据传,石达开并没有死,他的一个王娘,骑着白马,带着他的儿子,从太平军进入安顺场的那个山垭口,飞驰远去,化作一朵白云。”
想象多么美丽!
“据传,月明星稀的夜晚,大渡河上打渔的渔民,翻船落水,被穿一身白衣服的高大汉子,救上来了。那个高大白衣汉子,就是石达开。”
传说多么神奇!
瘦高的伊嘎,披一头长发,黑红脸膛儿,小亮的眼睛,说话生动热情。他不停地抽着烟,和我走在当年老街的石板小道上,两旁的街面已经破旧。老墙上还写着“某某某万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和“斗私批修”等标语。墨迹已经斑驳,但还很顽强地宣示着标语的意义。他说,这里的老百姓不肯抹掉那些标语。在安顺场百姓心中,石达开是悲剧的神话,红军是英雄的神话。而神话总是不容随便修饰和修改的。我们在悲剧和英雄的神话氛围中徜徉。他带我走进一堆错落的平房。野核桃树丛中挺立着当年指挥所。那是一幢结实暗黄的炮楼。透过炮楼顶端望过去,远远地望见对面远山山腰守军的炮台,他说:
“历史,有时,还是很充满人性的。”
在如此诗情画意的历史风景中神游,青年诗人伊嘎点石成金,诗意横生,好像和他的年龄不太相称。他说,炮楼本来是民团守军的据点。红军来了,据点做了炮楼。每年春天,炮楼前面都有一丛杜鹃花开。这里的杜鹃,是来自井冈山的种子。炮楼旁边那排低矮的木板房,是当年民团的厨房。红军来那天晚上,民团团长从厨房里翻出来逃跑,摔断了双腿,后来被他的部下背过了河。占领安顺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