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零后修道生活录-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乎是受到它的感染,石台上那具栩栩如生的尸体也在我面前崩塌,转眼化为灰迹。皮肉、衣服,甚至是骨头……一丝一毫都没有留下。

人死万事空,身体只是一具臭皮囊吗?我充满疑惑看向眼前迅布满锈迹的青铜鼎,这个又该如何解释。

以前看过文章中的一个词语突然闪入神识:时间沙漏!

没错,眼前生的事情和考古学中的时间沙漏很类似。它指的是封存古墓中的文物原本完好无损,可是打开古墓后的极短时间,那些文物却迅腐朽褪色,就好像弹指间闪过千年般。

据那篇文章中描述,秦陵兵马俑在刚出土的时候,个个身着色彩艳丽的盔甲,像刚从窑炉里烧制出来的一样,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可是出土仅仅几个小时,兵马俑上边的色彩迅褪去,变成如今模样。

还曾经有考古工作者在古代地宫祭坛上见过完好的水果,可一旦暴露在现代环境下,立即以肉眼可见的度化为焦土,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没等我继续打量洞穴内的环境,头顶突然咔嚓一声,随即裂出道缝隙,泥水丢落下来。

糟糕,这洞穴恐怕要崩塌了。

我急忙用阴神操纵这只老鳖,两只前爪抱着碗口大的青铜鼎,迅跃入洞穴内水流当中。这会儿工夫,滔滔的泥水已经将洞穴淹没大半。

“轰隆隆……”刚游出河底,身旁就传来崩塌声。

这场小型地震持续了两三分钟,最后渐渐停息。等我飘然上岸,河底已经再次恢复平静。

我叹了口气,仔细感悟着河水中迅消散的灵气。

原本那洞穴中灵气十足,可惜在我打开的半个小时内,里边的东西已经化为虚无。这样也好,尘归尘,土归土。修道不成,最后留下的也只是一抔黄土罢了。

唯一的安慰,就是这个青铜小鼎,希望它不会让我失望。

给那条大鲤鱼出到神识,让它噙着青铜鼎朝下游奔去,我则操纵老鳖一路跟随。

到达省会地界,我继续操纵那只老鳖在沙滩上挖了个小坑,然后将青铜鼎埋入其中。

一切做好,这才返回市里边,阴神带领阿黄来河边取鼎。

阿黄顺利取到青铜鼎返回宿舍,我迫不及待接过来,凑着夜色来回摆弄。

足足观察了十几分钟,自己也看不出有什么异常。上边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好似某种阵法,可我完全不认识。甲骨文、小篆、蝌蚪文,或者就是天书?

无奈我只好用神识试探下去。无量他个天尊……神识刚深入其中,我就差点把青铜鼎扔掉。在这里边,自己竟然感觉到磅礴的血煞之气。

直觉告诉我,这些煞气很危险,如果神识贸然进入其中,很可能被它们炼化掉。

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东西?



第六十六章远行

更新时间:2013…5…811:31:05本章字数:3707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对这个青铜小鼎上的文字产生了很大兴致。可惜自己手头资料有限,等将上边的文字完全拓印下来,现仍然是一个都不认识。

无奈之下,我只好把拓片复印后在修道论坛里,想看看这上边有人认识不。当然自己也留了个心眼,我将拓片分成十几份,只把其中一份上去。

星期天,我又特意跑到网吧打开帖子。

帖子后边的回复倒不少,足足三页。不过仔细阅读后却相当失望,很多网友认为这拓片上的文字是我自己胡编乱造出的,以此来考验大家智商。

我有那么无聊吗……正准备关闭帖子,鼠标再次停住。第三页末尾有个叫余君子的在下边回复,说这拓片上的文字笔法娴熟,圆通自容,不可能是随意编造而出的。而且从文字风格上看,和禹王碑很相像,极有可能是上古时期的文字。

在其他地方还能找到这种文字吗?我下意识在网上打出“禹王碑”三个字。

网络真是个好定西,不到两分钟时间,我就找到一张禹王碑文字图片。

禹王碑,因最先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伪造。

真像,只看了一眼,我就能确定这两种文字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青铜小鼎上所雕刻的文字更多一些。

仔细对比后,我甚至还从找到了三个完全相同的文字。

我隐隐有种感觉,这些文字中间有大玄机,如果能够把它们破译出来,那么天地元气和灵气逐渐消退的原因也能够找到。

可惜现在自己虽然站在一座宝库门前,却缺少进入的钥匙,只能望而兴叹。

对了,余君子不是在帖子后边建议我到华夏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吗。国家图书馆一时半会儿去不成,但我可以去省图书馆找找。

省立图书馆是中豫省最大的图书馆,藏书近千万册,馆藏不仅包括各种善本古籍、中国古旧舆图、历代文人手稿、地方志等等。其中仅古籍就有一百多万册。

也许在那里,我能找到答案。

想到就做,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背着背包踏入省立图书馆。

一楼社科资料,二楼自然科学,三楼中文工具,四楼国外资料……五楼才是古籍文献区。

我掏钱办了张借读证,直奔五楼,结果刚到三楼就被拦住。按那管理员的说法,四楼、五楼根本不对一般读者开放,尤其是五楼,那些藏书很多都是国宝级的文物,除了极少数专家外,一般人根本不让进入。

差点没把嘴皮子磨破,可惜那管理员说什么也不让我上去。

无奈之下,自己只好极其郁闷的返回。

不让进去,其实也有办法。

晚上趁大家睡熟,我带着阿黄来了个阴神出窍,毫不费力潜入图书馆内。

白天听那管理员形容,我还对五楼的陈设相当好奇,现在进入其中却大失所望。

成堆的古籍凌乱地摆放在架子上,根本没有丝毫处理措施,部分古籍,甚至只要吹口气,纸屑就哗哗往下掉。

随后的将近两个月,我和阿黄晚上就泡在图书馆中,几乎将这里边有关修道文字和古文字的文献资料翻了个遍。

疑惑并没有解决,但收获不小。我了解到,在古代修道者创造了很多奇特的文字,被称为隐语或者隐文,符箓也算其中一种。

找不到答案,我心中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平静接受。既然无法破解其中的奥妙,那就暂且放下吧,反正这东西又不会跑,以后有的是机会。

现在离过年只有一个月时间了,还是把目光投入到学习上来。

为了体验世俗人道,进入高中后我的心态逐渐生了变化,性子也不像初中那么冷淡。现在的我,除了晚上修道,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闲暇时,我还会和同班同学打几场篮球。在赵龙川的忽悠下,我也答应明年参加年级篮球赛。

当然对于体育老师的邀请,我还是直接拒绝掉。

很多时候,我都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修道者……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每天上课、下课吃饭,为作业而烦恼,为考试成绩担忧。

这种生活,让我觉得很充实,境界不知不觉间提升不少。

看来很多修道书籍都错了……

“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那些所谓的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并不能提升心境。真正想要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必须在世俗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体验人道种种。

想想也是,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坐在云端上看红尘,这和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转眼考试来临,和往常一样,我并没有运用道术作弊,而是老老实实答题,凭真本事得成绩。

考试结束,我给父母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打算在省城待几天,过段时间再回家。

父亲当即表示同意,倒是母亲犹豫片刻,低声问道:“是不是因为林青青,你这孩子,有了媳妇忘了娘。”

“妈?!”听到母亲抱怨,我顿时在电话这段直冒冷汗。关于林青青的事儿,肯定是表哥说出来的。不然相隔这么远,父母怎么会知道。

我没有辩解,其实这次还真不是因为林青青,主要自己想沿着黄河走走。父母这样想也好,正好省去许多口舌,也能让他们的担心少一些。

这个念头自从我第一次到黄河边游览时就有了,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

趁着夜色离开省城,我将两张甲马符箓绑在腿上,怀抱阿黄一路飞奔,最后沿着黄河逆流而上。

作为一个修道小成的玄门中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