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官司的滋味儿(19)
将小文与邓、张的文章共读,后者除了增加一段关于一位女建筑师的事迹外,从内容到文字多是对小文的抄袭和剽窃。
小文:整个儿的一座两座古城,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可望得到保护;一个伟大的文化古都,在攻城的炮弹尚未发射之时可获得关怀……在和平时期里彻底地消失。
邓、张文:它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得到了保护,在攻城的炮弹尚未发射时得到了关怀,但却要在和平时期里彻底消失。
小文中的“炸弹”是在读到梁先生保护了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时说的,而当年人民解放军若以武力解放北平,则只用炮弹而不可能用炸弹的。可见在抄袭剽窃过程中,总会露马脚的。还有:
小文:急速前进的历史和城市首脑的匆忙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热情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系里,读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员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邓、张文:急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
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读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又如,邓、张的文章对一些事实的引用,或是对《梁思成文集》的引述,由于只靠对小文的抄袭剽窃,不是自己实际下的功夫,也出现了不少漏洞和错讹。
1993年5月,在第一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南昌),认识了作家刘元举先生,2002年1月9日《中华读书报》:“有第一记者之称的张建伟(范长江新闻奖、鲁迅文学奖双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蝉蜕的翅膀》被刘元举指责抄袭了他的《西部生命》。刘元举已于2001年1月9日将张建伟告上法庭。”2002年9月,在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又见到刘元举先生,他说官司还未打完。我把上述有关《雕像》的情况跟他说了。
笔者是建筑界中人。在这次研讨会上,我说,现在的文学界和建筑界,抄袭剽窃已成司空见惯。文学家、作家剽窃别人的文章,建筑师剽窃(美其名曰“模仿”)别人的设计,这种行径,在解放前或解放后头十多年中,是极少听说的。现在都习以为常了。作家或建筑师,不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劳作和创造性发挥,而是剽窃别人的作品,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腐败。这是社会腐败的一种反映。腐败至此,想通过法律手段来加以制止和治疗,是不可能的。为此而打官司,只能揭露或惩罚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对治疗、克服社会性腐败,也是不可能的。在建筑界,更腐败的行为,已成公开秘密。建筑师在设计中缺少创造性,作家在写书时没有自己的灵感,多些模仿、抄袭,也只是区区赚了些设计费、稿费,比起建筑工程或整个社会中的回扣、行贿之类,真是小巫见大巫。为了自己的设计和文字被抄袭、剽窃而去打官司,劳神又费时,而且往往得不偿失。在建筑界,还没听说过有人因为抄袭剽窃别人的设计而吃官司的。(2003年8月)
(全文完)
我不想就这篇文章谈更多感慨,但我相信读者们只要读到这里,不会没有感慨的。曾昭奋先生是位资深学者,他的道德感与使命感令我感动。当然,我更希望令那些抄袭剽窃的文学界学术界的腐败者们惭愧不安。
就在那次会结束后,我与几位作家被衢州市请去采风。记得那是到达后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这天上午,突然接到了法官的电话,她说她们已经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天津市中院取
得联系了,会很快要来卷宗,重新立案,让我不要着急。并说两周内将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
我问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卷宗这么长时间不拿回来,她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定的管辖地裁定书,没有及时通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所以,就悬置起来了。
她只轻轻的这么一句话,说出了全部理由,我不信。再说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那么急着催我取回裁定书,他们怎么会不通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呢?他们工作的衔接上难道会出现如此大的漏洞或曰疏忽?这怎么可能呢?想来想去,我觉得我当时还是应该亲自去北京取回裁定书,而且,应该马上就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联系,并询问他们什么时候索回天津的卷宗什么时候重新立案,什么时候开庭,总之,你打官司嘛,你就得自己盯着,你自己盯不紧你能怨着别人吗?你以为你是法院呀?你以为法院会像你一样对你的案子那么上心呀?何况这期间还不定节外生出什么枝来呢!
不管怎么说,不就是再等两周吗?我都等了快有两年了,两周又算什么?
两周是很容易过去。但一直没有消息。又过了两周,还是没有。法院怎么这样说话不算数呢?
我到最高人民法院申诉时,我问什么时候能够给我信儿,人家告诉我两个月。结果我等了快有半年了才有信儿,好在是等来了有利的消息,而这回已经等两个两周了,却还是不见音信。赵星奇催我再给法官打电话。我只好再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打官司的滋味儿(20)
法官的情绪显然不高,她说,已经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通过气儿了,说是很快拿回来卷宗,但是,没有拿回来,我们也无法立案呀。我说,你不是说两周就能拿回来吗?她无奈地说,可是没有拿回来呀,我们也不好办。我说,那你们应该催一催呀!她说,那我们就再催一催。
又过了好几周,赵星奇又让我再打电话催问。他希望我能去一趟北京,直接到法院去问。
但我还是给法官拨通了电话。对方显得非常无奈。我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时,她有点欲言又止,她说,有些话,我也不好跟你说。我说,你们跟天津中院索要不行吗?她说,我们不能直接找天津中院,我们都是平级法院,关于管辖地的事儿特别敏感,我们要是直接跟人家要,这样犯忌讳,好像我们特别争着要似的。话里话外,透出了她们许多难言之隐,许多无奈。
我明白了,那只看不见的手,似乎又在操盘了。我说,那你说怎么办?就这样一直拖下去?到底拖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她说,你还得找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我拨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电话。可是,没有人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电话确实不好打。好不容易打通了,对方的语气一点不像刘法官那么温柔。这不仅仅因为接电话的人是男士。我听说主任叫徐阳,于是,就找他,对方说不在。我只好说找傅国忠。他以一种警惕的口气问我有什么事儿?我说您贵姓?他说你有什么事儿你就说吧。对方不愿告诉我他的姓氏。我打过几次电话,都是无法问出对方的姓氏。对方连姓氏都不肯告诉我,这使我真觉得心里不温暖。我说官司的事儿。我问他什么时候能够从天津中院那儿要回卷宗。他说你就等等吧。我说等到什么时候,他不耐烦地说,到时候就会通知你了。然后,挂电话的声音也让你感觉有些无情。
这期间又有一次,我打通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电话,并找到了审判长。我自报了家门后,我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们为什么迟迟不肯将卷宗从天津中院要回来?拖了这么长时间,是否有点儿不正常呀?我的语气是不带一点谦卑色彩的,甚至带着刺儿,也带着我这么多天的郁闷。显然惹得对方很不高兴的。他马上反唇相讥:判到天津时,七个多月没开庭,你怎么不认为不正常呢?
一句话说得我无言以对。倒也是,假如天津那边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定下来之前就已经开庭了的话,那么,岂不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我劝自己,听天由命吧!
转眼又到了2003年。二月份时,我接到了鲁迅文学院的入学通知,要到北京来学习了。
我打算这一回到北京后,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找他们当面问问。我跟星奇商量了一下,他让我立刻给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打电话,告诉他们你要到北京去。于是,我在2月的一天,又一次拨通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电话。
我还是没有找到徐阳。也没有找到傅国忠。我又问他,你贵姓,他仍然不肯告诉:你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