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外鏖兵-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观点认为中兴和华为的产品主导型国际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实际上,国际化的本质是消费者、人才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但首先还是产品的国际化。这个意义上的国际化完全可以通过并购国外名牌企业而达到。如果不以人才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作为基础,很难驾驭这些被并购的对象。中国企业在真正理解发达国家的企业和客户之前,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海尔等企业选择了厚积薄发的步骤,节奏和顺序的不同反映出了企业的不同经营风格。但在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弱势品牌和缺少国际市场网络的情况下,跨国并购最终会成为主要选择,不同点只在于采取这一步的时机。海尔竞购Maytag,华为竞购Malconi都是这样。
  三、 知与行之间的思考
  在知的层面上,中国企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理想主义色彩与商业精神的错位,从根本上无法避免手段和目标的混淆;而在行的层面上,如何和国际化企业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理解国际同行,具备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的经营能力,都是国际化战略应该面对的问题。
  中国企业需要培育跨国经营能力,需要有全球视野的战略规划,需要以效率为目标不断提高竞争力。面对市场竞争愈来愈国际化的现实,迎接挑战是必然的选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个性化的国际化战略,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战略设计,不能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或者克隆别人的成功来建立自己的模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应克服浮躁,回归最原生态的商业精神。
  从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看,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是相对落后的文化与先进文化协调融合,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此应该有所准备,在并购整合过程中需要计算其风险和学习成本。国内企业对国际商业环境越熟悉,就越能较好地控制这个因素。中国已经被深刻地全球化了,这里有全球一流的跨国公司,“御敌于国门之外”未必是良策,在中国市场上能竞争过对手,在别的市场上可能更有把握取得成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从“借船出海的渔夫”到“国际油轮船长”(1)
一、  联想国际化历程
  联想集团的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机所公司,像那个年代起家的所有小企业一样,是依靠几十万元资金代理国外电脑开始创业,后来有了自己的过渡性产品——联想汉卡等业务。1987年营业额达到了7 000多万元,企业资产也从1984年的20万元增加到1 300多万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联想已占据了中国电脑市场的霸主地位,其产品曾连续十年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稳居第一,主流产品曾一度在国内市场达到了35%的市场占有率。
  联想真正迈开国际化的步伐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上半年,联想在美国洛杉矶设立分公司,下半年在法国的德斯多夫设公司,1991年,联想德国公司也成立了。2001年,联想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开始全面扩张,四面出击,实施其多元化战略。2001年,联想美国公司成立,此时联想在国外已拥有7家分公司、1家物流中心和100多家海外营销渠道。
  按照普遍认可的标准,一家国际化公司总收入的20%以上应该来自国外,而联想海外分公司的收入在联想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左右,而且主要是一些零部件,还不是品牌产品、最终产品。显然,这样的国际化程度,离其远大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003年4月,联想正式启动使用品牌新标识Lenovo,替代了之前的Legend,继续为其国际化做准备。经过3年的跌跌撞撞,2004年,联想的多元化战略以失败而告终。3年前美好的梦想也因此破灭,又开始全面收缩战线,重新回归PC业务之举。
  2004年3月26日,联想以不菲的代价正式跻身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希望利用奥运会的资源来率先实现品牌影响的国际化。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总价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含X系列生产线);还有位于日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以及分别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苏格兰、匈牙利、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的生产基地。由此,标志着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2005年5月,联想正式完成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
  二、 左冲右突的尝试
  联想的国际化之旅是被逼出来。在成为国内PC龙头企业之后,联想在多元化还是国际化的踌躇中,起初选择的是打上国际化印记的多元化战略——“服务的、技术的、国际化的联想”,其实这是半心半意的多元化。换言之,联想彼时已处于探索国际化突围的躁动之中。在纳斯达克的热潮诱惑下,联想以AOL为坐标,进入了互联网领域,双方建立了合资网站;以IBM的成功转型为模板,试图成为国内IT服务业的重量级企业。事后证明,简单的战略模仿和跟随并没有让联想走得更远。联想一直都没有放弃走国际化企业发展之路,只是想先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在国内实现转型后,再寻找国际化战略启动的战机。
  早在1990年,联想就在美国和法国设立了公司。1992年初又在硅谷设立研发实验室,以便及时获取电脑行业最新的技术与信息。1993年底,联想集团基本形成技术开发方面由美国硅谷、中国香港、深圳、北京组成的体系;生产方面拥有中国香港、深圳两个基地;销售方面北京联想拥有国内销售网,中国香港联想拥有国际销售网的布局。然而当时海外销量少得可怜,海外销售额占整体业务收入不超过5%。

第一章 从“借船出海的渔夫”到“国际油轮船长”(2)
联想始终想摆脱“只是做PC”的宿命,而其强劲对手戴尔却并不介意自己“只是做PC”的形象,依靠直销和成本管理优势继续蚕食国内市场。廉价PC和无人匹敌的分销网络曾经让Legend(传奇)成为Reality(现实),但当联想转向多元化时,联想的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对手却在以远高于联想的毛利率和惊人的增长速度抢夺市场空间。联想是因为不屑于做PC还是对PC的未来缺乏信心而转向?也许两个因素都有。当对市场和自身判断失误的联想,在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原点时,对手已经跑得更远了。
  重新专注于PC的联想决定将创新元素注入新品牌,以一个技术领先型的企业形象去拓展国际市场。联想将重点突破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了北美、欧洲和日本这三个全球最大的PC消费区域,其次才是亚洲和北非市场,同时向世人公布了一个可以量化考核的目标——在三五年内,联想要将海外销售额从现在的5%提高到25%~30%。联想换标后曾尝试使用自己的品牌Lenovo自建销售渠道来打开欧美市场,发现成本极高,渠道组建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令人奇怪的是,这次没有让联想管理层意识到有可能需要重新定位主攻市场,而是触发了一个更勇敢的行动——去收购负债累累的IBM的 PC事业部。这是一条短期达到目标的捷径还是饮鸩止渴的慢性毒药?尚难判断。但这符合联想对国际化的愿景,并购IBM 的PCD一扫多元化失败的晦气,联想为民族、为国家争了气。聚光灯的光环之下没有阴影。并购带来的销售规模让联想一下从国内企业变成一家国际企业,甚至被夸大为“具备了全球500强的实力”。
  也许逐个国家地去开拓,速度太慢,也不一定就走得通,并购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手段本身无可非议。问题不在于并购本身,而是能否驾驭并购所带来的一系列结果。联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在海外市场年销售额只有被收购企业销售额零头的、以中国式管理为特色的联想,正在试图控制一个有自身独特文化深刻烙印的国际性企业。也许这就是一家对手在广告上尖刻挖苦的“联想——连想都不要想”所传达的典型看法吧!
  联想的并购并非其设想的战略行动的一部分。联想曾表示,“换标是为联想未来扩大海外市场、实现品牌国际化做的准备之一,不意味着明天就要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国际化’是联想的远景之一,我们一直在进行周密的战略部署和积累,但目前业务还是主要专注在国内”。 说此话时是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