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都是密密麻麻好几张。 。。
华人经营之神(2)
对于他近于怪癖的节俭,许多人为之不解,但王永庆自有回答。1975年1月9日,王永庆在美国圣若望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贫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的确,正是在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之下,王永庆才建立起今日的辉煌,成就了其台塑帝王的梦想。因为知道回首过去,才明白现在的不易,所以才会充满压力,倍加珍惜。这就是台塑的精神! 成功秘诀 有敢于用身家性命做“赌资”的抉择魄力。 信守“人是企业之魂”的定律。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1)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财富档案 1963年正式接管了《华盛顿邮报》,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华盛顿邮报》,把它办成了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于一体的庞大的媒体王国,在财富500家大公司中曾排行271位,她以一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她是《财富》杂志500家公司中第一个女性的“一把手”,是美联社第一个女董事,是美国新闻界传奇人物,被称作“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企业类型 媒体。 成长记录 她曾经是个异常羞涩的小女孩,是男人背后的家庭妇女,是4个孩子的母亲,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事实证明,女性拥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她机会。 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新闻圈、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备受尊敬。美联储前主席保尔·沃尔克说:“一位如此害羞的女人成为华盛顿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实在令人惊异。”乔治·W·布什的评价极富代表性:“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传奇。”人们之所以给她如此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她是世上最富权势的女人,更因为这个女人代表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人性中最为高贵的品质——勇气与正直,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灿烂…… 男人背后的女人 1917年6月16日,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尤金·梅厄在美国胡佛总统任内曾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在杜鲁门总统任内担任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整天事务繁忙,母亲是上流社会出名的交际家,所以,当格雷厄姆出生没多久,她只是说了句:“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丑”,就继续进行她的应酬了。 尽管生在一个衣食不愁的家庭,但凯瑟琳却没享受到多少来自父母亲的关爱,因为相貌一般,她还很自卑。在上大学时,她的同学怎样也无法理解,这个全美最富有家庭之一的孩子,怎么只有两条裙子与两件毛衣,而她自己因为长时间的忽略,并不是很在意。 1933年,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梅厄通过中间人以82.5万美元购下了《华盛顿邮报》,从此,这家当时影响并不大的报纸便成为梅厄家族的资产。当时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只有5万份,一年亏损100万美元,是当年华盛顿5份报纸中,质量最差、亏本最多、读者最少的一份,谁也没有想到它以后会变成美国的媒体帝国。 尽管性格内向,胆小怕羞,但凯瑟琳从小就勤奋好学,爱好写作。她曾就读于瓦萨女子学院,两年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38年从芝大毕业后,凯瑟琳曾任旧金山新闻报记者,翌年加入华盛顿邮报,担任读者来信版主编,月薪只有25美元。 在这个时候,凯瑟琳遇到了一位年轻、迷人的律师,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当菲利普向她求婚时,她简直惊呆了,她几乎不相信这样一个从哈佛大学毕业、风度翩翩的精英人士会喜欢自己的羞涩和胆小。 1940年6月,两人结婚了,1945年,凯瑟琳的父亲将华盛顿邮报大权交给了菲利普·格雷厄姆,甚至把股权的大部分都给了菲利普,因为他认为女子根本不适合做新闻,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而她没有怨言,甘愿在家做全职家庭妇女,养育4个孩子,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菲利普·格雷厄姆很快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他更加引人注目了,野心勃勃地想要将这家地方报纸变成一份小型《纽约时报》。他在1961年购买了声誉不错的《新闻周刊》,指望凭此与不可一世的《时代》一争高下。而凯瑟琳依旧羞怯,乖乖躲在丈夫后面。就这样,在宴会上,她总是被主人安排在不显眼的位置上,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对她过于忽视。 但就在此时,菲利普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开始对妻子日渐不满,并一度同手下的一名女记者打得火热,引起不少风言风语。1963年8月,他在自家农场的屋中开枪自杀身亡。当时凯瑟琳已经46岁了,当了许多年的家庭主妇,丈夫是她的“天”,她不知道何去何从。 她打败了美国总统 没人看好这个缺乏光彩的46岁女人,几乎所有人都预言公司必将被出售。就像当时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有许多原因说明(《华盛顿邮报》)为什么要出售——一家经营不太好的报纸,一个岁数大的业主没有继承人,只有一个寡妇……” 在当时那个社会,女记者都是很少的,更何况是女领导。在当时报业领导层鲜有女性的情况下,本来怕羞和缺乏信心的她,往往连向记者提问都感到提心吊胆,担心做错事。后来凯瑟琳说,在接任公司主席后数月,公司举行圣诞聚会时,她担心闹笑话,结果花了不少时间去“彩排”如何在聚会上说好“圣诞快乐”4个字。 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支撑一家报纸?她开始向周围那些成功人士学习,学习新闻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手段。她用女性特有的广大和无私来作为自己管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2)
上任伊始,她就虚心询问,广泛征求意见,著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告诉她:邮报下属的《新闻周刊》有个人才,叫布拉德利。格雷厄姆立刻约布拉德利吃午饭,席间,她问布拉德利对邮报的什么职务感兴趣,他半开玩笑说:“如果总编的位子让出来的话,我愿意去补这个缺。”这要遇上别人,肯定就是一个玩笑,但是凯瑟琳居然就真的让布拉德利掌管了报社的总编辑大权! 首先,就是改变报社传统老旧的风格,布莱德利是一位“现代人”意义上的新闻人,他不喜欢强调新闻的责任感,更讨厌纯粹的资讯,他的短暂注意力使他无法容忍沉闷。在《新闻周刊》时,他整天督促年轻的记者写出好玩的东西,如今他要把这种风尚带入《华盛顿邮报》。 布莱德利喜欢明星记者制,坚信闪闪发光的明星们可以让报纸水准获得最快的提升。他从《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各处找来青年才俊,甚至包括3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与令人羡慕的薪水。一份伟大的报纸同样需要足够多的经费,凯瑟琳对此全力支持,将编辑部的经费从每年400万美元提高到800万美元,整整翻了一倍!就这样,一系列的剧变发生在《华盛顿邮报》,保守派纷纷离去,报社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始终与政府站在一边开始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派立场。 两次事件改变了《华盛顿邮报》,也把凯瑟琳推到了事业的顶峰。 1971年6月,《纽约时报》不顾政府禁令,刊登了披露国防部秘密越战研究报告即“五角大楼文件”,由于内容极其敏感,几天后遭到法庭禁止。此时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也得到那份文件,就是在这个时候,《华盛顿邮报》的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报道还是不报道?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凯瑟琳面前,即使格雷厄姆说“否”,相信不会有任何人会对她产生异议,但是这位女报人再一次站出来,说了“是”。她后来回忆,当时她非常紧张害怕,但她吞咽了一下,一连说了三个“Go ahead!”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