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是节俭无比。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成功秘诀 “不轻易相信任何人”是一生的座右铭。 攫取利益为首要,并不择手段。 众叛亲离后顿悟,施爱于社会。因之得到世人捧喝。    
报业巨子(1)
报业巨子——普利策 财富档案 与当今拥有120亿美元资产的报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相比,约瑟夫·普利策2.8亿美元的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比默多克几乎早出生了一个世纪。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逝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受世人瞩目。 企业类型 报业。 成长记录 美国东部时间2002年4月8日(北京时间4月9日),第86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成为本次获奖作品的主导内容。从1917年以来,这个奖每年颁发一次,它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有抱负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为奋斗目标。 今天,普利策奖对美国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新闻界,正因为如此,这项奖金不多但荣誉极高的大奖才被美国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而这项奖项的创立者就是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 流浪汉·军人·律师·记者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口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的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法文等语文训练。 但平静的日子并不久长,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再嫁,但普利策却和继父布劳的关系很糟,为此他决定离家独立,那年他17岁。起先,普利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拒绝。后来他听说美国新大陆正在内战,应该很需要军人,当时的美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于是,年轻的普利策打算到那里碰碰运气。 没有钱,这个年轻人便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来到美国,上岸后,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他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招募人员见他是从匈牙利过来的,便让他加入了“林肯骑兵队”,成为一名骑兵。 军队的纪律是严格的,这对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普利策不啻于一种折磨,有次他忍无可忍顶撞了上司,差点为此送了命。从此,在军队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错,但也不再冲动、幼稚了。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1865年5月23日,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他的军旅生涯也结束了。 战后的纽约,到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约瑟夫·普利策虽然会讲匈牙利语、德语和法语,但英语却不怎么好,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 无事可干的普利策只能在街头闲逛,望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想着自己今后的生活出路。纽约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他决定到德国人聚集的城市圣路易斯去,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工作。圣路易斯城在当时的普利策心目中是希望之乡。 在这种希望的驱动之下,普利策来到了圣路易斯城。此时他已经囊中空无一物。圣路易斯也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还是经常失业。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他经常干不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普利策也没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博览群书。最终,他成了一名律师,但因为没名气,找他打官司的人寥寥无几。 一次偶然的机会,普利策结识了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原籍德国,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现在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而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刚好当时有个记者的空缺。当普利策无意中提起自己的种种经历,苏兹意识到,他就是他们想要的那种记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聪明能干。 就这样,普利策开始了自己的记者之路。 起伏不定的报人生涯 上班的第一天,报社老总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普利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但普利策不是光报道一下情况就了事了,还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这下子对他的能力有疑问的老总,也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在领受任务后,他就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与别的记者不同,普利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老朋友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但这些文章一登出,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报业巨子(2)
在苏兹先生的熏陶和鼓励之下,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不仅在新闻方面大放光彩,还开始向政界进军。 1869年12月,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法案追查。虽然受到了许多恐吓,但他不为所动,依旧写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但是政界毕竟非久留之地,普利策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干起了新闻,使别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是个好报人,也是个生意家。他在拍卖场中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赚了2万美元。 更大的机会来了,1878年,普利策发现圣路易斯的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因经营不善,正打算出售,便以2.5万美元买下《快报》。这样,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虽然这家报纸发行量只有24份。 为了改变它的老面孔,普利策把它改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新报纸头版刊出了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在普利策的努力之下,他的报纸讽刺自满、抨击懒散;他的报纸充满了有趣的情节,迎合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他的报纸洋溢着崭新的生命力。人们说,这种生命力就是普利策创立的“煽情主义”。于是这个新生的报纸很快发行量直线上升,超过了当时市内的喉舌——《共和主义者报》。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吸引了读者,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报界同行的嫉恨。《环球民主报》带头攻击《快邮报》是“虚假地编造,卑劣的煽情主义”,其他一些报纸也纷纷追随。普利策一点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