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典作《推销员之死》,大众即使没有看过,也听说过;第二,是他娶了*的偶像玛丽莲?梦露为妻。这件事情,知道的人不少,羡慕的人更多。
《推销员之死》,在美国被不少大学列为教科书,亦是戏剧发烧友必须看过、读过,甚至演过的指定剧目。老宋第一次看《推销员之死》是在80年代初期,还是小宋的他刚好到香港探亲,心中仍然有着一份文学情怀,所以咬牙花了80港元门票,算是大出血。
至今20年了,老宋除了难忘的第一次海外买冰箱大件带回去经验,就是主角临死前的一段台词印象深刻。老推销员的大意是,他辛辛苦苦为家庭挨了这么多年,得到的,只是家庭中所有分期付款的物品刚好供完最后一期。最后一期,也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段戏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老宋的亲戚,刚刚分期付款买下一个单位,年期是25年,老宋第一天还想,外国的银行这么好,愿意一次借那么多钱给穷人买楼。看完这出戏,他就觉得25年真是长啊,用半辈子还钱的感觉真不好啊。
但是,这一出戏,没有吓倒老宋以后按揭分期买房,倒是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中等城市的小科员,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他由这一出戏,想到了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也能有作用。既然别人做推销员,都能养活妻儿,还买了大屋好车,那么内地做推销员,一定也有办法。于是,他毅然辞职到了深圳,一开始是推销纸箱,复印纸,然后是药品和保健品,一直坚持了三四年,做上了保险代理后他就如鱼得水,多的时候,有四五百个客人,也算保险公司的一员猛将。再后来,小宋成了老宋,房子买了一间又一间,而且按揭只是5年、10年,他说不想负债这么久。人也做了讲师,专门给新人讲推销心得。
想不到阿瑟米勒的逝世,除了重温观看这经典的经历,也带出这样一个社会底层发迹的故事。
理想居所
说了很多富人买房、卖房、的事情,该讲讲我自己对房产的感受了。
其实,越是年轻的时候对于未来越有想象。记得童年里,觉得一个理想的家应该是一个城堡,旁边有护城河,就像是007系列电影中,主人公在上面跳来跳去的那种高大沉郁的样子。
当然,现在年纪大了,也知道住在那样的大房子里面不仅保养维护很费神,而且容易寂寞,即使是不计成本,也不会再选那些太缺乏个性的古堡了。
30岁前后,自己最欣赏的居住空间的灵感来自于电影《盗火线》。里面的男主角罗伯迪?尼路的房子,在悬崖边高楼最高的一处,墙壁全是纯白色的,还有一面全是落地的大玻璃,望出去是海,不远处的是山崖和岛屿,绝对是非旁观者的感觉!好在这篇文章里不用考虑成本,才可以这样漫无边际地想下去。但实际上要安这样一个家,已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要有一个这样的环境,说不定要到地中海或者加勒比海才可以找得到。
第二节 买到合适房可不容易(5)
以前我在媒体坐班的时候,天天看着电脑,想的都是抽象的概念:有这样的一个空间环境,可以让我把喧嚣和紧张减到最小,而且只要接上宽频电信通道,就可以直接在家中做SOHO一族,连路上的时间都省了下来,一样可以完成工作。
对于买了杂七杂八一大堆镜头的我,总觉得在阳光里面把玩器材是一种特有的乐趣,1999年前后,我最盼望的是,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家:足不出户坐看秋水与长天一色,绝对是赏心悦目的乐事。而且与自然接触得这么紧密,可以在不经意之间默默感地受季节轮转的微妙节奏,风雨阴晴和自己都只有一层玻璃的距离,在漫长的一生里,每一天用镜头一一记下身边周而复始的四时变化,夫复何求!
不过,这两年因为经常接触房地产业,看了很多所谓的豪宅名盘,特别是一些日本的大师级的住宅作品,听了行家一讲解,才慢慢知道妙处。原来,真正适合人居的房子,其实不必太追求什么主卧室的视野和夸张的外立面,也不仅仅是看有多少豪华会所与绿地的配套,而是房屋的选用材料,是否健康和环保;建筑和周围自然资源的关系,是否合适;房子里面的设计间隔,是否考虑到了用户的年纪、文化以及生活习惯。
当然,这样说起来,理想的居所,比起一所谓豪华装修、绝版地段、唯一风景什么的项目都要难遇到了。
2005年的冬天,我刚好在海外寄居。一个有着小院子的独立屋的首层,大厅有一个不夸张的落地窗,正好能够看到院子里面的几株大树。恰赶上那边60年来的最低温,连续多场鹅毛大雪过后,端的是粉雕玉砌的世界。虽然,美中不足是雪后就得赶紧劳作铲雪,不然就全没了道路,但是的确是一个愉快的冬天。
不是什么人都适合买房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说的是海外的事情,和国内的具体情况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之处。
大凡到异国的新移民,房子的问题都是一大困扰。例如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一般最差的地下室单房,月租金也要300加元;别的出租房,环境比较差的,月租金是600加元;要过得去的话,就得每月800加元;要住得舒适的呢,每月花费接近1000加元。至于真的要住上中产水准的房子,光是物业管理费每个月就得两三百加元了。换成人民币来计算的话,这些数字还要乘上7,新移民自然就难免肉疼。于是,就有的财务公司或者金融机构开始游说,说不如自行置业吧,普通一点的房子,做个按揭贷款,交了首期之后,每月只要交付1000多加元给银行,15年20年之后,就是自己的物业,不像租房子那样,白交了一二十年的租金到头来还是什么都没有。这样的说话乍听上去还是很吸引人的。
吾友阿福,就是在城市东北角的城乡结合部买了一幢房子,大概是20年的还款期,首期35%,每个月供款是1000多加元。这幢房子虽然离市区较远,但是上下两层五间房子还带一个车库,除了他夫妇儿子三人之外,还足以安置得下他的父母。他还把其中一间房子出租,收到的租金足以支付一半的银行供款。
不过,他真的这么做之后才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首先,因为住得远,加上家里人口多,所以一定要买车,买车分期付款费用加上保险、油费,也要上千元。其次,要租房子出去,就多了很多法律手续支出,不是每个房客都很好打交道,因此还带来了风险。同时,自己的物业也要定期给政府交地税,又是一笔数额很大的支出,特别是首期出去五六万加元之后,等于把半生积蓄在手头的现金全部压了出去。而现在,一贯活跃好动的阿福发现,生活已经被牢牢地固定在这幢房子方圆几公里之内,每想到旅行,都会很担心花费,总是觉得自己的房子不住就吃亏了。这样的心态使得未满30又不甘心做上班一族的阿福夫妇都进退维谷,再也没有往昔迎接挑战的豪情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节 买到合适房可不容易(6)
其实,阿福已经算是运气好的了。另外一个从武汉来到加国七八年的工程师夫妇,已经因为房子而焦头烂额。本来丈夫在北电网络工作,每个月扣税后有净收入4000余元,算是小康水平,但是他们前几年一时贪图方便,购买了比较好的房子,而且按揭做得很低,首期只付了5%,于是每个月要给银行2000多元,加上养的车每月供款也比较贵,这样一来,遇到经济不景气失业之后,那点积蓄根本支付不了多久的银行付款——要知道加拿大的银行可真是铁面无私,一旦每月付款拖延,真敢叫法院来封屋,把人赶到大街上去。但是偏偏他们急切间又找不到工作,于是只好到处找朋友告贷,狼狈非常。
其实理财专家已经总结出规律,大凡购买房子等变现能力差的不动产,千万要量力而为,首先按揭比例不能够低于10%,一般为15%-20%为合适;其次,每月供款最好在月收入的20%左右,上限不能超过30%,这一个规律在哪个国家基本都通用,但是如果经济条件不许可,就没必要一定买房子了。毕竟,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拥有自己物业的家庭也不是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买房子的。
买房要买好区域的
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造成各国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普遍下跌。北京、和上海这样四五年只涨不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