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XH:哎~~~,这小兵和军长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呀!
htgyhan:(窃喜,偷笑)嗯~~~,你所指的“大叫驴军长”是?
H…XH:就是那个光着身子满街跑的毛驴老小子!
htgyhan:哦,哈哈。看来“H…XH”深受《裸奔》毒害。我看到军长那里踩的都是你的脚印,能谈谈吗?
H…XH:可以,当然可以。老实说我在开始读《裸奔》这本书的时候心理非常的浮躁。本身我这个人就不喜欢这种都市题材的小说,只是因为他的选材是退伍军人,我才迫着性子看下去。这本书前几章像电影快进的叙事风格愈加使我烦躁不安,要不是当时我同期看着另一本优秀的小说《猎日》(这本开篇和《裸奔》恰恰相反,情节推进慢的要死)。我真不知道是否能坚持读到现在。
htgyhan: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吸引的呢?
H…XH:嗯,这话说来就有趣了。正如前边说的,我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这本书的,自然砖头也不会少喽。就在我横挑鼻子竖挑眼之际,梦河兄找到我,说他正在修改这本书,并感谢我在他那里发言。这下我就来了精神,吹毛求疵的开始海扁。真佩服梦河老哥,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我。最后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在别的大大那歌功颂德,到了军长这里就遍地屙屎(汗一个)。
htgyhan:呵呵,是不少。
H…XH:所以我开始反省自己。出于给梦河老哥说些好话的目的,我逼着自己耐下性子认真的看看这本小说。巧的是这时我的阅读进度正好度过了作者的“快速铺垫”期。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捧腹的幽默,还有些许非常灵动的人物、环境描写。在笑声不断中我感到惊喜。
htgyhan:嗯,往往读者的心态影响着他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一本书前,尽量不要先入为主的附加给它自己的态度。虽然这样很难,但要深入理解作者向我们传达的信息,这样做是很必要的。然后呢?然后你又做了什么?
H…XH:对,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摘掉了有色眼镜的我,阅读自然也就惬意了很多。带着这份好心情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老所长”一章的时候,我拍案叫绝,这章写的太好了。我已经被故事深深地吸引。然而随着深入的看下去,我再也笑不出来了。作者“黑色幽默”的背后潜藏着血泪的控诉。梦河兄在用诙谐的语言平实的叙述生活。作品“在情色、道德、理智和黑白道义之间挣扎周旋流露出来的真实感”'1'正体现了“视点下沉”、“正视恶”、“探究生存本像,展示原色魅力”等一些“新写实”的基本美学特征。'2'而这份深沉和厚重却掩藏于老渡的莞尔一笑之中。这使得我不得不在读完第一部分后重新翻回扉页,重新审视这“毛驴裸奔”的世界。
htgyhan:能具体的说说吗
(美学评说)
H…XH:好的。首先我想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一下这本书。
众所周知,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深刻的影响到了文学创作的变革。文学走下了圣坛。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文学创作的阵营。军旅文学也不例外,同五十年军旅文学早期的规模化、军团式的集团作战相比,走过五十年的这方绿色,在网络时代的催化下面临新的挑战。
个人化、多元化、流行化、草根化、自由化、宽泛化和后现代主义的新审美需求的出现,使军旅文学创作已不仅仅是电脑记录替换传统的用笔书写这种形式上的变革了。它的内在实质已经发生了巨变,创作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人和作家。如:《最后一课子弹留给我》的作者刘猛当时就是一个学生(后来从军成为导演),《硝烟散尽》的作者退色的子弹(笔名)则是留日博士,《愤怒的子弹》作者周健良又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们都是通过网络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随着“平民写作”的深入,迎合这种新的现代审美情趣,“草根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本应运而生。而渡梦河的《裸奔》语言口语化,流行符号充斥其中,表面上的放浪、不羁、松散,聚合着凝练的精神和厚重的思想,这些美学形式契合了“草根文学”的新审美特征。实现了一次新审美的爆发。渡梦河的《裸奔》与刘猛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形成了双峰争辉之势,为五十年的军旅文学大营添得一方清馨的新绿。
htgyhan:是这样的,网络给予了文学爆发式的突破。上天入地、过去未来、时间空间的叠变,无所不用其极。语言的自由,形势的宽松使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爆炸式的发挥。没有了纸张的约束和出版的羁绊现代的创作甚至撼动了“完整性”牢不可破的定律,以至追求维纳斯式的残缺之美。比如刘猛的《猛虎营》,刘洪涛的《****》,日蚀的《猎日》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千年老坑”但仍有追捧者无数。谁能说他们不是成功之作?这种打破完整的形式更加笼罩着一种“残缺的凄美”! H…XH:呵呵,你的补充是我没想到的。向你学习!
htgyhan:(成吉思汗)咯~~~,你刚才提到了精神和思想,那你能从《裸奔》的思想性上谈谈吗?
H…XH:唔……,可以。《裸奔》是围绕着周飞以及他的四个异姓兄弟退伍回家后的生活境遇展开的。
从周飞五兄弟的农民出身,陆战队的背景来看《裸奔》其实并不能划分到“都市言情”小说的阵营中去。作品中对退伍军人所充满的悲悯情怀和炙热感情,究其实质,它的内在精神还是符合军旅文学创作特征的。只不过作者将着墨点放在了军营外,极力表现的是对当今中国农民军人在“回归土地”后的生存环境、生命意识和生存景况'3'的探寻。即对“后农民军人”的咏叹。
(“后农民军人”的咏叹)
htgyhan:嗯……。我们知道,中国军旅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以阎连科、陈怀国为骨干的一部分作家开始了 “中国农民军人”以军队为跳板“逃离土地”的“农家军歌”式的吟唱。出现了《夏日落》《毛雪》《无岸的海》《农家军歌》等一系列思想厚重,影响深远的“新写实”小说名篇。那你所说的对“后农民军人”的咏叹,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H…XH:有,当然有。“后农民军人”或者说“后农家军歌”是我跟据《裸奔》表现出“农家军歌”的思想而时序上滞后“农家军歌”的表现形式臆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和你曾经提到的“展现了‘中国农民军人’的一个理想原始初态。”'4'都是与“乡土中国与农民军人”'5'这一主题一脉相承的。伍汉民的《狗儿山上的八路军》和渡梦河的《裸奔》,两位作者都是在有意或无意的对这一主题的探寻中完成了对前辈的继承和发展。一个向前追根溯源,一个向后深入挖掘。
htgyhan:嗯,那能具体谈谈军长在《裸奔》中是如何“向后深入挖掘”的呢?
H…XH:对,如果看过《裸奔》就会知道,作者关于军营生活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那么“农民军人”又从何谈起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周飞五个人的经历来说,他们都来自农村,又都有“逃离土地”的军营经历而最终又不无例外的都回到了那个小镇。就连最接近于干部身份的周飞在考虑是否要留部队等着提干的时候的得到的却是:“你小子还是退伍吧,你那臭脾气根本不适合在部队发展,我马上要转业了,没人罩着你,你就等着混个副连回家抱孩子吧!”(第一章 结义)这样令人沮丧的回答。(当然作者其实也是暗指军营的另外一面,我将在后边分析)。虽然周飞“因为父亲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给他买了城镇户口”(第一章 结义)有了“吃商品粮”的身份,但他仍然不能逃离土地。“三等功和党员的身份并不能马上改变周飞的命运”(第一章 结义)。作者怀着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讲述着“中国农民军人”不变的宿命:“出身土地——逃离土地——回归土地”。作者通过周飞父亲的口在向读者传达着一个朴素的“农民逻辑”:“老父亲的想法很简单:不奢望儿子上大学,当完兵回来凭着城镇户口就可以明正言顺的跳出农门。”(第一章 结义)是呀,“跳出农门”何其简单的四个字,承载了几代农人的夙愿。“老父亲没日没夜的奔波了三四个月花了几千元钱后”(第一章 结义)终于“达成所愿”。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终了。周飞最终并没有吃上这份商品粮。非农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