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安溪茶农即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克服了此前采用茶籽繁育的致命弱点:种性容易混乱、退化,最终导致茶质下降。近一个世纪后,当魏荫、王仕让在大雪消融的南岩山头找到铁观音时,他们首先进行的就是对茶树实施“整株压条繁殖”,以解决茶树遭“雪灾”重创而大面积冻死之困扰。新品种的“规模繁殖”,使铁观音在安溪茶乡迅速传播开来。
在铁观音由发源地向外四处传播的轨迹中,我看到了一个发散性的古代中国社会结构,这显然不是由于安溪古代政府的极力推广,纯粹是源于民间的力量,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民间力量,使得铁观音没有在朝代更迭改变中消失,反而愈加生机强健。在解决温饱的生存大计面前,安溪茶农“创造”物质世界的热情始终高于政治“觉醒”:1920年,他们在“整株压条繁殖”的基础上,试验“长穗扦插繁殖”获得成功。1936年,改“长穗扦插繁殖”为“短穗扦插繁殖”,又获得成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运用和最先进的茶树繁殖法,不仅传遍国内各产茶省,还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家。
铁观音密码(7)
由茶籽繁殖到短穗扦插,铁观音的“繁殖文化史”无意中书写了生物学“克隆技术”的传奇。这项世界首创的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诞生在安溪茶乡不是偶然,它从侧面说明物质文化的创造者永远都是普通大众。你我今天在“心安理得”地享用其创造的文明成果时,当有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感恩。
在我的动态描述中,读者们已经被告知:“人为”的因素如何深刻地作用于铁观音物种本身,千百万安溪茶农一代代所连续创造的茶树“繁殖文化”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极限。有关那个时代的茶叶形制,我们只能在有限的人文典籍中披沙拣金,找到一丝难得的踪影。值得庆幸的是,现代铁观音几乎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来自遥远古代的品性与工艺,不仅流风遗韵犹在,而且更加凝香聚气,承接先天的神秘造化,兼具后天的创新培植,是一个天、地、人“三元”并存的珍稀品种。
数百年来科学工作的宗旨,就是颠覆各种神话与传说,探究铁观音物种的源起亦然。理智的人们今天已逐步相信,在科学面前,覆盖在自然之上的神圣外衣终将被层层剥去,变化才是自然存在的本质,而科学工作的意义在于追寻物质文化的根本动因。单纯从气候、时间等自然环境因素研究铁观音物种是不完整的,人类的不断创新、持续创造,才是物质文明演进的唯一内在动因。
铁观音“繁殖文化史”所潜藏的丰富人文密码,是不是值得我们格外留意?其所集中体现的铁观音生生不息、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优秀品格,是否启发着人类,须有超越物质之上的、高尚的精神追求?
也是一个完整社会
笔者关于铁观音源起的系列文章见报后,陆续接到不少读者的来信来电,他们或指出笔误不足,或提供线索方向,其中,要求笔者循着既定思路深入探究铁观音人文密码的读者最多。
读者的批评使我意识到,我的历史研究尽管粗陋浅显,叙述不无松散,却要努力摆脱功能主义的立场、主观主义的分析,避免把读者引入虚幻妄无的空间。实际上,我觉得目前的铁观音文化架构是不完整的,我们仅仅把铁观音看做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场景,而不是认为铁观音本身是一个完整社会,这里潜藏着纷繁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俗,同人的社会一样有秩序、有规范,与人的社会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铁观音奇妙香气在茶叶未被采摘时闻不到,刚被采摘下来时也闻不到,却在制茶工序中逐步地形成,呈现出迷人变幻的香气,被人们称为‘制造香’?”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特地来到距城数十公里的一处茶农家,向这家主人——一位有着丰富制茶经验的柯姓老茶师请教。
铁观音密码(8)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老茶师尽管技艺精湛,但由于表达上的原因,他未能尽述其中奥妙,自然不能帮我解去众多困惑。但是,我仍然受益匪浅,在老茶师家中待了一个晚上,我目睹了炒制一泡铁观音长达十几小时的全过程,只是由此引发的思考更多,仅仅一个“半发酵”,我同时想到“什么是乌龙茶的半发酵?”“与传统意义上微生物参与其他物质的有氧发酵是一回事吗?”“半发酵之‘半’如何具体量化?”“半发酵是否为铁观音产生香气韵致的关键?”等一系列高难度系数的问题。本想在纷纭的尘世中找寻一个舒放身心的角落,反倒走入这深如海、了无界的铁观音茶天下……
我的一系列疑问经过数年的几方求证,终于逐渐明朗清晰起来,懂得“半发酵”仍是铁观音制作工艺的“核心技术”,关系到铁观音香气品质的形成,也关系到滋味品质的形成。由于“半发酵”技术的科学运用,使得铁观音的滋味既不同于绿茶,也不同于红茶,形成自己独特的鲜爽、醇厚、甘喉的品质,并具有“音韵”的风格。
什么是“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二分之一”,如此释义虽然不尽如人意,用来说明其他事物还是不成问题的,但用来描述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则不能尽其全部,显得捉襟见肘,因为铁观音纯粹是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行为传承”,无法进行技术量化。怎样熟练掌握好“半发酵”技术?老茶师的制茶经验告诉我,铁观音的“半发酵”体现在“看青做青”这道关键工序,一个优秀的制茶师光眼观手动还不够,还要依靠智慧、经验与悟性。
老茶师的“个人成长史”实证了这个道理:他的制茶技术传承自他的上辈,同时他又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三个儿子,但显然三个儿子的制茶技术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差异的原因自然是各自“智慧”“经验”与“悟性”不同,个中原因纷繁复杂,恕我不能一一展开分析,留下更多的谜团。
由铁观音的“半发酵”制作,我又联想到儒家历来倡导的“中庸之道”。虽然在待人接物上采取这种态度是值得批判的,但凡事能够“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又是最难做到的,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掌握铁观音的“半发酵”技术之难。
我的目的只是借此披露铁观音制作工艺的“冰山一角”,提醒人们在分享体验铁观音物质世界时,要更多关注铁观音物质世界的忠实创造者,是他们一代代“衣钵相传”,一代代研究创造,使我们得以拥有一个芬芳四溢的茶香社会,并获得更多来自性情的体验,走向生命的成熟。
铁观音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再次说明,这是一个天、地、人“三元”并存的优异品种,她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铁观音是平凡的,她只是一种茶品;铁观音又是高贵的,她是安溪茶农心血的结晶。
安溪图腾(1)
考察安溪本土的氏族信仰,我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即绝大部分氏族所固有的文化标志已经难以复原,这是十分遗憾的。但是,这从中却引发我的另一联想:所有安溪人的“氏族信仰”是什么?
氏族信仰亦即“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一语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原始人认定,本氏族人一定起源于某个特定的物种,与某种动植物构成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氏族最古老的祖先。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动植物的崇拜,毋宁说是对祖先的敬重,这样更准确些。图腾物中动物多于植物。北方中原黄帝部落的图腾是“龙”,南方楚人的图腾是“凤”,当秦灭六国实现南北统一时,文化也互相交融,于是出现了“龙凤呈祥”的图案;又因为是中原部落统一中国,“龙”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泉南,每逢节庆活动,大规模文艺踩街中必有民间拍胸舞一项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者往往装扮奇特,头戴一稻草与红布条绞合编成的草箍,草箍于头前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