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并限制着我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每一个行动,我从未真正忘记对结果的道德准则的关注。我的准则很简单,就是支持处于劣势的人们,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憎恶不平等。”《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杂志资深编辑迈克尔·曾伯格的观点,对于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两点:“造就科学的原材料不只是科学家们的观察、实验和计算,还有他们的强烈愿望、梦想和愚蠢。” 很显然,萨缪尔森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萨缪尔森的理想主义情结,很可能来源于犹太人的传统——古犹太的拉比或学者在学院讲学时告诉人们,千人进而一人出。什么意思呢,就是进入这所学院的上千名学生中,如果有一个人在所学的领域中成为精英高手,那就是这所学院的幸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幽默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4)
在古代的《塔木德》研究院中,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习俗:靠后的长凳总是由较差的学者来坐。当他们逐渐能够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华时,他们就移向靠前的长凳上。最前面的长凳只能由最聪明和最有创造性的学者来坐,他们被称为“移山者”。用曾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院一起合作过的数学家犹太人利奥波德·伊菲尔德的话说,在爱因斯坦说科学家的理想职位应该是看守人时,科学家们曾怎样地大笑起来。而萨缪尔森则幽默地说:“就像在一个未开发的湖中打渔,网网皆有鱼;可还是有那么多人们从未品尝过的新鲜诱人的新品种。”所以,创造性成为每一个有理想主义情结的犹太人的最高原则。 ()②值得一提的是,《塔木德》中提到拉比艾黎扎的故事:他的老师约哈南拉比称他为“奔流不息之泉”,还常常说,如果将所有的犹太圣贤置于天平的一端,他的重量会超过所有的人。《米德拉西》评论说,艾黎扎听从其妻的劝告,在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被毁之后,搬出一所著名的研究中心。由于艾黎扎与其他学者隔绝了,所以在《塔木德》中很少关于他创造才能的描述。
萨缪尔森在回忆自己的经济学之路时,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客观地写道:
对于拥有一切的人,神仙还能给他什么呢?施蒂格勒在提到萨缪尔森1947年的《经济分析基础》与当时刚出版不久的1948年畅销教科书《经济学》时,是这么介绍他的:“萨缪尔森功成名就,如今要追求财富了。”不久之后,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即可闻到燃烧房地产抵押证明的烟味。不止于此,加尔布雷斯在《财富》的一篇书评中曾预言,新一代将从《经济学》中了解经济学,结果是被言中了。有人听到萨缪尔森曾自满地说:“只要我能撰写这个国家的教科书,那法律条文就让别人去拟定吧!”威廉·巴克利在耶鲁大学抨击这本教科书亵渎神灵与人,结果反而为它营造了全新的声势,世界各地的销量也一路飙升。
我再三反对科学界大人物或大成就的观点,老农们常说,点滴之水都有帮助,说着就朝池塘吐口水。一个人应尽力去做他前面最急迫的事,即使做了之后没有什么回报,也应尽力而为,这是最佳策略。况且,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也许会碰到熊彼特学说中的创新或达尔文理论中的突破,让你的回报又与日俱增。
在莫扎特与布拉姆斯之间,我偏好莫扎特。我很感谢斯拉法遗留给我们贵重的金块。如果他也能赏赐给我们一些珍珠宝石,经济学一定会更好。每当忆及他动人但忧伤的眼神,不禁会想起詹姆斯的话——如果他生来就有一瓶香槟,应当会成为比较快乐的人。凯恩斯一生未曾遭遇写作的困境。晚年时有人问他,如能重来一次,他会做一些什么不同的事,他回答说:“我会喝更多的香槟。”
有一次我问和我交往甚密的统计学家弗里曼:“如果魔鬼用一个精彩的理论来交换你的灵魂,这笔交易你做不做?”“我不会做,”他说,“如果换的是不平等理论,则可以考虑。”我喜欢这一回答。我曾证明,没有谁会笨到平均值六万标准以下,这项萨缪尔森不平等理论使我名噪一时。无论后来的学者对此再怎么发挥,以及在较早的文献中找到类似的先例,都没有改变我沉浸其中的乐趣。因为这就是科学方式,就当时来说,足以为当时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写道,“在平等中加进一些理性,在效率中加进一些人性”,这是二者之间躲不开的替代关系。而萨缪尔森称由此产生的妥协为“有心灵的经济学家”。他还补充说;自己梦寐以求的是使经济学成为“有头脑的经济学”,上述言论则表达了萨缪尔森的头脑和心灵。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使人类具有崇高生命。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将高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告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尽管只是确立了一个社会的理智风气,但却是智慧确立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据《圣经》所说,心灵是智慧的源泉。心灵形成人类的特征,细化人的情感,丰富人的精神,也使人能接受各种变化。正如《箴言》的作者所说,“智慧之心择善事之。”智慧之心对世界上的弊病也是敏感的,因为这样的心能唤起助人为乐的风气,也能唤起人们对穷人的需要和苦难的关注。因此,萨缪尔森希望经济学仍然是一门道德科学,② ()也希望经济学家渴望拥有智慧之心,即便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在科学的领域。这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目标。
萨缪尔森认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接受经济学的基本训练。意见的反对者,应该比赞同者更需要接受学术方面的训练。因此,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首先要成为一名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意见领袖”。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享受,而且要成为一名不抱任何偏见的专家,客观地对待经济问题和残酷的现实,确实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一定能够造福于人类和社会——这是我要求学生们永远不要忘记的。”在萨缪尔森的心中,经济学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是一张愉快的通行证,宛如凯恩斯的香槟,带给人类无穷的乐趣。与此同时,在一套复杂但非常有趣的分析体系中,探究可以改进现实世界的问题,充满了希望和诱惑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矮小的经济学巨人”:弗里德曼(1)
一位著名的诗人弗罗斯特曾写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金黄的林中有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这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弗里德曼最喜欢的诗句。正是这位身高只有5英尺2英寸的“矮小的经济学巨人”,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成为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他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在公共政策领域,他曾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戈德华特及尼克松总统与里根总统的非正式顾问。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论》、《资本主义与自由》等,他的理论核心就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立的经济见解,随时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为此受尽了人们的嘲弄。
历史在沉思之后,终于被他折服。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和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被誉为20世纪同凯恩斯并驾齐驱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内,他于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的主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同;而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从而放弃了延续多年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广泛地接触政界人士,并积极推销自己的思想,影响了许多政界领袖的公共政策。1980年,弗里德曼还主持过一套10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自由选择》,并借此大力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了同名的经济学专著及*。在这本*中,他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以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