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不教,父之过。”如今,家庭也好,社会也好,没有不重视教育的。但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却存在着相当的偏差。许多人相信“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为第一要务。只要孩子“主科”成绩好,家长就舒心,老师也表扬。大多数人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商,而是被纳入考核的情商和逆境商。有研究表明,在成功者的诸多成功因素当中,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却占80%。
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个人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难以理解、不可思议。会疑惑某个人怎么会做出那样的判断,怎么会有那样的行为呢,会感叹某个人为什么总是犯同类型的错误呢!其实,症结就出在人的情绪逻辑、情绪智能的差异上。
每个人的“情绪逻辑”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有理性逻辑,还有“情绪逻辑”。人类的理性逻辑有着大致相同的规律,而“情绪逻辑”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人生情态。老百姓有句话,叫“一母生百般”。就是说,兄弟姐妹几个虽是同一父母所生所养,脾气性格却大不相同。不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为什么一样的种子,种在同一块地里,就长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来呢?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生长的情绪环境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所受的情绪教育是不同的。首先是母亲“十月怀胎”期间的情绪不同;其次是家庭环境给每个孩子带来的情绪环境不同;再次是他们在社会上经历的情绪环境不同。夫妻之间情感的变化、家庭境遇的变化、外部环境对家庭成员带来的情绪影响等等,客观上造成了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所受的情绪教育是不同的,因而,每个人的“情绪逻辑”是不同的。其外在表现就是性格特点的不同。这符合“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规律。
一个人的“情绪逻辑”形成之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情绪逻辑”判断事物和采取行动。当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没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那么,大家都会以理性逻辑做分析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如果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情感逻辑”就会发生作用,那么,达到共识就有相当的难度。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清官难断家务事”,道理就在这里。当我们觉得某一个人的行为不可理解的时候,就要设法跳出自己的“情绪逻辑”,找到那个人特有的“情绪逻辑”,这样就有可能摸索到其固有的“情绪逻辑”规律,然后,才可能去认识和理解他人。
每个人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们运用理性逻辑则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而一个人的“情绪逻辑”一般是悄悄地开展工作的,是以“地下工作者”的方式活动的。如果一个人能清晰地感知自己的情绪,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很高的情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管理和校正自己业已形成的“情绪逻辑”,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逻辑”所左右。很显然,每一个人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的,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在“情绪逻辑”的指引下进行判断和采取行动,因此,许多人都有“鬼使神差”般地犯错误的经历,而且犯了错误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重复错误自然也不可避免。
从文化教育来理解情绪教育(2)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一个人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情绪逻辑”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所谓“感情用事”。有的人与人之间会“一见如故”,有的男女之间会“一见钟情”,其实这都是“情绪逻辑”在不知不觉中分析判断的结果。因此,许多人相信一见钟情,相信缘分、感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的“情绪逻辑”存在一定缺陷,那么“感情用事”往往会陷入荒谬,“看走眼”的情况可能会时有发生。对于具有用人决定权的领导者来说,情绪智能要比一般智能重要许多。情商高的人一般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人的判断也会相对客观。
情感是引导人们进行选择的重要力量。理想的决定不能只靠纯粹的推理,还要靠直觉和学习与积累的情绪智慧。所以,教育不应只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播,应该包括情绪教育。情绪知识也属于知识的范畴,“情绪文盲”也是“文盲”。当下,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同时,应该把关注情绪教育、扫除“情绪文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所谓情绪教育,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情绪逻辑”,提升一个人感知、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教育越早越好。老百姓有句俗话,叫“从小看八十”。就是说,孩子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对未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在儿童时期学习任何智能都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像体育、音乐、舞蹈,大约都是从五岁左右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情绪教育是从母亲受孕开始的。孕妇愉快的心情、阳光的心态,不仅有益胎儿的身体发育,也会有益胎儿良好“情感逻辑”的培养。一些研究者认为,几乎所有的情绪在婴儿早期都已出现,随着个体的成长,情绪得到逐步发展。到10岁时,大部分儿童已经自然形成了一套管理情绪的适应性策略,也就是“情绪逻辑”。
孩子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儿童的情绪特点是简单、强烈、短暂、多变。任何一个微小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会狂怒号哭,一旦满足则立即破涕为笑。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来得快捷迅猛,去得转瞬即逝。看上去,儿童并不懂得对情绪的自我克制,只是任性随意地发泄情绪,还不能因时间、地点、对象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调控。但他正是在不经意间学习到了情绪反应与自我欲求满足之间的关系,由此打下了自己独特的“情绪逻辑”基础。所以儿童的情绪教育,重点要放在处理好对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回应上,并注意增强其表达情感的能力。儿童的情绪教育在于学者无意,教者用心。现在,家庭情绪教育中存在着三种不良模式:
完全忽略型:体察不到孩子的感受,随便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认为小孩子的哭与笑都是“孩子气”,没什么妨碍,不知道去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与处理方式。
自由放任型:注意到了孩子的感受,但放任孩子自行处理,即使是暴力宣泄也不去管理。有的甚至用哄骗、贿赂的方式来平息孩子悲伤或生气的情绪。
霸道压制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简单粗暴,言词刻薄,处罚严厉,不讲道理。孩子若要解释,家长的典型反应是:“你敢顶嘴?”
从文化教育来理解情绪教育(3)
这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迁就哄骗。家长特别是隔代长辈往往溺爱孩子,为了平息孩子的情绪而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各种要求,也有的家长用哄骗来平息孩子的情绪。这都会让孩子不自知地形成不健康的“情绪逻辑”,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了隐患。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培养成了以发泄为要挟手段的“情绪逻辑”,那么,在学校他必定是孤独的,带来的结果就是厌学;长大以后,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带来的结果是人际关系不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第二,不要随意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父母是孩子情绪教育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情绪教育最重要的学校。所以,尼采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父亲,就得设法替自己去弄一个。”他还说:“父母在性格观念上的不和谐会在子女的天性中余音袅袅,构成其内心痛苦的历史。”夫妻间恩爱和冲突中的情绪反应,与长辈矛盾冲突时的情绪行为,长辈们面对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冲突时的情绪表现等,都是孩子情绪学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典型案例,无不对孩子“情绪逻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父母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表达对长辈的不满情绪,甚至故意向孩子灌输长辈的种种不是,教唆孩子对长辈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