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的逻辑-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家已经创造出一个好的方法,你为什么非要用另外一个方法,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种别人没法接受的方法、制度呢?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2×5=10,你为什么要整天按照2+2+2+2+2=10办法计算呢?如果已经知道人家的某个规则和制度是最有效的,为什么你不去学习呢?我想我们不应该有这个偏见。 
 
  就规则而言,我们必须承认,有好多东西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东西,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好比说我们参加体育比赛、足球比赛,人家已经有规则,你要做到提升我们的名次,你就是按照这个规则打败他,拿冠亚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不是说不行,因为是你制定的规则,我们要是参加一定会输,所以我们不参加。我们成天讲要修改规则,也许每个民族也都希望按照自己的规则来游戏,但是只要你进入国际竞争,你就会发现规则有个“先动优势”,也就是说它一旦为多数人接受以后,要改变起来是很难的,相比之下,接受的成本反而更低。这时候,我们中国人就要比较一下,是成天争着改变规则、不遵守人家的规则好呢,还是接受人家的规则,做出优秀成果,再逐渐参与到新规则制定中去好呢?我想是后者。
 
  当然,你如果做得好的话,人家会学习你的方法。我想外国人也在学中国,只要你做得好,别人就会接受你,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而拒绝你。乒乓球的比赛规则主要是我们中国人制定的,人家也接受了。当然我们承认人文学科,你感兴趣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感兴趣,但这仅仅说明你的研究对象可能跟人家不一样,并不见得不能使用共同的学术规范。
 
5。2本土化与国际化:中国人的大学理念争执 
 
  龙希成: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这次反对方案的人能够赢得那么多的呼声,跟民族主义情绪不无关系。有学者提出,引入外部评价标准,很大部分都是外国的东西,理工科、数学这些都可以,但是人文学科就不行了。
 
  张维迎:为什么说我们的大学跟人家有差距?就是承认我们的学术规范跟人家有差 
距。你应该承认美国的好多大学,在许多学科领域,人家是做得比我们好。我们为什么不能借助别人的力量呢?知识本身就是无国界的。你可能是做中国问题的研究,但不等于说你可以封闭起来,自己认为自己最好就行了。其实,我们中国的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发展,好多都是靠引进国外的一些研究方法,才一步步做起来的。我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中国第一部研究语法的书是《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根据的是“西文已有之规矩”;其他研究中国语法的大家像吕叔湘、王力,无不借鉴和参照了欧美语言的语法体系。20世纪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泰斗人物费孝通193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用的是从外国学到的方法研究中国的乡村经济和生育制度,潘光旦更是留学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归来以后用学到的知识“探索中华民族强种优生之道”。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最好的哲学史家冯友兰,他是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回来以后做的研究,从新的视角来整理中国的哲学。再如王国维,他是借鉴了尼采和叔本华哲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文学。还有季羡林,真正奠定他学术地位的是《大唐西域记校注》,而他校注这本书主要参考了两部书,一本是日本学者的专著,一本是印度学者的著作。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堆,如胡适,金岳霖和赵元任等人也都是这样。
 
  除此之外,科学还有个交流的问题。你自己做的一个东西,你跟人家没有可比性的话,那怎么评价你有成就?
 
  赵晓:我们的改革,更多借鉴的是西方成功的模式,来对已有的比较落后的治理结构、机制等等进行改革,但是如果我们将来真正是一流的大学,那么我们整个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的确不仅有借鉴的一部分,还要有创新的一部分,如有人提议将来要建立对中国文献的引用,等等。你怎么看?
 
  张维迎: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像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大概有六十几种杂志,都被国际SCI作为引用杂志。说明人家也是承认的。
 
  如何使得我们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变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责任。
 
  人文学科的老师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那就是要为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如果你的研究成果完全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显然你还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弘扬尽到完全责任。如果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做得最优秀的不是我们国内的学者,反而是人家国外的学者,中国的学者就更应该感到羞愧!
 
  龙希成:但是,在中国高校中是不是确有“英语至上”的倾向?
 
  张维迎:对于这一点,我只能这样说,我们都希望中国早点走向世界,中文早点变成世界最通用的语言,这是我们大家都巴不得的事情。我本人写的大量的东西都是中文的,这对我也很有益处。但是,仅仅有这种感情是不够的,因为英语已经在事实上变成了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和学术语言,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现实的选择就是,你要变得伟大,你必须先学人家的东西,然后才能把人家比下去,而不是回避这个东西。好比说在北大当教授我们要求应该能用一门外语授课,其实强调的是你要有一种语言能力,与国际同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至少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并不是说非要你在北大用英文讲课。我想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吧!
 
  但是,有些人过分把这个要求夸大; 扭曲,然后就去批评。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
 
  可以想像,就算你研究的是纯中国问题,但你总得参加国际交流会议。你要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你要使你优秀的研究成果能让外国人接受,怎么能不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我想,至少北大的教授应该有这个责任。我自己有这种经历,我在牛津的时候,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去做报告,说他不懂英文吧他也懂几句,说他懂吧他又说不成句子,所以这个报告就很糟糕,对中国人的形象破坏得很厉害。如果北大一个教授在国际会议上,不能用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语言跟别人交流,别人怎么看我们?这难道是北大应有的水平吗?
 
  像法国人,尽管那么不喜欢英语,但法国最优秀的学者还是用英语去发表文章。这对于全世界人类来讲也不见得是一个坏事情,它毕竟节约了我们的交易成本。想一想,全世界有几千个民族,每个民族如果只用自己的语言,不学别人的语言,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矛盾一定会更多,人和人、国和国之间更加没法沟通,战争也会更多,这是人类的灾难。大家有一种共同语言至少给大家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交流多了人们就可以互相理解,不同民族的人也能互相理解,大家矛盾就少了,就更容易和平共处。文化的交流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龙希成:但是如果把这一点推至极端,全世界那么多种语言,包括中国语言都毁灭的话,交易成本不是更低了吗?可是我们中国毕竟是一个文化大国、古国,我们的文化价值不应该被毁灭!
 
  张维迎:当然不能推至极端,也不可能推至极端!我们希望保留并且提高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是提高中文的国际地位的方法之一是要学好英文。举个例子,假如我写了20篇文章,其中有2~3篇是用英文写的,人家觉得很好,就会更有兴趣来看我的中文文章。这就好比“路演”,你先要给人家表现出来,才会有更多人来学中文。
 
  我们现在学英文,并非因为英文比中文好或者美,而是因为我们学了英文以后从中可以学到好多东西,并且传播我们的文化。反过来,如果人家觉得读了中文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人家也会学中文。现在世界上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我相信,中文永远是世界上的大语言之一。如何在大学改革中,既能够跟国际接轨,又能够保持我们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这是需要我们学者去考虑的问题。
 
  说到学术界,我知道包括人文学科在内,中国有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但外国人不知道。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像北大有些文史哲类的教授,他们的成果要能变成英文的话,我想对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