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鲁克世纪精选-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cultural imperiali*)。通过互惠政策,有可能在文化迥然不同的社会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
  加入联盟
  第二,企业会通过联盟的方式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参股、合资、共同研发与营销、子公司或特定项目的合作、交叉授权(crosslicensing)等。合作伙伴不仅包括其他企业,也包括像大学、健康保健机构、地方政府这样的非营利组织。无论如何,传统的经济融合方式——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还会继续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迅速转向联盟关系:它的基础既不是贸易关系中的商品,也不是跨国公司对权力的掌控。
  以下原因可以解释这种迅速发展的趋势:
   很多中型企业甚至是小型企业,必然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为了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中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企业越来越需要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的同类市场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小企业很少拥有足够的财力或管理能力去建立海外子公司或并购海外企业。
   从财力上说,只有日本人还有能力建立跨国公司。它们的资本成本大概是5%左右。相反,欧洲或者美国的公司则需要付出高达20%的资本成本。无论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有机增长或是兼并收购,很少有投资项目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回报(除非是汉森(Lord Hanson)或巴菲特(Warren Buffet)这类管理专家进行的并购,他们知道如何找到基本健康却又管理不善的企业,并使之咸鱼翻身)。对于跨国投资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还要面对汇率波动以及不熟悉外国投资环境的风险。从财务上看,近期欧洲公司在美国进行的并购大部分是不合理的。如果说理由是现在美元疲软,因此这些并购很“便宜”,那么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并购过来的这些公司在经营中挣的也是美元。只有非常大并且拥有充足现金的公司,才能够在今天走跨国公司这条路。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 触手可及的未来(2)
 不过,联盟趋势背后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技术和市场。在过去,技术很少重叠。做电子的人不需要知道太多的电气工程或者材料方面的知识;造纸商只需要知道造纸机械和造纸化工即可;电信产业过去是自成一家的;投资银行也是这样。然而,今天这种情况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即便是大公司也无法只通过自己的实验室而获取自己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技术。相反,现在一个优秀实验室的研发领域往往非常广泛,可以超过任何一家大型多元化公司的经营范围。因此,制药公司需要与基因专家联手;商业银行要与保险公司结盟;像IBM这样的硬件开发商要与小型软件公司合作。一项技术发展得越快,对这类联盟的需求就越大。
  同样,各种市场也在飞速地变动、合并、交错、重叠,它们也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了。
  联盟虽然是必要的,但绝非易事,需要企业对合作目标、策略、政策、关系以及人员等方面前所未有地极其清楚,还要求对于联盟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有一个事先的协定。因为联盟越成功,就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最好分析并不是在管理学著作里,而是丘吉尔在其自传中关于其祖先马尔波罗(Marlborough)第一公爵的描述。
  此人为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祖先,擅长合作,一路高升至第一公爵,在对法战争中,得到了多个城市及多家大企业的财力支持,最终获胜,成为一代名将。——译者注公司重组
  第三,自从现代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实际形成以来,与其他时期相比,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将经历数量最多的、最为彻底的公司重组,仅仅在5年之前,当我指出以信息为基础的企业较之传统企业将设置更少的管理层级时,还被视为很轰动的新闻。到现在为止,相当一批或者说大多数美国大公司,都已经削减了1/3甚至更多的管理层级。但是,大中型企业的公司重组(最终还将包括小型企业)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企业将遵守两条法则:第一条,将工作移往人们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把人们移到工作的地方;第二条,把那些不能提供高级管理职位和专业职位晋升机会的工作(如文秘工作、后勤工作、经纪公司的“后台”工作、大型建筑公司的制图工作、医院里的实验室)分离出来给外部承包商去做。用股票市场的术语来说,公司是在进行分解(unbundled)。
  也有人译为分离或松绑。——译者注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20世纪,我们已经掌握了低成本地快速传输思想和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19世纪的伟大成就——运载人的能力,其缺点已经超过了其优点。证据就是:在大多数大城市中,每天的上下班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越来越拥挤的交通要道上空总是弥漫着一片久久不散的烟雾。把工作转移到人们聚集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热潮。很少有美国银行或者保险公司仍然在中心商业区的写字楼里做文书工作,大多已经转往城市郊区的卫星城或者更远的地方,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就每天晚上把它的索赔单据空运到爱尔兰去处理。目前,几乎没有哪家航空公司在其总部甚至机场内提供订票服务。
  要使这种潮流变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可能我们还需要再经历一次能源危机。但是,大多数既不涉及决策又不需要与客户进行面对面接触的工作(这意味着所有的文书工作)将在10年内被转移出大城市,至少在西方国家是这样,我估计东京和大阪要多花一点儿时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章 触手可及的未来(3)
(顺便说一下,这对于19世纪交通革命的产物——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巴黎、纽约、东京、法兰克福——已成功地在20世纪从制造中心转型成为办公中心。它们还能再次成功转型吗?新的转型是什么呢?世界范围内始于18世纪伦敦的大城市房地产热潮已经走到了尽头吗?)
  “外包”的趋势也正在顺利发展,甚至连日本也是这样。现在,多数日本大医院的保洁工作是由服务于美国医院的同一家承包公司的日本分支机构承担的。隐藏在这种趋势背后的是对服务工作生产率日益增加的需求,而这种服务工作主要由文化或技术水平不高的员工所承担。这几乎肯定要求企业将此类工作外包给独立的、自身有职业晋升阶梯的外部公司。否则,这类工作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进而人们在质量、培训、工作效率研究、工作流程和工具方面将不会尽心尽力。
  最后,在20世纪末期,公司规模将会成为一种战略性决策。“大的更好”或者“小的更美”的说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无论是大象、老鼠还是蝴蝶,从它们自身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是更好或者更美的。这正如苏格兰生物学家达西·汤普森(DArcy Wentworth Thompson)在其1917年的著作《生长和形态》(On Growth and Form)中所说的:生物体形的大小是由其功能决定的。
  其中译本2003年出版,袁丽琴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译者注
  也有人译为马莎百货。——译者注跨国汽车公司,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必须规模庞大。但是劳斯莱斯这类针对细小利基(niche)市场的小型汽车公司也有其生存空间。另外,几十年来全球最成功的零售商玛莎百货(Marks & Spencer),一直是一家规模适中的企业而非大公司。东京的伊藤洋华堂(ItoYokado)也是如此——它被认为是过去十年间最成功的零售商。成功的高科技工程公司通常也是中型企业。相反,在另外一些行业中,中型企业并不成功,例如,成功的医药公司要么规模特别大,要么特别小。由于管理和信息现在变得非常容易获得,大规模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由于要进行全球性思考甚至是全球性运营,小规模的优势也被抵消了。管理人员越来越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规模,这种规模必须要适合企业的技术、战略和市场。这是一个艰难的风险性决策,而且正确的企业规模往往与能够满足管理层心理需求的规模是不一致的。
  管理层面临的挑战
  第四,公司治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形势分析师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也是难以避免的错误——就是太过于超前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1976年出版的《看不见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在那本书中我分析了大型上市公司的所有权转给了公司雇员群体的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