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实际上是IBM第二次犯这种错误。40年前,当IBM第一次拥有计算机时,最高管理层下令在可能妨碍穿孔卡片销售的领域不得销售计算机,而在当时,前者是该公司的摇钱树。后来,在司法部为了防止IBM垄断穿孔卡片市场而通过了反垄断诉讼案后,该公司得以保全下来。该反垄断诉讼案迫使管理层放弃穿孔卡片,同时也挽救了羽翼未丰的计算机。然而,IBM并没有得到上帝的第二次眷顾。
第五个致命的失误是创造问题孳生的土壤,扼杀机会生存的环境。多年以来,我一直希望新的客户告诉我谁是他们表现最优异的员工。然后,我问:“他们的任务是什么?”表现好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接受处理问题的任务——如经营业绩下滑的速度超乎想象的老企业;被竞争对手的新产品淘汰的老产品;过时的技术——如市场已经被数字交换机占领的模拟交换机。随后,我问:“那么谁处理机会?”人们几乎总是对机会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通过“解决问题”,我们最多是减少损失。只有机会才能产生成效和实现发展。实际上,机会与问题完全一样,都是困难的和棘手的。首先要列出企业面临的机会,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处理每一个机会(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只有这样,你才能列出问题,并考虑配备适当的人手。
我猜测,最近这些年西尔斯在零售业务上是在反其道而行之——扼杀机会生存的环境,创造问题孳生的土壤。我猜测在世界市场上逐步丧失优势的欧洲大公司(如德国的西门子)也是这么做的。通用电气(GE)在做正确的事情上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它的政策是,任何业务,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业务,只要不能让公司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并使公司有机会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企业,都是剔除的对象。因而,通用电气让表现最好的人管理带来机会的业务,给他们加油再加油。
我在本文中阐述的一切观点早已是代代相传的。所有观点都经过了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检验。因此,管理层没有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五种致命的失误。它们是必须抵制的诱惑。
(1993年)
目录
第一部分经济
第1章触手可及的未来
第2章经济学的缺陷
第3章跨国经济
第4章从国际贸易到国际投资
第5章美国出口额剧增的背后
第6章低工资:不再是竞争利器
第7章90年代欧洲的生存之道
第8章美日贸易需要反思
第9章日本战后的强大竞争武器
第10章对日本及日本人的误解
第11章拯救拉美,拯救美国
第12章墨西哥的杰作
第二部分人第13章生产率的新挑战
第14章企业领袖的神秘色彩
第15章领导艺术:少说多做
第16章人员、工作与城市的未来
第17章蓝领工人的地位下降
第18章工作规则与职位说明的终结
第19章把官员变成经理
第三部分管理
第20章未来的管理者:主要趋势
第21章管理上司的艺术
第22章困扰美国汽车业的真凶
第23章日本企业的新战略
第24章走动式管理:走出公司
第25章企业文化:绝非鸡肋
第26章不断降低成本:长期策略
第27章非营利组织带给企业界的启示
第28章非营利组织治理:成功教程
第29章非营利组织的深远革命
第四部分组织
第30章公司治理
第31章营销四课
第32章未来公司:从“着装”看企业成功
第33章企业绩效的五大指标
第34章研发:最好由商业驱动
第35章卖掉收发室:90年代的外包
第36章有效研发的10条规则
第37章企业联盟的发展趋势
第38章资本主义危机:谁来负责
第39章新的生产理论后记20世纪90年代和更远的未来
序言(1)
推荐序一Managing for the Future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你们有一大批能干的人,这些人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他们可能只受过普通教育,也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但却知道如何精巧地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可能有几百万,他们可以领导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组织,他们将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
这段话透露出德鲁克先生对肩负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中小型和地方性组织的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身为其中的一员,每当我回忆起来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而且这些变化影响所及,已经没有国家、种族、文化和行业的界限。这时德鲁克学说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显得重要。德鲁克先生主张以创新这类演进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剧变时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他力图避免战争、革命和“运动”及其背后的强权与暴力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不是他的发明,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信仰和文化中。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和咨询工作,示范一种他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观察与思考方式,这就是从理解全局或整体出发,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达到把握和解决个别问题的目的。他的著作里没有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说教,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演绎,朴实无华地表达出来。
我想上述贯穿在德鲁克学说中的精髓所在,可能正是人们总是称他的著作为“经典”的原因。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不会代替你做出决策,制订方案,但是它会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它们的历史渊源。
序言(2)
迄今为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可能是在国内翻译出版德鲁克著作最多,也是最认真的一家出版社。我不知道这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如何,但是我知道这给成千上万渴望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以及知识工作者所带来的方便和欣喜,也可以猜想到由此华章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推荐序二Managing for the Future
始终站在未来的德鲁克“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手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企业,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我们现在也常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是,未来的管理和企业将会怎样?我们绝大多数人往往被纷繁复杂的世界所迷惑,被琐碎的日常管理实践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