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鲁克世纪精选-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筹措奥地利的战争经费,以避免加税;在他掌权的那几年,奥地利的货币不论在国内或是海外都还保持一定的水准;此外,反对以黄金为本位的他,居然还设计增加奥地利的黄金储备。
  赫姆最大的成功,最后还是成了最可怕的失败。奥地利一战败,他就离开财政部,打算为伤残士兵的复健工作尽一份心力,这个机构就是现在所谓的退伍军人协会。此时,币值却一直下滑,战后通货膨胀的脚步已经临近。1921年夏天,赫姆又被奥地利政府召回,重新掌管财政部。这次的权力比先前更大,然而他还是一败涂地,也许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奥地利的财政已经无回天之术了。就政治方面而言,媒体的报道无法控制,使得原本严重的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赫姆开的药方就是加快印制钱币,并刺激民众的购买力。他终究是前凯恩斯派的,6个月后,奥国原本通行的货币克朗跌到战前的千分之一,赫姆也就丢了官。
  熊彼得(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裔美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特征的“创新理论”,著有《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Capitali*,Sociali* and Democracy)(1946)等。他的继任者熊彼得一样遭到挫败,尽管这位是全奥,不,该说是全欧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和赫姆不同的是,他知道如何对症下药。然而,当时的他虽是财政部长,还是无法力挽狂澜。当时的奥国政治仍是国家主义派当权,拒绝缩减公共支出。一年之后,熊彼得只好黯然下台。之后,他先到德国的波恩大学任教,并在1929年到了哈佛。他在1922年离开维也纳时,通货膨胀已经恶化到75万克朗才能买1914年一个克朗所能买到的东西。不过,大体而言,在1918年春,钱币还是能买到一点东西。熊彼得认为通货膨胀已是一种政治问题,和经济的理论与政策无关,于是辞职,并且强烈怀疑——这样的自由社会是否愿意采取必要的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这本经典之作中,熊彼得下了一个悲观的结论:由于无法制止通货膨胀,加上政治意志力薄弱,*最后还是会沦丧。比起1946年成书之时,这种预言在现在看来,更为正确。他的醒悟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是他1922年在赫姆之后继任财政部长时学到的惨痛的一课。熊彼得果真说中了。后来奥地利通货膨胀的问题之所以能解决,是靠一个反动派的政治家牧师赛佩尔——这个人完全不懂经济,只是敢冒险,他不怕失业率再度攀升,断然地缩减军费。

第2章 赫姆和吉妮亚(9)
那时,赫姆又遭到了另一次挫败,也是最后一次了。他曾是奥地利最高金融主管,这回则当上了维也纳最大一家银行,也就是英奥银行的总裁。赫姆唯一的好友就曾经领导过这家银行,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那位非常传统的犹太银行家。这个人后来自杀了,有人说,他就是赌赫姆可以解决奥地利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使这家银行到了毁灭的边缘。又传说,赫姆就是为了这位好友,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家银行起死回生才这么做的。然而,此举已注定失败。当时的维也纳,银行可说是多得出奇,有12家或15家银行的总部设在这里,原来是为人口6000万的旧奥匈帝国服务的,现在却只剩下一个在阿尔卑斯山、人口只有600万的小共和国。就在几年内,这些银行一家接着一家倒闭,到了30年代初期,只剩两家了,其中的一家还是因为破产而由政府接管。但是,在这场银行倒闭风暴中,英奥银行——一家有实力的老银行,却是第一个倒的。赫姆接手这家银行还不到一年呢,因此令人相当震惊。正如银行名称所示,这家银行是英资的,许多伦敦的大银行都是背后的大股东。最后英格兰银行宣布接手,并保证所有的主管和职员,包括赫姆在内都可以拿到退休金,但是英格兰银行又引进一大堆自己人来清理债务,抢救财物。当时的赫姆还不到60岁,见状只好退休,从此销声匿迹。
  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曾经说过的话只是:如果说他不该为通货膨胀或是英奥银行的倒闭负责的话,也不必赞扬他使奥地利有能力作战,毕竟那是一场不该打的仗。外表虽然还算平静的他,已是个历尽大风大浪的人了。他通常都待在家里下棋,或是一个人沉思棋术,也打台球,听古典音乐。他所收集的早期录音作品多得相当惊人,都是他钟爱的作品,不过已刮痕累累,听得快坏了。他的话也变得越来越少,一开口就尖酸恶毒,实在是标准的刀子嘴。
  如果说赫姆长得有棱有角,他的夫人吉妮亚则是圆滚滚的。虽然有点*,却不算是肥胖,她只是圆圆的。印象中的赫姆像只老乌龟,而吉妮亚则总是让我联想到红色的松鼠。
  吉妮亚略矮。有这样的身体组合,可谓相当不幸——一个大头接在奇短无比的颈子上;身躯很大,脚却很短,所以看起来比实际浑圆。还有,她的长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过,吉妮亚本人不在意的话,那就没什么关系了。
  她的眼睛却出奇的迷人,那种眼神像是一个认真的孩子,各种情绪——惊讶、爱意或是伤痛,都在她的眼底浮现。那双眼就像一对磁石,让观者欲罢不能。然而,她却故意把眼部的妆画得浓烈无比,叫人望而生畏。同样地,她有一头秀发,栗色中闪耀着红色,并有着自然的波浪,但从学生时代开始,她就把头发剪得不能再短了,更显出五官的粗糙。她的衣服都很昂贵,却不适合她——像是为芭蕾舞演员那样身材修长的人设计的。显然地,她希望自己生成那样的身材,不过穿上那种衣服,只有更突出她那像公牛般粗壮的脖子、硕大的臀部以及萝卜腿。毋庸置疑的是,假如能生为古典美人,吉妮亚一定愿意放弃一切表现、成功以及过人的才智。
  吉妮亚年纪越大,外表的缺点就越明显,但是赫姆好像永远都不会老。吉妮亚的梳妆台上摆着一张赫姆20岁大学毕业时照的相片,这一生他再也没有拍过第二张了。45年后,在他晚年时,看起来还是跟照片上的他一模一样。但是吉妮亚却老得很快,而且很难看。她一生滴酒不沾,然而在40岁前鼻子和脸颊都已浮现扩张的红蓝色静脉,皮肤更是不曾健康红润过,看来蜡黄松垂,而且有很多皱纹。

第2章 赫姆和吉妮亚(10)
吉妮亚这个人老是矫枉过正。比方说,她涂的那一大堆不适合的化妆品只有让她看起来更老、更憔悴。她的情人也是——交了一大堆,都只是昙花一现,每个都比她年轻,却是娘娘腔又没有什么用的男人。然而,这些短暂的恋情还是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每一次桃色事件结束后,吉妮亚总是会帮那个男人找个老婆,通常是找嫁不出去的老秘书或是行政助理来养她过去的情人。
  这种种都显示出吉妮亚把事情越搞越糟的“天赋”。她的鉴赏力不足,歌喉又欠佳,完全没有音乐修养,连最简单的曲子都会被她唱得荒腔走调,但是她却喜欢带领大家唱歌,而且总是最俗不可耐的歌曲。然而,她又刻意隐藏自己绘画的天分,不希望任何人知道这个秘密。儿童和动物在她的画笔下栩栩如生。有一回人家问她,为什么只有老朋友和十分亲密的朋友才能看到她的画作,她答道:“光做得好还不成,一定要不断地突破。”这句话也许就是她个性的最佳写照。
  是的,有些地方吉妮亚不但做得不错,而且无人可比。从许多方面来看,她的成就甚至胜过赫姆,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并展现更惊人的想象力。
  吉妮亚和赫姆一样,出生于奥属波兰和苏俄相当接近的边界地带。她的父亲是当地的木材商人,赫姆的老爹则一文不名。听说,吉妮亚是私生女,也就是他父亲和波兰女仆一度春风后的结晶。不过,吉妮亚的父亲在死前还是正式娶了这个女仆,为的就是给已长大成人的女儿一个名分。从吉妮亚的口音听来,这样的传说多少有点可信,吉妮亚所说的维也纳德文中确实带着些微的波兰腔——语调中有轻柔的抑扬顿挫,而我小时候在维也纳听到波兰或俄国犹太人说意第绪语都有非常浓浊的喉音。赫姆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维也纳住了40年,那种口音还是很重。吉妮亚的容貌也相当具有斯拉夫民族的特色,特别是她那高耸的颧骨、阔嘴、狮鼻和弓眉。不管有关吉妮亚身世的传闻是否为真,在还是少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