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丘吉尔听懂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担任内阁的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战争结束后,他先后担任过国防大臣、殖民大臣和财政大臣。1929年后,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专心写作。
作为大英帝国有作为的政治家,丘吉尔几乎整天都在谋划明天的事情,思考别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事情。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浓烈的和平思潮,丘吉尔和福煦一样,也仔细地研读了《凡尔赛和约》。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条约。比如,他认为条约中的赔款条文是“苛狠和愚蠢”的。
为什么这样讲?他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赔款的有效,前提是赔得起。赔不起,帐单等于是一张白条。他指出,欧洲战胜国的政治家们对本国民众声称,要让德国掏出“最后一分钱”,然而,德国赔付不起高达200亿德国金马克的赔款。战胜国为了能够拿到赔款,只有向德国投资,以恢复德国的经济。打个通俗的比喻,这就叫养鸡下蛋吃。而且,这仍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最终的事实表明,德国在“贪婪地吞食每一笔向它慷慨提供的贷款,然后他们再利用这些贷款大变戏法,用于偿还的还不及贷款的五分之一”。这就等于说,英美等国养的鸡并不下蛋,最后却肥了自身。所以,丘吉尔气愤地说:“所有这些都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愚蠢做法的悲惨故事,而编写这些故事,又损耗了多少辛劳,败坏了多少美德!”他认为,《凡尔赛和约》的赔款要求,不可能摧毁德国人侵略扩张的理念;相反,却最终培植日耳曼人复仇的意识。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认为福煦说得对:“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未扑灭的普鲁士武士的火焰将会再次燃烧起来。”
丘吉尔对他那个年代战略力量的消长做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纳粹运动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运动兴起那天起,他就对它深恶痛绝。在西方社会,丘吉尔是第一个向世人呼吁要警惕希特勒及其纳粹运动的人。
说来很怪,丘吉尔对犹太人并不尊重,他时不时地会开一些犹太人的玩笑,发表一些白种人优越的言论。西方有的传记作家说:“如果一个白种人和一个犹太人在丘吉尔面前一起向他乞讨,丘吉尔会拿出钱给白种人,然后说:‘你给白种人丢脸,你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上帝给你的肤色是正确的!’而对犹太人,丘吉尔却在给钱后说:‘我非常同情你,却无法改变你的一切!’”
。 想看书来
沉睡英国的无眠者(2)
丘吉尔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已无法考证,但这可以反映出丘吉尔骨子深处的种族优越情结。
然而,丘吉尔对希特勒的排犹反犹政策却十分反感。他说:“这个劣迹斑斑的德国下士,不过是把排犹反犹政策作为把德国人集合在他的大旗下的手段。他的下一步就是战争与征服。”
丘吉尔对纳粹运动及其政权的厌恶,希特勒简直是一清二楚。然而,希特勒是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家,必要时他敢和魔鬼握手。1936年,希特勒通过德国驻英国大使里宾特洛甫两次邀请早已下野的丘吉尔访问德国,但都被他拒绝了。
丘吉尔拒绝希特勒伸过来的橄榄枝,固然有出身贵族的丘吉尔对希特勒卑微出身的反感,但是更多的还是丘吉尔的政治理念所致。如果说从理念上讲,丘吉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幻想重振大英帝国辉煌的话,那么从具体途径上看,他完全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能够用近似本能的客观分析,认清阻碍自己理想实现的将是希特勒及其纳粹极端政权。从这一点上看,他比当时英国的张伯伦政府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丘吉尔曾严厉抨击张伯伦政府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善者的软弱助长了恶者的凶狠……是直接形成灾祸的根源。”
他还把他反对纳粹政权的演说结集出版,名字叫《英国仍在沉睡》。这个集子出版后,很快在英国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看了这本书后,让他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次子约翰·肯尼迪研究这本书,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约翰·肯尼迪欣然接受了父母的意见,最后完成了《英国为什么沉睡不醒》一书。1940年,希特勒空军空袭英伦三岛后,这本书很快销售一空。这本书的作者,后来成为美国第35届总统。
丘吉尔不仅在国内宣传纳粹运动的威胁,还到国外宣传与呼吁,为此还差点送了命。
1931年12月13日,丘吉尔到美国纽约作名为《英语国家的命运》的演说,呼吁英语国家团结起来,重新武装自己的国家,以对抗日益猖獗的纳粹运动的威胁。中午,他从住所出来到外面吃饭,在过马路时发生了意外。
伦敦的交通规则与纽约不同,伦敦的交通规则要求车辆左侧通行,而纽约是要求车辆右侧通行。丘吉尔是贵族出身,他愿意想大事,不愿意想小事,一生都是这样,所以,他不懂这些规则。在过马路时,他还是习惯于向右看,发现右侧没有车,就继续向前走去。赶巧这时一辆的士开了过来,一下子把丘吉尔撞倒了。他当时就失去了知觉,浑身被擦伤不算,骨头还断了15根。送到医院后,丘吉尔醒了过来,发现医生没有马上给他治疗,有些奇怪。这时,一名医生走了过来,问他:“你的家庭收入怎样,是否有能力支付医疗费?”丘吉尔非常生气,忍着巨大的伤痛说:“我有支付能力,快治伤吧。”原来,这家医院是私人医院。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如果那辆汽车再快一点,整个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丘吉尔的奔走呼号,尽管没有改变当时张伯伦政府的对德绥靖政策,但却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丘吉尔是一个强力人物,至少对德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鹰派”人物。这样,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伯伦政府出于抗击德国的需要,邀请丘吉尔再次担任海军大臣时,英国皇家海军司令部向全球发布的第一份通报就是:“丘吉尔回来了!”这短短的几个字,表明了丘吉尔在英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我所能付出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从来没有“政治疲倦感与畏惧感”。相反,值得回味的是,这种政治家在国家潜伏着危机时,想方设法地要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定要爆发时,他们又希望危机来得快一点,如同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面对黑云大声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或许他们认为自己具有充分的先天的或后天的能力,自信能够使国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沉睡英国的无眠者(3)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国、法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长达250天的宣而不战的“静坐战”,德国向西欧发起全面进攻。短短一个多月后,整个西欧就沦陷在纳粹的铁蹄下。当英国舰船把最后一批英国士兵从欧洲大陆撤到本岛后,希特勒已把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定为英伦三岛。
德国对西欧的进攻,打垮了英法联军,也把一直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打落马下。英国人选定了一直被称为“反纳粹斗士”的丘吉尔为战时内阁首相兼国防大臣。
如果说以前丘吉尔始终希望国家避免纳粹扩张的威胁的话,那么自战争爆发后,他却一直期待着能有这么一天——危机使他执掌了英国的大权,在帝国的权力中枢中领导国家直接抗击希特勒。因此,他听说自己将担任首相一职后,兴奋异常。他认为,今天的事实证明他在桑赫斯特军校的想法是多么的正确——那时他就想:“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我就无法大显身手,出人头地。”而这一切现在变成了现实。他在回忆录中说:“在这场政治危机的最后阶段,我的脉搏始终是平衡的,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欣慰,因为我终于获得了指挥全局的大权。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过是为了这一时刻、为了承担这种考验而进行的一种准备罢了。”
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辩才,需要通过自己的嘴巴,激起国民齐集于你的大纛下,去干你想干的事。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和实干家。1940年5月13日,他在下院作了一次简短而著名的讲演:“我不能给大家许诺什么。我所能付出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你们要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竭尽一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