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转折-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倾思想的影响。
  9月14…22日,刚刚调整的中央领导班子在京召开了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题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此时尽管人们对包产到户认识尚有分歧,但阻力大为减少。很快取得共识,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中央批准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这就是著名的中发〔1980年〕75号文件。
  75号文件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共写了12个问题,其中第六条专讲包产到户:“当前,在一部分省区,在干部和群众中,对可否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产,从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是必要的。”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文件还指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翻阅历年的中央文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从1978年到1980年,全党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每年都有变化。群众把这种变化风趣地比喻为:不准落户口……勉强同意上“黑户口”……批准上社会主义户口。它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政策,在斗争中不断排除“左”倾思想的干扰,逐步加大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五、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实践,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中央总结推广农村改革经验,首次以中央一号文件形式明确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长期争论告一结束,农村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1980年,我国农村自然灾害频繁,长期低温,南涝北旱,冰雹、冻害、病虫害不断。据全国统计,共有4733万多公顷农田受灾,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0%左右。
  灾情如此严重,群众忧心,党和国家领导人操心。但因这一年农村政策好,人勤劳,大灾之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居然高达31822万吨,是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家庭副业的优势更为明显,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22%。
  许多长期贫困落后的地区,农业喜获丰收。内蒙古自治区当年有7000多个长期吃返销粮的穷队,实现了粮食自给。山东菏泽地区从1955年…1977年共吃国家供应粮25亿斤,而1980年却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交售粮食35亿斤。 。。

中央五个农村一号文件诞生记(8)
那些包产到户搞得早的地方,如安徽、四川、甘肃等地,则出现了更喜人的新气象。
  大灾之年的生产实践,为这一年包产到户的大争论作了很好的总结。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不富,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
  当然,在包产到户问题上的斗争,并没有完全停止。当时,全国一度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仍然坚持不准搞包产到户;二是硬要农民搞包产到户。两者都脱离当地实际,违背群众意愿。而且前者在少部分领导人中仍有市场,有一个省的领导竟在干部会上公开宣布:“谁要继续搞包产到户,是共产党员的开除党籍,不是共产党员的开除公职。公安局的大门是开着的,我们不希望你们进去,但你们一定要往里钻,那也没有办法。”中央农口也不例外,有人仍借口维护毛主席倡导的农业学大寨精神,继续或明或暗地抵制包产到户。万里对此极为重视,1981年3月11日,他到农业部党组会上指名道姓地作了严厉批评,指出:“‘左’的思想对我们的同志来说,不是有无之分,而是多少之分。”我们有些人挣了工资,吃了饭,凭老经验,凭主观想象,待在北京城里说长论短,不行!要亲自到下边去调查,去看看,否则思想很难统一。“万里这番讲话震动很大,事后农口100多位领导干部都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转变思想。
  已经离开农口领导职务,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的王任重同志依然没有转变思想。王任重同志具有较高的理论、领导水平,”*“中遭”四人帮“*,但复出工作后,在农村改革大潮中,始终跟不上时代步伐,坚持”左“的观点。在中央一次会上,他当着政治局常委的面,执意要求将其反对包产到户的公开信印发全党讨论,遭到反对。会后,总书记*即委托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冯文彬同王任重交谈,表示如仍坚持印发公开信,拟将中央领导对他的批评意见一并印发。王无奈表示作罢。
  为什么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斗争如此复杂激烈?一方面说明”左“的观念影响之深之大,但回过头去看看,中央文件本身确实存在一些模糊概念。于是在贯彻执行中,人们按不同观点各取所需。赞成包产到户者说,我们是贫困地区,中央文件允许了,可以大搞;反对包产到户者说,我们是一般地区,中央文件说不要搞。赞成者说,中央文件说包产到户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它当然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反对者说,中央文件讲包产到户依存于社会主义,可见它不是社会主义性质……这些争论莫衷一是,耗时间,耗精力,严重影响实际工作。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推动农村改革顺利发展,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认为有必要在75号文件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的原则,再搞一个文件。这个文件不仅要给包产到户以明确的说法,而且要进一步解决农村工作新出现的一些问题。
  万里作为主管农口的副总理,立即责成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主持起草文件。杜润生长期从事农村工作,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经济理论水平。他领导写作班子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个初稿。为慎重起见,他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然后交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讨论。文件长达万字,共25条。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文字明确,有理有据,凡农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有涉及。与会代表心服口服,顺利通过,并以会议纪要形式报中央审定。 。。

中央五个农村一号文件诞生记(9)
中央书记处讨论时深感满意,主持国务院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把纪要作为*中央来年第一号文件印发全党,表示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大家热烈赞成。
  1982年元旦,是举国欢庆的节日,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正式出台的日子,它牵动了全党上下和亿万农民的心。针对几年来党内外的大争论,文件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毫不含糊地给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了名,为几年来无休止的大争论画上了句号。
  文件还从理论上对双包制作了说明,指出:”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它还指出:认为”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文件具体分析了双包制的优越性:”联产承包制的运用,可以恰当地协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使集体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就更坚定了人们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决心和信心。
  面对这样明确、有力的中央红头文件,一些有”左“倾思想和旧框框的人,也只好缄口不语。由此,农村改革骏马就在神州大地急速奔驰了。
  六、从1982年…1986年,每年新春伊始,农村问题在中央文件中都列居榜首,农村改革的政策不断放活,步伐不断迈大,路子不断拓宽。农民高兴,农村稳定。5个中央一号文件,名副其实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的行动指南中央文件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不仅统一了人们对包产到户的认识,而且把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重要的位置,大大鼓舞了农村工作干部的士气,提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