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一季翻身。(二)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不能同分田单干混为一谈。(三)后进地区长期受极“左”路线之害,如今中央号召加快发展农业,他们对生产队搞集体生产丧失信心,希望用包产到户多收粮食,为四化多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积极性的表现。
中央五个农村一号文件诞生记(5)
没想到这一发言,却把包产到户到底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之火燃起了。反对者认为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是资本主义。如果不坚决制止,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必将丢失!20多年的合作化成果必将毁于一旦,太可怕,太可惜!
部分省、区和新闻系统、经济研究部门的代表,支持安徽的发言,认为讲得很有道理,反映了民心。但反对者人多势众,一时形成对安徽及其同情者的批判和围攻。双方唇枪舌剑,气氛紧张。
国家农委的一部分领导,则表示按中央文件办,即“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要包产到户”,实际站在反对者的一边。
1980年1月31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华国锋、*、李先念、*、王任重、姚依林等听取了会议情况汇报。华国锋讲话强调:“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单干不要混同起来”,“包产到户使老的弱的也分了一份,生产上有困难。至于已经搞了的,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觉悟,逐步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倾向性依然十分明显。
*在会上一直在沉思。早在60年代初,他就以“黄猫,黑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的妙语支持安徽包产到户。这次会上,他未就包产到户直接表态,而是讲了农村工作中另一个问题,即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目标,每人收入1000美元。他说:这是一个战略思想,我们要按照1000美元这个目标,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不定出规划,不确定目标,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这实际是告诫全党:在农村改革问题上,要有紧迫感,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再不能裹足不前了。
小平的讲话并未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会后不久,中央农委机关的杂志《农村工作通讯》,迅即按某些领导人的意图撰写《分田单干必须纠正》,赶在二月刊发表。文章对安徽包产到户大加抨击,指责是方向、道路问题,要坚决与之斗争。编辑部还加发按语,责问:“包产到户到底是集体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还是实际上倒退为分田单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言辞尖锐,令人震惊。
为趁热打铁,《农村工作通讯》三月刊又发表《包产到户是否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文,并有计划地刊登一些读者言论和农村经济“权威”人士的文章,力图对包产到户形成一种大批判的声势,抑制其继续发展。
熟悉农村改革的知名人士吴象和新华社记者张广友深感事态严重,立刻赶写长篇文章《联系产量责任制好处多》,热情赞颂包产到户。《人民日报》负责人大为赞同并支持,在4月9日《人民日报》二版予以全文发表。这期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表了许多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论述农村改革的大好形势,有力地回击反对者的各种言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对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给予了很大支持。
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新闻界在争论,农村在争论,各省领导也在争论。任仲夷、池必卿、周惠、李瑞环和四川省委领导人都支持包产到户。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某省领导表示“宁愿迟发财,也不能摔跤子”。有位省委领导甚至说:“我要保持革命晚节,坚决反对包产到户,反对单干!”
*对这一场大争论极为关注,他大量阅读有关资料,数次找万里交谈,了解情况。1980年4月2日,他找*、万里、姚依林、邓力群等谈话,正式表态:“ 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像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中的这类地区,我赞成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西北地区要走畜牧业的道路,种草造林,自留畜要放宽。农村要普遍鼓励种树,实行一人种活多少棵树、谁种归谁的办法。有的地区可以搞自留山,要发展多种副业,发展渔业、养殖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央五个农村一号文件诞生记(6)
*特别强调:政策一定要放宽,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以包产到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政策放宽以后,有的地方一年可以增加收入一倍多。我看到了许多这样可喜的材料。要解放思想,此事请万里同志研究个意见,提到书记处讨论。
*同志不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关键时刻,发表如此明确、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谈话,对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确实是个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同时也为中央制定新的红头文件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四、五中全会决定进行组织调整,完善领导班子,果断停止农业学大寨活动,万里受命进京主管农业工作,在中央的强有力支持下,中央75号文件几经周折终于出台,农村政策上开了口子,包产到户首次获准在中央文件上落“户”,但其性质和身份仍不明包产到户尽管多遭磨难,但它在农村改革实践中仍然顽强地争生存、求发展,尤其深受那些长期贫困落后地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安徽肥西县山南区,1979年共有773%的生产队包产到户,全区小麦产量达到2010万斤,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增加1435万斤,增长2倍多。凤阳实行包产到户后,全县粮食总产44亿多斤,比上年增长49%,人均收入150元,比上年增长85%。一年大包干,就结束了凤阳人民身背花鼓,四处行乞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类似佳话,在安徽、四川等地处处都有。当时民谣说:“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鉴于错误思想对全党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太大,1980年2月下旬,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对中央领导班子作了适当调整,批准汪东兴、纪登奎等辞去领导职务,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总书记,以确保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有正确的组织路线作保证。同时,选调在农村改革中卓有成效的万里进京,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农委主任,主管农口工作。
当时,中央农口的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反对包产到户,而且态度坚决。有些省、地、县、公社领导同样有“方向”、“路线”之争,说包产到户“看产量喜人,看路线愁人”。有的不满地说:“难道集体不如单干?集体化、公社化就不灵了?”“难道毛主席领导我们革命几十年白干了?”
这些情况都被中国改革巨人*看在眼里,1980年5月31日他再次发表重要谈话,说:“农村改革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他还特别强调:“从各地的具体条件和群众的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这真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
这一期间,陈云同志也热情支持包产到户,他高兴地对万里说:“我完全赞成在农村政策方面的那些做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央五个农村一号文件诞生记(7)
为统一全党思想,6月19日*给万里并转*写了《关于当前农村改革问题的一封信》,介绍了陕北米脂县孟家坪生产队包产到户的情况,要求国家农委根据*同志的讲话精神,立即组织农村调查,秋后形成一个中央文件,对农村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有个明确说法,有领导地解决这个问题。
同年8月底,经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国务院领导班子再次调整。华国锋、陈永贵、王任重等不再担任总理和副总理。由*任总理,万里任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不久,中央决定在内部对陈永贵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清除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的影响。
9月14…22日,刚刚调整的中央领导班子在京召开了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