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里。院子里打包好文物的箱子整齐地码放着,几个工友忙碌地做着最后清点的工作。“宁院长,最后检查过了,文物已经全部装箱。”余任道兴冲冲地走进宁致远的办公室,大声说。院长宁致远点点头。“您还有什么吩咐吗?” “行政院的启程令还没到,所有的人都要待命。”宁致远看了余任道一眼,不无忧虑地说,“不过,说实话,真的要走了,我是真的舍不得啊。” 所有的故宫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行政院出发的命令。原则上在等待期间,任何人只能原地待命,哪也不准去。“哎,到底运不运啦,整天被关在这儿待命,快把人憋疯了。” “听说上面还没有决定到底迁移到哪儿呢。”一个年纪稍大的职员搭话说。 “那么大的国家,连个藏文物的地方都找不到,也够悲哀的。”一片唏嘘声。 此时一个职员从外面进来,神色紧张地说,看到雪地上有一排脚印,形状是兽足,却大得像人脚,而且是两足并非四足。其他人都猜测说是不是撞见狐鬼了,一直没有说话的余任道想着这也许是个转移话题的好机会,分散一下大家等待的沮丧情绪,就接话说:“这宫里面真的有鬼呢。我听文渊阁的李保安说,他有一次碰到一个黑色的狐狸面对着他,用后足站立,前足向他做出拱手相迎的样子。李保安怎么赶它也不走,他就脱开裤子向狐狸小便。这个办法很灵,狐狸跑了。可是他的脸颊忽然一疼,就像有人打了他一巴掌,觉得疼得发烧。后来脸上肿起一块,找医生治怎么也治不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起运艰难(10)
果然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旁边一个年轻职员好奇地问:“那后来呢?” “后来是求院长让他在文渊阁烧了一炷香,磕了头,祷告了一番,病才好了。” “我看,这是您编的吧。”那个年轻职员笑了笑,不太相信地说。 “编的?这宫里的怪事多了。你知不知道,这间办公室后面的雨花阁上那四条铜龙,为什么有一条龙是锁着的?”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个年纪大的职员也凑过来,说道。 “为什么?”大家忍不住问。 “因为那条龙下来过,还到长春宫去喝水,后来皇帝知道了,就用锁链把它锁上了。” “吹牛,铜龙怎么会下来喝水?全是无稽之谈。”旁边有人插话。 “那你说它不下来喝水,为何要把它锁起?” 那个老职员反问。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答案。 这时那个年轻职员捂着耳朵,高声说:“快别说了,再说我都睡不着了。”其他人根本不理他的茬,依然催促着老职员,好奇地打听着。老职员一下子来了精神,“这宫里过去常常闹鬼呢。”接着就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他在故宫工作多年听到的和看到的各种有关鬼的故事。年轻职员还是捂着耳朵,想听又不敢听的样子,还碰了碰旁边的余任道,“哎,你信不信有狐鬼?” “你信吗?”余任道反问他。 “信吧,我真觉得挺害怕的。” “其实,这狐鬼就是日本人啊!”任道苦笑着调侃道,众人一下子沉默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忽然,外面响起了一串急促的脚步声,有人拿着电筒跑过来,大门被撞开,进来的是气喘吁吁的宁院长。宁致远兴奋地对在座的各位说:“军队来人了,第一批文物装车起运!”屋里所有的故宫工作人员听到这一声,全都“噌”的一声站起来……国宝终于要起运了! 国宝在成百上千年的沧桑变化之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坎坷,而围绕着它们的恩恩怨怨和风风雨雨,也就演绎出无数令人辛酸的故事和血泪经历……余任道想到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酷爱金石古物的收藏和鉴赏,历时二十多年完成了《金石录》的创作。1126年,金兵攻陷宋朝国都汴京,李清照面临着劳燕分飞的厄运,赵明诚在只身奔赴建康的途中不幸身亡。李清照辗转流徙,饱受天灾人祸,夫妻两人苦心搜集、珍藏的金石文物、书画古籍损失了十之七八,但李清照仍然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所剩无几的收藏品。作为一个弱女子,李清照虽然遭受万般不幸,但她能够一生保护金石的经历却是幸福的,而今天我们能够像李清照一样吗?   。。
第四章 前途迷茫(1)
1933年国际联盟召开大会,强烈谴责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的罪恶行径,与会各国代表达成决议,不承认所谓日本提出的伪“满洲国”。但是日本拒绝执行国联的决议,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并进一步侵占山海关、热河,向河北和察哈尔进攻,直逼北平……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一意孤行,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扩编增设情报部门,目的不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变本加厉地搜捕和绞杀中国共产党人,并继续大量增派军队、增添军费,对中央革命苏区实施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军事“围剿”…… 深夜的紫禁城,天空中的月亮显得格外耀眼而清冷。紧闭着的午门慢慢打开,一辆装满文物箱子的卡车缓缓地驶出来,紧接着第二辆,第三辆……慢慢地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车阵。院长宁致远坐在第一辆卡车的驾驶室里,思绪万千,他是多么不情愿离开这座国宝之城,又是多么希望早一些回到它的怀中……他禁不住回头望了望黑暗中安静矗立的紫禁城。随着最后一辆车的驶出,故宫的午门又悄然无声地合上 了…… 卡车窗户旁边挂着一个老式的日历,上面印着今天的日子——1933年2月5日,农历癸酉年正月十一。宁致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静静地撕下了这一页日历,小心地折起来,放进了随身的公文包。他知道从这一天起他的命运将与这些国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要对这些国宝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 坐在旁边的余任道这时打破了沉默,“哎,终于走了!院长,我想问问您,咱们去哪儿呢?” 沉浸在离别惆怅之中的宁致远听见这话,无奈地摇了摇头,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行政院的命令,沉重地说:“你自己看吧。” 余任道接过院长手里的那份文件,低头一看,不觉愣住了。“先行装车待命。唉,院长,这上边怎么没说去哪儿呢?” 宁致远苦笑了一下,伤感地说:“古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人家还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扬州,可是咱们现在呢,根本不知道去哪儿!” “咱们这算是仓皇辞故宫,整个一个逃亡啊!” “谁说不是呢!不过先暂时和谁都不要说!就告诉大家等待行政院的命令就是了。”宁致远嘱咐着余任道说。 “院长,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咱们这一出来,可就回不去了,大家伙儿心里都挺乱的。要是再不知道去哪儿,会不 会……”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呢?”宁致远望着前方幽幽的黑暗,忧心忡忡地说。 寒冷的冬夜,运送国宝的车队静静地行进在北平古老的街道上。为配合这次文物南迁,张学良将军特地派遣了一个连队的士兵负责国宝的安全护卫,连长是久经沙场的齐大柱。齐连长在每辆车上安排了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守卫,自己则亲自站在第一辆车上,警惕地看着周围。天快要亮了,车队慢慢地向火车站方向驶去。 早晨的北平,寒冷依旧,冷风嗖嗖。因为时间尚早,还没有开始装货的忙碌,火车站上显得冷冷清清,只有站台上停靠着一列长长的货车。火车机务段的宿舍里,工人们陆陆续续起来,两个年纪较轻的小伙计,正在忙着生火。由于整个宿舍里只有一个用于取暖的火炉,昨夜里忘了添煤,火已灭了,整个宿舍冷得像冰窖一样。躺在床上的工人胡大嘴,紧紧地裹着被子,大声地骂着那两个伙计:“他妈的,这是谁干的?这大过年的还让火灭了!你们两个怎么这么笨,半天都生不着!” 这时门开了一个小缝,随后进来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手里面还提溜着一个大包裹。胡大嘴一见,大声嚷嚷着:“宝三,你怎么才回来?站长昨天找了你一天呢!” 宝三把包裹里的东西发给大家,多是一些大家托他买的毛巾、烟之类的东西。“我这趟可真是累呀!城里面现在可冷清了,到前门一看,好多店铺都关门了。这哪是过年呀!买的这点儿东西,转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前途迷茫(2)
“哎,宝三,现在城里怎么样?有什么消息么?”大家一听宝三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