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棚的走廊缓缓伸出,是整栋房子对外的出口,前可通花圃、菜圃、老宅院,后可通花园、树林、荷花池。公平地说来,这是整个张家大宅院中最好的方位,好像建筑在河边的花树之中。张静江一家在他1902年去法国之前就住在这儿了,不知是老太爷对这位二公子特别宠爱呢,还是他的性格原本就不大合群?
  这处大宅院的纵深还有许多颇具“洋味儿”的地方,如在张静江住的洋楼的东部,有一片用灌木丛围起来的大草地,那些灌木高约一米,宽不到一米,被修剪成平顶,四角留出空隙,方便进出,就像现在西式花园里的几何形植物图案一样。这片草地又可当做一个网球场,中间可以立柱、拉网。青年时期的张乃凤,就是在这里跟他的父亲张墨耕学会了打网球,并能够跟父亲对打。据他回忆,张静江的四小姐张荔英来南浔时(也许就是护送她母亲姚蕙的灵柩回乡那次),也曾跟他在此打过网球。打球的规则和现在的网球比赛一样,只是那时还没有用双手握球拍的打法。
  这片草地的东部和北部是一片偌大的荷花池,荷花池上有九曲桥。桥上绾着一座六角亭。那亭子伸出的九曲桥,一边连着“张家大陆”,另一头连着“庞家大陆”,因为荷花池东部的领土就是张宝善的夫人庞太夫人娘家的宜园了。
  在荷花池的南部岸边,还缀着一方透明的水阁,实际上就是一个有一半面积凌空在水面上的方形凉亭。这个水阁似乎是张家的艺术之宫。20世纪初,老太爷张宝善常来水阁听留声机,那时的留声机是手摇式的,有很大的喇叭和很大的唱片,这在江南水乡绝对是新鲜洋玩意儿。张静江来南浔住的时候,则喜欢在水阁里写字画画,那时张乃凤只有十几岁,常在旁边看他画画和写字,张静江就时常派派他用场,如差他到街上买宣纸、白绫或是上矾等等。5
  至于老宅院里的生活,也充满了中西合璧的气息,既有佛堂、藏书室、麻将桌,也有电话、水塔、台球桌。他们的电话是自成系统的,全宅院所有的厅堂和房间都早就通了电话,所以无论是老宅、新宅还是洋楼,相隔虽远,呼应起来却很方便。水塔也是自家的水塔,供全尊德堂内所有的水龙头用水。台球桌则设在后院的一座房间里,与牌桌共存一室,一中一西,各取所需,倒也公平。
  

3。尊德堂的海派风度(4)
关于那个佛堂,张乃凤有一段略带神秘色彩的文字描述,他说:“后院的西北角向北有走廊,转向东有小门,可进入一个厅堂,那是一个佛堂,是专供我祖母庞太夫人拜佛念经用的。1920年时我祖母已经去世,这里已无佛像,仅剩有一间空厅。这空厅东边的厢房我父亲曾做书房用,后室如何我未进去过。我之所以对这间空厅有挺深的印象,是因为里面保留了我祖母的脚印。那是距离北墙三四米处的两个下陷约有两三公分的脚印,据说是庞太夫人常年拜佛诵经所踩出来的脚印,脚尖和脚跟形状都很真实,是一双缠足的小脚。我每次经过都不敢接近。”
  关于张家人信佛,张乃凤在文中还提到杭州的昭庆寺,他生下来三个月他母亲就抱他去昭庆寺,住在一个大殿里。那个大殿是他祖母庞太夫人(张宝善的元配夫人)捐建的。现在从张家的女婿、著名人士赵曾珏(张家东号大房张乃怡的丈夫)撰写的纪念张静江百年诞辰的文章中又可获知,笃信佛教在张家素有传统,杭州栖霞山麓的昭庆寺原本就是张家老太爷张颂贤捐建的,他在家里戒杀生,“富而能仁,周恤贫困,乐善好施”,因此那昭庆寺中有一个放生池就顺理成章了。6
  ……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尊德堂只剩下老宅院了。新宅院和后院以及张静江一家住过的洋楼,全都在1938年日本鬼子侵入南浔时,一把火烧掉了。荷花池也渐渐荒废,现在成了一片沼泽地。张乃凤在20世纪60年代初,利用出差的机会曾回家乡看过。老宅成了工厂和仓库,自然是进不去了,只能绕到荷花池最北部的石拱桥上往南眺望。那时看到九曲桥和湖心亭还在,只是破败不堪,桥上铺的石板有的已经脱落,掉入池内。从1960年代初至今一晃又是四十多年过去了,桥上的那些石板也该掉光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人多高的芦苇。
  那么,既然老宅院与新宅院仅一墙之隔,当年为什么没被日本人烧掉呢?推算起来,大概要归功于那高出屋顶一二丈高的封火墙了吧。高高的封火墙把张家老宅院紧包密裹,就为后人留下了一座今天的张静江故居。
   txt小说上传分享

4。张石铭适园藏书誉满天下(1)
  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的适园三代藏书
  现在台湾中央图书馆的善本书库里,收藏着一大批张氏家族的藏书,是张石铭、张芹伯、张葱玉祖孙三代的藏书。
  据该馆老研究员苏精先生撰文介绍说:“张钧衡(石铭)祖孙三代的这些图书,四十年来一直是中央图书馆所获的最大宗而且最完整的故家旧藏,目前该馆约十四万册善本书籍中,适园三代的印记最多。这大批古本珍籍灌注私人心血于先,继之公家力量保藏于后,传诸久远可待。比起蒋氏‘传书堂’的灰飞烟灭、或嘉业堂的离散四方,真是幸运之至。张氏父子、祖孙是可以了无遗憾了。”9
  这些足以“了无遗憾”的藏书究竟是些什么书呢?
  苏精先生在《藏书之乡 藏书之家——张钧衡适园》一文中介绍说,张石铭适园藏书的精华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丰富的宋元珍本藏书。
  在1916年张石铭印行《适园藏书志》时,他的藏书就已达宋刊本45部、元刊本57部;到他的长子张芹伯(乃熊)编《芹圃善本目录》时,所藏宋刊本已达88部、元刊本已是74部了,这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其实,这个数字还不是适园宋元版本的全部。
  据张芹伯的三儿子,现年70岁、寓居苏州的张泽璂先生说,在《芹圃善本书目》上著录的还不是适园善本的全部,因为在1941年(郑振铎代表重庆方面前来收购古籍)之后,家中还留有不少藏书,这些书后来分为三个部分散出。
  一部分在1950年代初,张葱玉与郑振铎再次来到张芹伯家(当时张芹伯已去世,其夫人郭后全尚健在),动员家属向国家捐献藏书。张家捐献了一批书,其中仍不乏宋元版本,张葱玉事后还有奖状送来(这个奖状后来毁于十年浩劫)。至于捐书的详细目录,也毁于十年浩劫,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应有记录。另一部分在1950年代后期及三年困难时期,张芹伯夫人为了生活逐渐卖掉了。最后一部分,是郭后全留给三儿张泽璂的一部善本书。因为解放后张泽璂在苏州一家工厂工作,生活不富裕,其母为其补充营养,给了他一部其父留下来的古书。张泽璂后来将此书带到苏州,在护隆街的古旧书店里卖掉了。由此可知,张氏适园藏书的精华远远不止《适园藏书志》和《芹圃善本书目》上著录的内容,其宋版书的总数,恐怕已经超过了100部。10
  在他们父子相传的宋版书中,有一部较特殊的《东都事略》130卷,是从晚清皇室怡贤亲王家中流出来的,上面钦有“怡府世宝”、“明善堂”、“安乐堂”等印记,后来流落到日本。民国初年被法律专家,同时也是大藏书家的董授经(董康)所购得,带回国内。张石铭以千元之价收归入库。这部书在目录页的后面刻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两行牌记,其作用类似于目前“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之类,可知从那时起,人们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就已经觉醒了。
  张石铭的宋版书中还有两部很有意思的书,即《北山小集》和《李贺歌诗编》,这两部书都是利用当时废旧的公文纸的背面印制的,用的是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手写的官府账簿册纸,其中官衔和人名、年月和记项,均历历可辨,甚至上面还留下了不少宋代的关防朱印,这真是一部难得的八百多年前的官府经济史料。《李贺歌诗编》在20世纪70年代,已由台湾中央图书馆以线装仿古的形式印行,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最初几年中,印行了此书,是属于“文革”之后最早解禁的古籍之一,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当时还有种说法,说是毛泽东很喜欢“三李”的诗歌。三李是指李白、李贺、李商隐。既然是伟大领袖喜欢读的书,自然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了,其社会影响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