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事,友人说,他们筹到三十万元钱,要修一条铁路从杭州到金华。
  自认是铁路专家的我,轻轻地啐了一声:真是神经!这些钱不够造出杭州的城门!
  两年以后,我的同事金士宣博士向我道别说,他去杭江铁路做运输课长,铁路总长200公里!
  ……张先生修这三条铁路之初,咒其狂妄者,不只我一人。成功之后,则千万人被其德泽。国家建设,赖以推进。抗战力量,增加百倍。他对国家的功勋,就是没有从前毁家纡财革命一阶段,也已是光芒万丈,永垂不朽。10
  关于张静江建设铁路的事情还有一个插曲,是张静江的亲戚,张弁群的女婿赵曾珏先生,在纪念张静江诞辰一百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中提到的。文中说,在1930年张静江筹建杭州至江山一段铁路(杭江铁路)时,工程已经动工,正在积极施工之际,有一天张静江突然接到当时的交通部的电报,那时的部长是王伯群,电报中说,建造铁路依照国府的条例是中央的职权,省政府不得兴建,应立即停止。张静江不服气,立即赶到南京汤山,向蒋介石讨说法。他的看法是,中央应遵照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积极规划全国的铁道发展蓝图,在中央财力有限的时候,各省如有财力,省内的铁路应当鼓励自建。他还以美国为例子,说明铁路的营运应当鼓励民营,这样我国的交通才有望发达,全国的铁路才有望形成网络,民众可臻富庶……
  蒋介石没有话说,只好同意了张静江的意见,杭江铁路方得以继续施工。这件事情的意义还在于对全国有指导意义,此后又有了浙赣、湘桂、黔桂等新铁路的兴建,促进了全国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11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真如国际电台,那是中国人自己办的范围最大、历史最早的电台,也是张静江任职建设委员会期间的杰作。有了这个电台,中国从此可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了。他在创办这个电台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还没有“无线电”这个概念呢,张静江在这个领域里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奠基人。
    西湖博览会——振兴民族实业的历史图卷
  张静江两次出任浙江省省长,在主浙期间还有一件极具轰动效应的政绩,即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博览会——西湖博览会。
  西湖博览会于1929年6月6日在杭州召开,宗旨是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规模之大,把大半个西湖都当做了会场,包括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宝石山麓以及葛岭沿湖地区,周长达4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布满了博览会的各种展馆。内设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还有特种陈列所、参考陈列所、铁路陈列室、航空陈列处、电信陈列室等等。展馆、展厅、展室和商店有上百个,参展展品1476万件,展品来自全国各个省市,为了便于比较,还展示了少数外国商品。一时中外嘉宾,南北商贾,长衫礼帽,大摊小贩,云集西子湖畔,热热闹闹地办了4个月的展销,参观人数达2000余万,参观洽谈商务的海内外代表团有1000多个(海外商团有美国华侨参观团、美国记者团、日本考察团、教育代表团、英国商务考察团、朝鲜商务考察团、万隆考察团等等),总收入约万元……万头攒动,盛况空前,震惊中外,大大推动了地方商贸和实业的发展。这些,历史已早有定论。
  

7。张静江十万元大搞基本建设(4)
论规模和气魄,这个博览会的确很符合张静江的一贯风格。他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史无前例。他担任了这次博览会的主席。人家当主席喜欢挂挂名就行了,而他干任何事情都是不来虚头的,而是事无巨细,都要真枪实弹地实干。为此,他的确费了不少心思,从展馆的设置,到展品的选定,场地的搭建,奖项的评定,以及展区内的交通和抽奖的细则等等,他都要亲自过问。
  举办这么一个超大型的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的官员们还挺有诗意,决定要征集一个会歌,到时候在会场上播放,造造声势,于是发出征###歌启事,一时应征者无数。但是主席大人和筹备委员们文学水平甚高,全都看不上眼,一时选不出与这次盛会相称的会歌。最后来了一位大手笔,总算解决了问题。他就是南京中央大学的文学系教授,大词曲家吴瞿安先生。歌词写道:“熏风吹暖水云乡,货殖尽登场。南金东箭西湖宝,齐点缀,锦绣钱塘。喧动六朝车马,欣看万里梯航,明湖此夕发华光。人物果丰穰。吴山还我中原地,同消受,桂子荷香。奏遍鱼龙曼衍,原来根本农桑。”12
  张静江一看:“太好了!”有诗意,有意境,有理想,把杭州这个人间天堂的特点写出来了,也能紧扣博览会的主题,“货殖”“梯航”“农桑”都提到了,真是难得的好歌词,令人鼓舞!于是主席大人也来了个诗意大发,立马亲批条子:“送稿酬一千元!”那时候,一个银行职员的月工资不过三四十元,一个大银行经理的月收入,不过500元。一个二三十口人吃饭的大家庭,月开支300元也足够了。一首会歌竟开出如此高的稿酬,可知这个博览会在张主席心目中的地位。吴瞿安教授人在南京,张主席就派专人携款送去,留下了礼贤下士的佳话。当时上海的小报刊出此事,还颇有醋意地说:这首会歌仅有76个字,计算下来,每个字的稿酬是元,大概是自古以来最高的稿酬了吧!13
  这次为期四个月的西湖博览会,最直接受益的恐怕还是杭州市民,他们眼界大开——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飞机,不仅看到了航空表演,还能走到飞机这个庞然大物身边拍照;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盛大的焰火;第一次认识了动物园里的动物;第一次见识了十万大洋的抽奖;第一次见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那么多商品……杭州人是有福气的,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省长。
  直到现在,杭州人只要一提起张静江,就会谈起那次轰动中外的西湖博览会。
  

8。银行界和藏书界的双栖明星张芹伯(1)
  六年创办了三家银行
  张芹伯(谱名乃熊 ;1890~1945)是张氏南号的长房长孙,张石铭的大儿子,一位谦和、内向的学者和银行家,在大家族中很有威望。
  作为长子,按照传统大家族的惯例,其父去世以后,他继承了比他的弟弟更多的遗产。经济是基础,在一个用经济实力来衡量一个人的功过成败的社会里,他必须在家族的实业上做出业绩,在经济上立于不败之地。基于种种考虑,他在打理上辈人留下来的房地产和典当的同时,也在上海滩炙手可热的金融界一展身手。
  张家后人谈起这位老人,总以“老夫子”、“书呆子”、“好话(音WU)头”、“老好人”论之。其实不然,他有他筋骨里的东西,“该出手时才出手”——他在上海和天津有很多房地产,在南通建有围垦公司,在东北也建有牧场,还先后在上海创办了3家银行,而且是在6年时间里连续出击。3家银行即东南信托公司、江海银行和大康银行,他担任了这些银行的董事长。1
  张芹伯的品性和为人是一面旗帜,他出面办银行,诸多亲戚朋友,包括上海银行界、实业界很有名望的人物,如吴蕴斋、殷继常、谭敬、沈莱州、刘荇荪、张叔培、张振飞、孔颂馨等都来入股,后期还有王晓籁、盛苹臣、徐士浩、李祖永、李祖基、李祖洵、姚慕莲、吴同文、吴启鼎、孙锡三、张星联、盛丕华等等加盟,很能说明他的人缘和号召力。
  熟悉上海金融界的人一看就知道,进入这个名单的绝不是商界的等闲之辈,而是一些在上海滩颇有影响的人物。其中谭敬是华业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广东人,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南京西路陕西北路路口的华业大厦及其周边的大量房地产,都是他家的产业。谭家在上海和韩国都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抗战之前在汉城拥有一条海味商业街。在上海主要做房地产和茶叶生意,著名影星阮玲玉的丈夫,号称茶叶大王的唐季珊,就是谭敬的舅舅。其他人如殷继常,是金城银行的副经理;张叔培,原是振业银行的副经理;沈莱州是上海绒线大王(生产小囡牌绒线,这个名牌至今还在);张振飞是张澹如的小儿子,原是振业银行的总稽核;孔颂馨原是国信银行的监察人;张仲森是张家初闯上海滩时开办的盛大钱庄的副经理。
  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