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西会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曾经伴随着黄土高原上凄楚飘荡的《走西口》送走的一批批出外闯荡的年轻人,他们从票号的伙计干起,千锤百炼,成长为风光无限的票号老帮。
  此时此刻,我又隐约记起儿时的经历。那些背着书包的小孩儿们,手拉着手排成一排,和着街头艺人那嘶哑的腔调唱道: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
  ……
  “西口”,历史竟然在这里给山西、给晋商大大的书了一笔。
  山西土地贫瘠,物产不多,生存环境欠佳。地处平川的平遥、祁县、太谷一带,更是如此。于是这里的人们只好西行千里,到口外去谋取生计。
  在口外,镇守边防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布匹等军需物资,大片的土地也需要有人耕种。山西商人的贸易队伍适时的来到这里。广袤的西北边陲为山西商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一方天地,他们在这里流汗、流泪,在这里艰难创业……
  自明清早期起,山西人“走西口”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内地的大量物资流向口外,而口外的毛皮、呢绒原料又是内地富贵之家的必需品,山西商人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商机。商事往返的频繁又催生了大量的旅舍、客店、饭庄,从此,口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繁荣。
  在异地他乡,难免有思亲怀旧之感,而“会馆之立,所以联乡情,笃友谊也。朋友居五伦之一,四海之内,以义相投,皆为兄弟。”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同乡借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昔时,交通落后,邮递不畅,晋商在外闯荡,并不一定都能飞黄腾达。而遇到灾难之时,甚至会客死他乡。会馆则“专寄同乡、同业旅榇,不取寄费,俟购得冢地,再行代为掩埋,以成其善,以慰行旅,以安仕客。”一旦“横遭飞灾,同行相助,知单传到,即刻亲来。各怀公愤相救,虽冒危险不辞,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谊。”每当同乡在外发生“疾病疴痒”,会馆便“顾而相恤”,提供钱财药物。对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则更要予以救济。对穷儒寒士也会提供方便。晋商文化和精神曾经通过他们的一切有形之物和一切无形之义而存在并传递着。会馆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载体。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这一辈人对于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山西的富裕曾经有目共睹,而且那不仅是财物上的富足,更是上百年来铸就的晋商精神!山西的历史如此悠久,文化那么深厚,曾几何时,山西有那么一群人竟然可以控制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山西人把这种文化积淀带到了祖国各地,山西会馆就是山西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希望通过我手中的相机,将散落在全国的山西会馆的现状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并将这些影像资料保存下去。也希望人们能通过我的镜头重新认识和审视山西;有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来关注山西会馆、感受山西文化。
  

苏州全晋会馆(1)
戏楼存天地,姑苏怀晋商
  有了梦,便有了明天。
  为了这样一个梦想,我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这时我才知道,作为山西商人联络乡情、聚众议事场所的山西会馆,仅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就有40处之多。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山西会馆的资料却少得出奇。我只好一切从头做起,如大海捞针一般去苦苦寻找。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先后发现了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七处山西会馆的线索,并勾勒出大致的寻访路线。
  我此行的第一站是苏州的全晋会馆。全晋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年又建新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头门、戏楼、正殿等。
  据说,全晋会馆每遇皇帝诞辰、国家大庆、关公诞辰及忌日,均要举行隆重庆典或祭祀仪式,鸣钟击鼓,场面恢弘。每当经商者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时,也要举办庆祝娱乐活动。中路的古戏台便是当时的演出场地,也是会馆古建筑群的精髓所在。戏楼两层,底层为仪门及两廊,楼层由北向南伸出戏台,戏台坐南向北,台面高出地面约米,边宽约米,围有“吴王靠”,形成约36平方米的正方形。台顶覆盖黑色筒瓦,龙吻脊,飞檐翘角,俊秀柔美。檐口额枋缀饰浮雕,上有双凤对翔、二龙戏珠;金狮倒垂台柱,蝙蝠静伏裙壁。拾级登台,可见戏台顶部正中藻井上的“鸡笼顶”,凹进的穹顶呈内旋式半球体,外径约米,深约2米。四周由曲木拱搭成架,叫做“阳马”,既起到支撑的作用,又是一种独特的装饰。从底到顶嵌拼如小斗拱状,成环状旋榫,堆迭向上,从上到下,共盘旋18圈,犹如编织“鸡笼”一般,故而得名。拱头甩出,共雕成324只蝙蝠,漆成黑色,又相间着306朵金黄色的云头圆雕。整个“鸡笼顶”用大红底色作烘托,顶部正中置一铜质圆明镜,熠熠发光。它与四方形的台面上下对照呼应,构成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意境,寓意方中含圆、静中蕴动、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思想。这种高超的建筑手法,不仅使建筑物外表壮丽、美观,由于科学地运用了声学原理,使得演唱者在演唱时声腔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此藻井堪称古戏台的精华之所在。
  由于包厢与戏台之间有着科学的空间处理,观众可以随意选择座位,视线均不会被包厢或戏台的柱子所遮挡。戏台又是三面伸出型,观众能从多方位欣赏演员的表演,将其一招一式尽收眼底;加之藻井的扩音效果,能使演员的自然音质清晰地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当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妮克公主曾在这里观看昆曲、苏剧和评弹。1986年秋,日本艺术学部剧场史专家松原刚教授访问中国时专门前来考察。他研究和琢磨戏台的每一处结构和造型,不禁惊叹这藻井的精巧及独特的音响效果,并由衷地钦佩建造者的智慧和匠心独运。美国马萨诸塞州青年乐团的94名演员在这里弹唱了中国歌曲《卖报歌》后,声称这是来中国后演出感觉最好的一场。建筑大师贝聿铭和中国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前来参观,贝先生认为这一戏台造得恰到好处,必定出于高人之手。余秋雨先生曾说,“苏州在明清两朝是南方的商业都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最奢侈的享受、最精致的生活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这座城市的人们准备建立一个戏曲博物馆时,他们选择的馆址竟然是一座当年山西商人修建的会馆,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座精美的戏台。会馆并不是山西商人主要的活动场所,这里只是他们听戏、聊天、联络乡情的地方。在苏州这样的富庶繁华之地,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盖了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要找一个南方戏曲演出的最佳舞台作为文物永久保存,找来找去,竟在人家山西人的一个临时俱乐部里找到了。”此戏台是苏州现存古典舞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
  

苏州全晋会馆(2)
为了绕到全晋会馆的后面拍摄,我穿过一条60多米长的阴暗的小巷。在那里,我发现了一块刻有“苏州全晋会馆界碑”字样的石碑。这一貌似探险般的拍摄让我十分兴奋,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山西人独有的自豪,感受到那投身商海的一代商豪们,在创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和霸气,以及将晋商文化带到大江南北的赫赫功绩!
  据介绍,苏州历史上曾先后有过260多处会馆公所,但留存至今较为宏大且具代表性的当属全晋会馆。据说民国时全晋会馆的名誉理事长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
  全晋会馆自1958年至1984年,曾先后被改为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及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会馆东路及西北隅则散为民居。及至十年###后,会馆早已白蚁蛀蚀,梁倾壁残。经过两年筹划,1983年10月开始动工整修,1984年6月使用单位全部迁出,中路、西路建筑全面大修,并移建正殿,重建庭园,会馆原貌基本恢复。1986年10月,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舍正式对外开放,辟有昆曲、评弹、苏剧、民族乐器等专题陈列,还有古典戏台和清式茶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