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兴趣,我一直喜欢读有关晋商和山西文化的书。但只是泛读而已,连认真学都说不上,更别说研究了。
20 世纪 60 年代,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苦读马克思的书时,黄鉴晖、孔祥毅这些晋商研究的前辈已经在着手收集、整理晋商票号的资料了。改革开放之后,当黄鉴晖、孔祥毅、张正明、刘建生这一代学者已进入晋商研究领域并有开拓性成果发表时,我正沉醉于西方经济学之中。在 21 世纪初,我读到成一先生写的《白银谷》。这部小说以晋商为主题,故事发生在我儿时生活的“金太谷”。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也激起我了解晋商的兴趣。于是找到了当时能找到的有关晋商的书,读过后写了一篇《探求晋商衰败之谜》(发表于《读书》杂志)。这应该是我正式进入晋商研究领域之始。不过,我始终不是一个专业研究者,我的主业仍然是西方经济学。在晋商领域,我充其量是一个“票友”。
也许由于我是山西人,也许由于《探求晋商衰败之谜》那篇文章,也许由于我在讲课和文章中经常以晋商为例子,不少单位经常请我去讲晋商。清华大学 EMBA 的学员还多次组织“晋商之旅”,请我去讲解。人们对晋商的兴趣如此之大,激发了我研究晋商的兴趣。于是,我不断寻找资料,不断阅读研究晋商及相关商帮的书,也不断思考问题。其间,也陆续为一些报刊写过有关晋商的文章。此外,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过晋商,也在其他电视台参与过有关晋商的节目。
“晋商热”在神州大地不断升温,各种著作、小说、电视剧层出不穷。我一直想写一本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的书,让更多的人认识晋商的真面目。这本书不能是高深的学术著作,尽管这种著作对研究晋商极有意义,但阳春白雪的受众面毕竟太小;这本书也不能是艺术虚构的,因为那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许许多多假多于真的清宫剧给了人们混乱的历史概念,为害不浅。我们无法真实再现历史,但起码要努力接近历史真相。这本书定位于雅俗之间,对象是所有想了解山西和晋商的人。
从 2004 年起,我开始筹划和准备这本书的写作,其中有几篇文章今年发表于《经济观察报》。但在写作中感到不易。其一,有关晋商的资料和研究相当有限,尤其是留下的文字材料不多。其二,我没有受过史学的专业训练,又是研究晋商的新手。书中的不当之处,肯定不少,恳请得到前辈学者和读者的指正。
这本书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但还是有个体系,希望给你一个晋商的整体介绍。内容有史实,有传说,有评论,有分析,也有我自己的一些感想。把这些东西揉在一起,希望朋友们能爱读,而且读了有收获。
这本书借鉴了许多前辈学者研究的成果。这里特别要感谢黄鉴晖先生、张正明先生、孔祥毅先生、刘建生先生等山西学者,他们精深的开拓性研究著作是我写这本书所依赖的主要参考资料。作为一本非学术著作,我没有一一标出所用资料或引用观点的来源,但我列出一个主要参考书目附在后面,表示对这些作者的深深感谢。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 记(2)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所有领导与员工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主抓这本书的副社长孙晔先生、经济与管理图书事业部主任林君秀女士和编辑张静波先生。他们为找插图及其他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尤其是我不会用电脑,完全手写,又为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经济观察报》编辑殷练女士把其中的几篇文章发表在该报上,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一并致谢。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和其他学校 EMBA 的学员们,他们对我写这个题目的鼓励和催促,是我写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同时,也感谢那些读过我报刊上有关晋商的文章,并给以鼓励和指正的读者朋友们。
当这本书写完时,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望着那一轮看不清楚的明月,我想起了苏东坡老先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这句名言送给各位朋友,祝你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愿我这本书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梁小民
2006年10月6日
怀柔陋室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那一片浩瀚的盐地(1)
晋商的出现是由于山西拥有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而盐池则成为晋商和中国商业的原始起点。
了解晋商要从运城那一片浩瀚的盐池开始,那里是晋商的起点。
为什么晋商从这里起步?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不同地域之间贸易不是产生于分工或比较优势,而是基于生存需求的互通有无。在那时的自然经济中,交易是为求生存服务的,所交易的是生存必不可缺的物品。一个地方要产生商人,唯一的条件是这里生产人们生存必不可缺,其他地方又不出产的东西。对晋商兴起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这种东西就是被古罗马诗人荷马称为“神赐之物”的盐。
山西南部的运城古名潞村,濒临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又名解(音读hSi)池,出产无须加工即可食用的自然结晶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浑而不流。水石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这种盐称为河东盐或潞盐,哺育了中华文明,至今仍然支撑着一个大型盐化工业国企——南风集团。
人类是如何发现并开始食用盐的,已无法考证。最早应该是生理需要使人类始祖发现并食用自然存在、无须加工的盐。据历史学家考证,至少在 6000 年前,盐池附近的人就知道收集并食用盐池中的自然结晶盐。从湖边发现的人类遗骨似乎可以把人类食用盐的历史追溯到更早。
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以及发生在这一地区连绵不断的大小战争,实际都是为了争夺对这个盐池的控制权。在政治家看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经济学家看来,一切战争的根源都在于经济利益。在远古时期,控制盐的利益丝毫不亚于今天控制石油的利益。
黄帝、炎帝之说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传说,但古代汉民族的发展一直和盐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盐池附近。这个盐池哺育了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文明也是不容置疑的。夏朝已有关于盐生产和贸易的记载。商代的《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周朝时,咸已被作为“五味”之一,《周礼》中还有“以咸养脉”的治病记载。中国制盐的历史也有 4000 年以上,古籍中有“宿沙作煮盐”的记载,宿沙是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候之一。
最早把盐拿到其他地方去卖的应该是山西人。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历史和盐》中考证出,商贾的“贾”字出自(今天的简化字是“卤”)。《说文解字》中指出,“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就是指盐池中自然结晶状态的天然盐。他由此推断出,中国的商业起源于盐,最早的中国商人应该是从事盐业贸易的山西人。这个结论已得到学术界公认。
有学者把晋商的产生归因于人多地少的矛盾、表里山河的地理位置,或者勤劳诚信的文化传统。应该说,这些因素对晋商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决不是晋商产生的关键因素。与山西有类似条件的地方并不少,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商人不出现在其他地方,而独出现于山西?晋商的出现仅仅是由于山西拥有这种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在远古,自然资源是产生贸易的唯一条件。盐池边有“池神庙”,我想这应该也是中国的“商神庙”。这里是晋商和中国商业的原始起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那一片浩瀚的盐地(2)
春秋时期,运城这一带属于晋国。晋文公重耳利用这个自然优势,以商强国。晋国推行鼓励商业的“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自然条件和政策鼓励使晋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富裕的晋商。据《国语》中记载,绛邑(现为运城市绛县)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候之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些商人已经富到可以开着“大奔”之类名车,穿着“阿玛尼”这样的精美服装在王候之间行贿、游说了。可见,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了。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长达一百六十年,是五